我的姐姐:相依相偎但又各自实现才是人生常态
1
美国著名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有一篇短篇小说代表作,《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这里不去分析作品,单就这个标题而言,不仅是自然规律的揭示,也是社会科学的总结,甚至在各个方面都说得通,有一种巨大的概括性,以及不可辩驳的宿命感。就像人死是不能复生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会先来到,一个人所有的行为都受童年经历的影响,如此等等。
看完《我的姐姐》,我想到的就是这句话: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2
关于这部电影有很多评论,比较受关注的是李银河的一篇影评,甚至还上了热搜,不得不说,电影营销做得不错,截至目前票房也不错,尽管评分略有下降,不过总体上口碑和票房还是丰收的。
李银河的路子大家都知道,社会学专家,所谓的女权主义者,这篇文章也是其一贯的态度,提倡个人追求,拒绝亲情绑架,痛斥重男轻女,鼓励男女平等,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观点,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但社会又是复杂的,仅凭一些观点和概念无法解释,说起来简单,深究起来可能就不是那回事。为什么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风行至今,就是揭示了一个复杂的中国,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尽管只有区区几万字,但这比那些动辄一大摞著作阐述简单粗暴观点强得多。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我是姐姐》中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大家都在挣脱家庭甚至亲情的束缚,渴望活出自我,可实际上,最终都又回归了:
安然突遭父母离世,面对拖油瓶弟弟时,一百个不愿意带他,先后上演了兄妹吵架、送姑姑、送舅舅、卖房子送人等等戏码,最终,在出发去北京实现自我前,还是没在领养协议书上签字——这个协议书核心的就有一条,以后不能再来看弟弟——而这正是此前她无数次梦寐以求的。她拉着弟弟,甚至卖房子的银行卡都没拿,两个人一路踢着足球,开心笑了。这时张楚的《姐姐》响起,剧情在结尾处高潮了。
李银河,甚至很多人都说,这个开放式结尾更是绝妙一笔,令人浮想联翩,欲罢不能——何来开放式结尾?姐弟从嫌弃到隔膜到放不下,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闭合式结局。难道开放在去北京到底有没有带弟弟么?难道非要再弄个带着弟弟上学感动一下观众么?不需要的,值此,亲情回归,各奔前程,皆大欢喜,这本该是世间惯常啊。
姑姑安蓉蓉也是如此。这从小被重男轻女思想耽误的女人,并没有把对弟弟的恨,施加到弟弟的孩子们身上,相反还把安然接到自己家里住——尽管这有策略性占弟弟学区房的嫌疑,以及好心并没有办好事,导致安然被表哥当沙包,被姑父偷看洗澡,可是从她对弟弟突遭车祸后,对安然姐弟的帮扶拉扯看,这是一个好姑姑,亲情被妥妥放在了第一位。
甚至舅舅武东风,这个吊儿郎当、赌博成性、没点大人样的人,也会定期去墓地看望去世的姐姐和姐夫,在自己的女儿可可婚礼时,让安然捎去礼金,还拍了照片,并反思自己对亲人的责任。收养外甥安子恒有图钱的一面,可是他那句话是肺腑之言:我是舅舅,不比别人放心?
还有想要收养孩子的成功家庭,也是因为安子恒和他们的孩子长得像;还有安然的爱情,最终也没抵过男朋友妈妈的生日宴;还有所谓的车祸肇事者,出了那么大的事,依然还是要接送女儿上幼儿园……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便是亲情。缺失了这一环,一定会找机会弥补回来的。无非是阶段不同而已,找回弟弟的安然、领养外甥的舅舅、领养安子恒的成功人士家庭等等,概莫能外。即使压在五指山下不知从何处来的猴子,后来也不是师傅长师傅短么?正如《哈利·波特》那句台词:我们失去的东西最后总会以某种方式回到我们身边,虽然不一定以我们想象得到的方式。
这就是前面说的那句话,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3
那么是不是因为亲情,我们就要逆来顺受,被亲情扯着无问西东,被所谓的原生家庭摆布,陷在里面从一而终呢。当然不是。我一直不喜欢原生家庭这个词,社会学家为了便于宣扬自己的观点,硬生生造出很多不伦不类的名词,原生家庭便是其一。
什么叫原生家庭?据说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具体而言,这个概念是不准确的。现在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孩子在家里待的时间有多久?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有几人?如果说到受原生家庭的影响,那么到底是老师影响大还是家庭影响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性格和习惯,如果说好的性格和习惯多是老师培养的,不好的则多来自原生家庭,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那么,如果把原生家庭扩展到成长环境的范畴,那么就要意识到,成长是一个不断摆脱窠臼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跳出来,往前看,往前走,不要回头。关于人还有一种解释,人是环境的产物。不要说在青少年时代,即使成人,我们也很难改变周围的环境,多数情况是与环境妥协,成为主体与客体妥协的产物。
不过在青少年时期,更理想一些,改变的渴望更加强烈,那么不断去往更大的地方,去适应更陌生的环境,人生往往会出现新的可能。这就是物理学中所谓的牵引力与摩擦力,当你的牵引力远远大于摩擦力,你的成长会更迅速,走得更快更远。
就安然而言,被耽误的学业,被计划生育伤害的童年,不知该如何面对的已经逝去的父母,为利益争扯的亲戚,冷漠的表姐和表哥,靠关系维持的医院,被轻视的职业,忽视伦理的同事,生活在重男轻女思想中的患者及家属,妈宝男男朋友,把生死视为儿戏,无论多大的悲喜都能通过麻将化解的同族,等等等等,都是她离开的理由。
尽管去北京读研,同样也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会更多,同样需要她去面对和解决,但可以想见,经过这些历练,安然已不是原来的安然,当轻舟已过万重山,回首向来萧瑟处,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便是成长。
生活是复杂的,即使离开了,也有好心关照她,鼓励她的姑姑,还有难以割舍弟弟。尤其是弟弟,到底怎么办并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尽到了责任,不仅不遗憾,还消除了隔膜,呵护了亲情,留住了生命中可以相依为命的人,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即使张楚的《姐姐》是痛恨父亲的,痛恨家庭的,但不也是在表达对姐姐的爱,呼唤姐弟之间的亲情么?
感到要被欺骗之前
自己总是做不伟大
听不到他们说什么
只是想忍要孤单容易尴尬
面对我前面的人群
我得穿过而且潇洒
不得不说,这首主题曲选得不错,我一度怀疑是导演因这歌才拍的电影,而且,扮演弟弟的金遥源演得很好。电影的名字是《我的姐姐》,但并不是弟弟的角度,也不完全是姐姐的角度。含糊一点说,是社会的角度,成长的角度。我的姐姐还是谁的姐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对我们前面形形色色的人群,我们得穿过而且潇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