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笔记一:自我设限的行为是不对的
婚姻的本质是合作。
不能抱着驾驭对方的态度去相处,权威并不是家庭生活中的重点。如果在家庭中,只有一个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那一定不是什么好事。
限于时代局限,作者格外强调了父亲主外母亲主内的角色分配,说:“一个好的父亲,无论是对于妻子,子女还是社会,都是一个好的合作者。他必须平衡好三种关系,职业,友情,和爱情......”他不应该表现出施舍的态度,不能过分强调男性的权威,更不能否认在家的妻子对于家庭做出的巨大贡献。
现在男女都有职业,那么适用于父亲的自然也适用于母亲,无论社会角色如何,在家庭里,彼此都是平等的,方可合作,进而有一个好的家庭氛围。
怎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在性教育方面,除了那些孩子想要知道的,并且也应该知道的知识以外,父母不应该灌输太多。过多的灌输并无益处,是因为有些东西孩子还无法理解,却会导致他们产生不恰当的好奇心,态度也会不那么严肃。
在教育之前,先了解孩子想要知道什么,并且回答他们正在思考的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让孩子接受我们自以为是的观点。
父母多不希望孩子接受外界有害的性故事,其实这是庸人自扰。受过良好教育与合作训练的孩子是不会被那些有害信息影响的。而且,在这件事情上,孩子是很敏锐的,一个明确是非观念的孩子,是不会被轻易影响的。
家庭中不可过分凸显某个成员的优秀
只有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平等对待的,他们才会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也只有让他们意识到男女平等,他们才不会在性别方面产生错误的认识。获得充足阳光和肥沃土壤的树苗会长得更好,而它的成长会影响到同类,遮挡它们的阳光,吸走它们的养分。在家庭中也一样,某个家庭成员的过分凸显自我,就是对其他成员的伤害,兄弟姐妹之间如此,父母于子女也是。所以,父母不可过分偏袒某个优秀的孩子,同时父母如果很优秀,也不可过度高调。
告诉孩子:自我设限的行为是错误的。
孩子在学校上学,他们即使不知道彼此成绩,对于彼此的了解也是十分精准的,他们知道谁是佼佼者,也同时能够为自己精准定位。但是这样他们就犯了一个大错误: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再有进步的空间,他们可能看着别人进步,而自己望尘莫及,他们会习惯于排在某个位置。
在与我自己的孩子谈话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有时候会说:“谁谁才考了多少分,我怎么可能超过他呢?”,“我语文不好,总也没考过100分。”,“我觉得自己没有数学天分”诸如此类。其实他已经在为自己设限了。
这种时候,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告诉孩子,你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学习上的进步没有什么“天生异禀”在起作用,还是靠勤奋努力的,每个人在智力上都差不多,你还可以有更大的进步。
认为“遗传因素可以限制孩子的发展”是错误的,这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管教失败的借口
孩子未出生之前,不曾接触社会,而出生后,他的潜能就有可能朝任何方向发展,他所处的环境或者自身感受到的各种感觉以及对这种感觉的解释,是他做出决定的主要依据。
兴趣在心理功能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我们知道,是恐惧和沮丧阻止了兴趣的发展,而不应该归咎于遗传。大脑的构造来自于遗传,然而大脑对于心灵而言,不过是工具,绝非根源。况且,就算大脑受伤,我们也可以通过训练来弥补缺陷。
作者接下来举了李比希和莫扎特的例子,他认为并非他们有遗传天分,而是他们有较早接触其所成就的方面的内容,有很好的环境氛围,从而给了他们勇往直前的信心。
同时他有举了自己的例子:他在上学时,数学多年都是倒数几名的成绩,他便认定自己没有数学天分,而有一次他幸运地做出了老师也没能做出的数学题,改变了他的认知,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进行自我训练,使数学成绩也名列前茅了。
这里让我想起了孩子爸爸说的他的一个经历:他上高中时,学习成绩也是一般,不算突出,后来一次数学考试的卷子自己竟然在课外练习时做过,于是得了高分,这使得他信心大增,便开始多做练习,也就是作者所说的自我训练,后来他的数学成绩就一直非常好。
由此,我也确信,自信会极大地激发一个人对于某件事情的兴趣,进而努力训练自己,取得更好的表现。毕竟,我们人类其实骨子里都是“知难而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