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溺
《甄嬛传》中有一出戏,甄嬛发烧了,果郡王躺在雪中用自己的身体给她降温。
当时看的时候隐隐约约有一股怪异的熟悉感,后来一想,这不就是《世说新语》里说过的故事吗。
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
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
以是获讥于世。
奉倩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
裴令闻之,曰:“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翼后人未昧此语。”
故事本身很简单,不简单的是对这个故事的改编与重新诠释。
一对恩爱夫妻,妻子发热丈夫受冻让自己身体变冷,给妻子降温。
按理说,这份真情相当感人了。
可是呢,丈夫说:女人嘛,最重要的是长得好看,其他都无所谓。
所以当时有心明眼亮的人站出来说:能说出这种话的人,算不上什么好人。干的这事,也算不上什么上得了台面的事,为防后世恋爱脑模仿,我要出来提点下大家不要被哄骗了。
奉倩自取冷,以身熨,很感人吗?
我觉得一点也不。
会这么做,不是由于他热爱她,而是因为他在亵玩她。
归根到底,她不过是一个用来表演他深情的道具罢了。
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
当一个男人讲出这种话时,说明他的认知里,女人作为群体是低级的。
小玩意儿而已。图个好看,图个新鲜。
自取冷,以身熨这种把戏,骗骗涉世未深的小姑娘也就罢了。
拿来糊弄当时的老狐狸,压根就不够看。
故而,荀奉倩获讥于世,被裴令吊打,还被刘义庆作为反面教材记载于册、传之于世。
结果呢,后世之人竟然用这个情节去表达允礼对女主的爱意深刻?
从反面教材一跃而成正面例子,为什么?
说明允礼爱甄嬛?
一见面就赞美小姑娘玉足好看,十足十的登徒子。
这种人你跟他谈爱?
他配吗?
剧里还有这么多小姑娘争先恐后爱允礼,我感觉劝分组那些恋爱脑眼光说不定都比她们好。
跟一个举止轻浮的小白脸谈爱,为什么要这样羞辱自己呢?
同样道理,荀奉倩就是水仙青年。
他的所谓爱人,也就是他临水自照、反射自己波光粼粼的工具罢了。
盛放的是他满到要溢出来的自恋。
有人也许会问:不是经常有那种霸道总裁,对别的女人冷酷以对,只喜欢我一个人的吗?
朋友,一般我们把这种归类于人格障碍。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对于这种心理,有过非常精准的批评。
他说:对于情爱,通常人们把它误认为是充满占有欲的依恋,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两个相爱的人,对于任何别的人都不再感到爱。事实上他们的爱,只是两人份的自私。
市面上各种甜宠剧,把这种病态关系装修成样板房兜售给怨男旷女,实则就是“两人份的自私”而已。
只爱对方而不爱世界的情感,多半是不健康的。
积极的爱意存在于对于整个世界的热爱,爱情只是你对于整个世界热爱的一部分。
所以甜宠剧中这么多面瘫霸道总裁,打着什么不爱世界只爱你的旗号,多半是精神方面失能或者存在认知障碍的病人,建议好好吃药、及时就医,谈恋爱的事就先放放吧。
按照弗洛姆的说法,两个人如果没有一定高度与广度的人格,是无法实现爱情的。
我觉得他讲的蛮对。
不然为什么古往今来,只有一对梁祝化为了蝴蝶,其他的都成了幺蛾子呢?
爱情嘛,也就这概率。
为什么现代人可以如此膨胀,从小到大连再来一瓶都没怎么中过,却觉得爱情理所应当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跟弗洛姆英雄所见略同的刘义庆,编《世说新语》的时候,把荀奉倩这个故事归类在“惑溺”里。
惑溺何解?
多用来批评沉溺于色相情欲,因嫉妒而失控,最终导致自己毁灭之人。
许多社交论坛上隔三岔五爆出的狗血情感故事,归根到底,也就是“惑溺”这两个字吧。
很多男性文人总爱引用汤显祖那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以此来鼓吹情啊爱啊浪漫啊,忽悠小女孩去付出啊牺牲啊情欲解放啊,我看了都觉得脑壳疼。
我就想问几个问题:
1.汤显祖本人死而复生了吗?没有吧。一个人在那里定义他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说服力在哪里?
2.汤显祖这句话的出处是个虚构的故事吧,用虚构故事来指导现实人生,动辄引用这句话(目的还是让别人去奉献),能明白文艺创作手法跟现实生活的区别吗?
3.坚信至情能超越生死如何如何的。是这样的,你坚信某个东西,或者说汤显祖坚信某个东西,只能说明你的坚信、汤显祖的坚信这个行为是真的,不能说明你们坚信的内容,就是真的、不可质疑的。明白这逻辑吗?
我呢,确实认为爱是人类拥有的非常美好的情感体验,但是目前市面上充斥、兜售的多半是“惑溺”,跟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种“惑溺”常常改头换面以“爱情”的面目出现,目的是把他人当成工具,满足自己的欲望,巧言令色,丑态百出。
不要因为害怕寂寞,就指鹿为马,欺骗自己说那是爱情。
其实你心里也明白,那不是。
从来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