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9日-行与读-差异--张力-生命力-旅行的意义
最近看Youtube上穷游世界我们的旅行,节目是关于淮安的一对夫妇开着哈弗穿越亚洲腹地的旅行过程,每到一地解释当地的历史,风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在到一地的时候,不知道视频博主的视频制作流程,是在参观当地之后才进行的解读,还是在到达之前已做好相关的功课和知识积累。如果是后者,那么因播主是因书本的引导来此地一游,在到此地之前被书本赋予文字的想象,让他对当地有了结构化的想象。这种想象到了当地之后,遇到了差异、奇特等不被书本想象所囊括的东西。书本所描述,书本所误读的想象都被这种现实的差异和奇特所冲击,原有的想象结构被迫加入新的结构,变形、扭曲。这种现实对书本的解构和书本对现实的结构在进行着博弈。
那种与书本相符合的现实在巩固着书本叙述的结构,不符合的部分则对书本叙述进行着解构,这两种现实也在博弈,争夺者对书本叙述的话语权。更何况现实情况的解读本来也带着强有力的结构化过程。表面上看是解析,实质上也是在进行一种结构化。
不过,如果现实的冲击巨大,那么现实本身内在的、自然化的叙事结构就会对现有人类的,或者前人书本的叙事结构产生冲击,这种自然化的叙事结构和人类的叙事结构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张力。这种张力的紧张感,刺激感也是旅行兴奋感的重要来源。
如何发现,或者让这种现实自然化叙事的结构能够自由地,更加通畅地显现出来,显现其幽微的本体的成色和内涵。如何让自己的结构化偏见与之相互冲击,相互印照;如何更加清楚地在这种差异之中发现或者看到自己偏见的结构:这些都是重要的课题。
现实让我们发现新的世界,也让我们更加看清自己。这种冲突的强度与现实这面“镜子”的清晰度成正比。
如果把现实这个词汇换为事件、历史也是这样。事件和历史也是一种博弈,一种当下与过去的博弈,一种时间上和内容上新与旧的博弈,一种模糊杂乱与固化结构的博弈,一种现实与知识的博弈,一种新的我的感受和旧的我的偏见或认识的博弈。
人在认识现实,解读现实的过程中,自我悟性所产生的的解读可能会与原来的知识结构产生一种张力,这种悟出来的知识和原来的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这种悟出来的知识也是一种新的知识层面或者认知层面的现实。它出于感受层面的现实,同时也自成一体地成为一种现实。这种现实是感受和原有知识或认知结构的杂交,是孕育出来的一种新的现实。
这种新的现实对原有和原始的感受,对原有的知识结构来说都是一种差异化的新,他的这种差异蕴藏着一种反叛的力量,一种对父权或者母权反叛的潜在基因。这种基因的构成来自父母的染色体,拥有现实的涌动和知识的Hold力/固持力,它也有着自己自主的、新的生命力。这种力量天然地反权威,因为权威意味着一致,这种差异性本身就带着反一致的基因。这不是一种意图,而是一种客观的新的结构。这意味着它的行动、它的发展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反权威的。权威的压制可能会改变它的方向,但是改变不了它的结构和体质。
从这个程度上看,如果把这种新的现实换成“新的力量”“新的国家”“新势力”等来解读国际政治也未尝不能。因此这种哲学的思考路径可以是伦理层面的反父权,也可以是国际政治层面的反霸权。它存在于、且可以应用于有差异的地方,有冲突的地方,有“力”的存在的地方,有时间的地方,有生命孕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