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十讲》第 V 讲 谈物化
一、片段(启发、认同)
<此外,无政府主义者如法国的蒲鲁东、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这一群人,也都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制衡人的物化?
在他们的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检查能力是:人不可以被物化。意思是说,物质要发展没有错,可是人还是要做主人,不可以为物所役。>
<当我们打开报纸,看到那些应该产生老子、庄子的知识殿堂也被物化时,才是最恐怖的事。>
<我要强调的是,经济文明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平衡的力量。
物质与人文是两个极端,我不想从两全其美的角度去思考,我认为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
二、未知
1、左派右派?
文中的左派是指社会主义,右派是指资本主义
2、公娼?
旧时得到官方许可的公开卖淫者,纳税并接受政府管理(例如定期体检)的女性性工作者,别于秘密卖淫的私娼。台湾桃园市仍保有一间公娼 ——from 百度百科
3、《吕氏春秋》“一字千金”?
释义: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出处细节:

三、思考
看书过程中,将被某个片段引发的思考作为话题发到自己所在一个小组,具体如下:

个人觉得有所收获的回复:
1、“ 应该还有一种情况是,本身没有太多的物,但经济足以支撑可以随时拥有物。 ” ——对此回复,个人觉得其实这个回复就是符合思考中的前者,即拥有物,而不被物化,因为即便没有太多的物,经济足以支撑可以随时拥有物其实等同于拥有“物”,因为经济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物”,只是没有完成最终的兑换过程而已,而这种兑换随时可以实现
2、 “在现实里,物质精神是会相互影响的 ”——此回复其实等同于作者书中说的,人应该处于物质与精神之间,走向某个极端,都是不健康的观点雷同,本人也十分赞同“”
3、“ 我工作的动力就是过得更好,就是买买买,就是享受 精神富足又不能让我不用工作 ” ——此回复简直是当下大多数人会遇到的最大困境,因为身为人,我们首先要生存,既然要生存,物质是必须的,就势必要走到物化这条路上。
4、“ 但是到底多少物质是必须的也是因人的精神境界而异的,目前满足温饱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不需要人去过分物化自己才能换来。很多人的物质的追求也是因为心灵的空虚或者童年时代欲望没有被满足,长大后拼命找补。 ” ——赞同此回复,各人对物质的要求参差不齐,对标到资本市场,就是不同的消费层级,可能大多数时候抵抗物化在指我们怎么样在生活的基本保障被满足之后,抵抗自己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去拥有哪些不必要、不急要的东西。也赞同后半句中说对物质的追求是心灵的空缺,和对童年欲望的找补。就以我本人为例,当我因为某些事情颓废的阶段,我会通过大量网购食品、衣服,又由于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虽然到初高中爸妈就没在物质上有多苛待我,但也许是因为学生时代的钱总是限额的,总是他人的,没有所谓的“消费自由”,在我工作第一年,我完全是“找光花光”,在收入范围内恣意的消费,仿佛是将以前被禁锢的消费欲望一股脑释放。
5、“ 我,月工资3000,坚决不给学生补课,不拿家长的卡,吃穿用度不奢侈,追求极简,不买车,觉得没必要,以前喜欢买包包,现在觉得包和衣服都是外物,能用就行,在学校活成了一个怪人。家里不算有钱,缺钱的时候就认真研究理财和炒股。说白了是一种选择。 ” ——一个人的克制能力永远能从我这里得到敬意
6、“ 你把什么定义为物化?如果物化仅仅指的是经济收入,那么这取决于一个人物欲被满足的程度(当然这会随着时间变化的),剩下的用来满足精神。如果物化指的是异化,那没有人能逃脱,毕竟分工细化本来就是一种异化,意味着必须依赖大量外部资源生存。 ” ——给了我关于“物化”的脱离了这本书的这一讲的另一种解释,即在市场经济下,某些时候,人被“物化”,即我们在其他人眼里,也许跟一台能做同样工作的机器人没什么不同。这种“物化”的书也可以看,涉及经济和人文的交错了。
7、“ 其实没有那么绝对啦,在精神上对物质达到和解,做到尽量的平和,我觉得就很好了 ”
——赞同,我们不断的看书学习,成长,就是为了达成心智成熟,心态平和,在物质和精神上和解,让自己身心都“安定下来”
8、“ 补充第二点,那些精神未必称得上富足,但却已然认清物化本质的人,这种意义上就无关于是否拥有物了 ”——这个补充很有意思,不过我不认同最后半句,我认为他们不是拥有物了,而是觉得这种“拥有”无足轻重
9、“ 世界范围内当然后者多,爱读书爱看电影画画练字这些爱好其实也不需要什么钱吧,中国人内卷严重其实跟不爱读书有很大的关系,毕竟人均阅读量一年不足5本的国家 ” ——由于我本人并无留学经历,世界范围内的社科相关书籍也阅读量极少,世界范围内恕我无从评判,但我认为所有爱好都有经济支出,就算是免费画展也是要交通费用的,更不好说看书电影画画练字(买书买电影票买画笔颜料买纸笔都要花钱),信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也很赞同国内的确是前者居大多数,并且与书籍阅读量正相关,因为仅从我亲身经历来说,读书确实可以减缓物化进程。最后我觉得内卷跟读书多少关系不大,我认为内卷不是说大家不爱读书,不爱学习,而是大家都为了竞争和生存,进一步功利化的读书和学习了,我们好像被大环境赶上山吃草的羊,必须吃下来年才应该吃的草,然后看谁最先长出市场需要的羊毛,好被加工成羊毛衫,内卷似乎更像是社会病,在我看来是一个复杂且值得谈论和反思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