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辩论基础知识
第三章 政策性辩题
3.4 政策性辩题正反方根本任务
3.4.1 政策性辩题中的正反方划分
讨论政策性辩题中的正反方根本任务,首先,我们要对政策性辩题中的正反双方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其实在一般情况下,政策性辩题都包含有事实性辩题的特征,其讨论目的要么就是,要么就不是,有两个观点。这个时候,反方的观点并非针是对正方观点进行反驳,而是支持辩题中的另一个观点。在大部分政策性辩题中,正方都是支持更改现状的一方,反方是维持现状的一方。
例:当今中国,宗教的影响是否应该减少。
这个辩题大部分的情况正方支持观点都是:是,宗教的影响应该减少。而反方支持的观点是:不是,宗教的影响不应该减少。按照正常思路,正方都是顺着辩题提出的问题提出观点的,而反方呢,是逆着辩题的意思提出观点的,因为大多时候反方都在“破题理论”,他们的这个观点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在政策性辩题中正反方不再是典型冲突型的关系,而是各自独立且矛盾的关系。
有趣的是,所有辩论的正反双方都是冲突的,只是冲突来源不同。
可辩题不都是这种直接提出需求的,也有讨论型的比如说:人类行为会导致物种灭绝是不可接受的/可以接受的。这一次正反方的划分就可以根据主席的意愿自己划分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是否应该持久地改变生态系统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这个问题就恰好把先前提出的分法更改了,正方是支持不提出什么政策,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而反方就应该提出这样的观点:应该出台一种政策限制持久改变生态系统。
那就会有人问了,到底正反双方的划分应该是怎样的?
也有一种比较清晰的说法,在政策性辩题中就是:正方在政策性辩题中应该支持“维持现状”的观点,而反方一般是作为“破题立论”的一方立场存在的,它应该支持“作出改变”的观点。这种划分方法的好处就是能很大程度上和前文的概念一一对应,也比较好思考,容易联系学习价值性辩题积累下来的辩证思路。
其实说起来,在绝大部分的辩手都会无所谓正反方的划分。在政策性辩题中谁是正方无非是谁先站起来提出观点而已,哪一方提出新政策是根据辩题定的。甚至有很多人都注意不到这个问题,甚至有很多人都注意不到还有“正反方立场划分”这样的问题存在。
当然,无论怎么划分,比赛都一样打,是否有统一的分法只不过是是否需要细腻的去完善辩论知识而已。无论辩手拿到的是怎样的辩题与观点,比赛都是可以进行的。
不过在现状下,一般政策性辩题都是正方是提出新政策的一方,反方是维持现状的一方,因为大多数政策性辩题都是针对未出台的、有一定的解决必要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因为反方在辩论中都是反驳正方的立场存在,如果正方不提出改变,反方也就没必要反驳了。既然现状如此,我们也就不用计较太多,按这个意思也并无不可。只是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对政策性辩题还是有很大好处的。
3.4.2 政策性辩题正方根本任务
网上有一句非常出名的顺口溜,讲述了政策性辩论中正方需要论证、展现、捍卫的八个要点。
我提一件事,于民意义重;
现状太荒悖,不改行不通;
我拟一方略,此事定成功;
政令通行畅,弊少福祉隆。
这首诗真的是清晰的向我们展现了政策性辩题中的重要性、需求性、必要性、根属性、改变计划、解决力、可行性、损益比八个要点,其实也就是论证正方对需、根、解、损的深化。
正方在场上,一定要学会按部就班,需、根、解、损四步方略一定要有耐心的一步步论证。展开来说就是:
1、要说明现行社会有一个弊端,这个弊端的影响已经非常大了,并且已经到了影响民众生活的一步了。这就是“提事”的重要性论证:弊端已经影响极大了;
2、该问题的价值非常重要,如果不解决,就会从根本上影响国计民生。这就是论证这个问题需要改正的需求性;
3、我的一切论证都从题意出发,举的例子也切合题义没有跑题。这一点必须要论证,但比赛中很少能用到是正方的一个论证顺序;
4、该弊端根植于辩题所讲的那个现行办法,如果不改变它,则该弊端或价值无法更正。这就是从根属性层次说明问题;
5、我方有一个具体的计划来改变该政策,该政策具体内容为………这里要谈一个具体策略,不需要太完美,一般只要能解决问题就算成功,毕竟大家都不是专业人士,在这方面的审查评委不会太严格,但要保证其策略成本较低,弊端较小,且能贴合题意解决问题;
6、我方计划可以成功实现我方提出的价值需求,也能更正弊害;
7、在大众普遍价值观下都能允许我方计划的实施,不违背大众价值观趋向;
8、该政策弊端如果存在,却也远远小于其带来的益处。
虽然说这八个点看起来复杂,但它其实也是从剖析辩题时的需根解损讨论策略来详述的,这样最大的好处其实就是更全面的把辩题需求呈现出来,方方面面的说明己方立场。正方必须在一辩中基于基本的常识、逻辑和举证法则,在价值上做到中立,至少在持白纸论的评委面前达到一个起码水平的清晰论证。每个点都需要,任何一个点做不到,就是初步论证失败。
而对于正方计划,只要罗列简单纲要即可,无需太过繁复。政策性辩论讨论的问题其实本质上来讲,都是太大太广泛,不可能短时间讲清楚的。大家就是讨论一个大要,没有必要无限制得纠缠实操层面的细节,否则比赛就没得打了。
3.4.3 政策性辩题反方根本任务
仿照正方顺口溜,反方也可以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没需求,不根属,正方立论站不住
不可行,没解决,正方计划不靠谱
损失大,利益小,捅了篓子没人补
第一:一般正方的铺陈方略解释清楚了之后,再看反方的三线攻击战略就很清晰了。首先是论证类要点攻击。也就是说,要指出正方在需求性和根属性上的论证失败。
这就是论证性要点。因为这个时候反方享有“反方推定”,握有推定优势,也就是“现在”这个问题还没解决就是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存在,也就是根属问题存在。对论证性要点的攻击,就好比挟优势兵力而攻敌立足未稳,大军驻郭而不攻,以逸待劳。如果可以成功,那么等不到实际操做层面正方就要溃退,从战术层面上讲这也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二,实际操作要点攻击。也就是说,要指出正方在可行性和解决力两方面上是操作不了的。其中可行性部分,是接着正方对正方计划铺陈之后,直接质疑其操作的可能性。比如论证违背大众价值观取向,或者说明与当地风俗习惯冲突等,力证其操作没有可行性,也就是就其没有“需”和“根”。而解决力,是正方基于可行性基础上提出方案解决弊害。对于反方,就是基于正方方案进行质疑的操作,质疑其计划漏洞:是否有效解决问题、有无时间需求、成本是否过高、是否产生新的问题等等。但其实对于正方初步成立,对其计划的严谨程度要求是非常低的,所以质疑正方方案解决力的破解关键是站立在正方方案在实施时会发生的情况分方向进行质询,最重要的点就是成本、新问题、弊端与益处的比较,从而拆解正方方案的解决力。
现实比赛过程中,如果第一条战略行不通,那么就要在第一线策略上尽可能的削弱对方,在第二线实操层面上大规模攻击。核心就是让评委判正方的价值观正确,但是计划在实操上不行。这就好比是野战,由于正方享有了“初步成立推定获利”,反方推定优势已经不再,就在野区伏击正方。在其方案实际操作界面上全面袭扰,让正方全军溃败。只是这条战略十分考验辩手现场思辨能力,听到对方方案就能发现问题,和自己的队友打出配合。所以想要凭借这一条战略获胜,比较不易。
第三,损益比量化说明。理论上而言,这也是一个实操性的攻击。但是其要对正方计划和现状的实际情况进行延伸和对比,在前两条策略不成功的情况下反方绝地反击的一条策略,即在证明正方立场确实正确,方案可行性也极高,但是正方方案实施后所带来的弊端过大以至于问题还不如不解决。表面上看这是在否定正方方案,但实际上也是在否定正方立场。也就是说,也许你是对的,问题也存在弊害有待解决,你提出的方案也很好,但是现阶段你的方案无法实施,就算勉强实施了其带来另一个弊害,所以这个问题还不如放着先不解决。
举例来说,某个地方发生了核泄漏,这个污染源在两年之内一定扩散伤害附近居民。正方提出一个方案解决,可是需要动用极大的成本,而且进入污染区的人会产生极大的伤亡。在这种情况下反方就能绝地反击,反正还有两年才扩散,不如先把污染区围起来,等一年半以后再处理。只要正方无法证明“损”远远小于“益”,反方就获得比赛胜利。这就是量化说明损益比。
这条战略就好比攻城战,正方占据了“初步成立推定获利”和“可行可解决”的强大推定优势,就像其大军已经占据了深河危壁,树起了城堡等着你来打,除非反方能找到其重大的弊端,强行撞破城墙,然后大家打巷战,使正方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比赛依然获胜。
综合起来看这三条攻击要点,我们发现其实无论反方哪一点成功都能获胜,这也就说明了在政策性辩题中反方存在天然优势的原因。三条战略还可以一齐应用,只要有一条战略打通,比赛结果就基本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