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辩论基础知识
第三章 政策性辩题
3.3 根属性
在讨论政策性辩题时,需、根、解、损四把钥匙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最难以理解的,就是根属性这个问题了。
一般的,根属性的共识定义是:是什么阻碍了损害被解决。也就是说,讨论完“需”的部分后,我们在提出政府出台政策之前,还要讨论为什么政府有必要出台政策去解决弊害。
大家都很聪明,个人能想到的问题,那么别人也能想到,同样政府也肯定能想到。可之所以弊害没有解决就一定是因为有阻碍去阻止弊害被解决。因为如果没有什么阻碍的话,别人也会去做。而如果别人做了,那政府就不用做了。所以现实的情况就是,允许弊害持续发生并阻止弊害被别人解决的“阻碍”才是根属性中最核心的问题。
所以,如果正方要推行这个方案的话,就必须证明有什么东西阻碍着问题被解决,且这个阻碍只有依赖政府政策才能克服。这个证明的内容,就叫做根属。
这个问题可能不太好理解,因为似乎很难联系到有人跳水救人和有什么阻碍伤害被解决之间有什么联系。其实这里的逻辑就是:如果有人跳水去救人了,就说明其实没有什么阻碍让弊害无法被解决,这样正方根属证明就失败了。
当然,根属这点很是绕人,这个例子的问题就在于它和政策扯不上什么关系。它并不是非常典型的根属例子,它在帮助我们理解需根解损的同时也让我们避开了与政策联系在一起思考。如果我们把这个例子稍加修改:假设在这个湖旁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湖里含大量致癌物。这个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是这个现实问题阻止了弊害被解决。也只有这个时候,政府才有“必要性”介入问题。或者政府规定:该区域旁边必须放置一套防化潜水服;或者必须清理湖内致癌物,并定期维护;又或许可以在湖边竖起围栏等等。
在政策性辩题的讨论中,如果正方能够找到并证明一个确实能阻止弊害被解决的阻碍存在,那么正方对根属的证明就成立了。接下来,才可以顺理成章的提出政府出台政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思考有关“根属性”的问题。所以也就区别开了我们常接触的事实性辩题和价值性辩题,政策性辩题模拟的是“小政府管理”的思维模式,所以他对“弊害”和“根属”的要求会比日常生活更高。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没有“需求性”,我们也还是会去做的。比如,你发现其实水很浅,那女生其实没事,但这不妨碍你去救那个妹子,因为说不定就此多个女朋友呢?
接下来,我们就讨论一下,在比赛中如何证明根属性。
想证明根属性,我们就必须得说明现状在消除弊害上的无能,也就是「弊害根属于现状」。
那么,如何使人相信现状下弊害不会自行消除或解决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证明现状导致了弊害产生。就像前文说的,“湖水重度污染,没有人能下去救人”这种客观事实导致了没有人能下去,周边环境也不能提供帮助,而已经落水的人又不能自救,这时候,政府才有出台政策的必要性,根属性也就被很好的证明了。
在比赛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找出“现状是如何导致弊害的”,即详细指出现状与弊害之间的因果机制。
举个例子:需求是:解决因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种种自然灾害问题。那么根属就是如何避免温室效应的持续危害。从科学角度分析可知:温室气体形成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而人类工业活动又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清洁能源成本高,因此须有政策干预,让人们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来遏制气候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正方的根属性才被很好的证明了。这是大家最能理解的方式,即通过找出具体的因果机制来证明延续现状将大概率导致弊害发生。
而当某些问题找不到因果机制时,我们就得证明这个问题存在“因果关系”。
例子:小明每次嗓子奇痒无比,第二天头痛无比,去医院做了全身检查都查不出病因,只能开点止痛药吃。
这种情况下,“需”与“解”的部分都有了,可却没有找到“根”的部分,那么问题就很难说通。当然也存在小明的头痛第三天就好了的情况,可是不是找不到病因根属性就无法证明呢?能不能进一步推出有解决力,就不需要根属性了呢?
当然不是。
关键就在于,这里的根属性是要证明:小明的身体和头痛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含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有可能是基因问题导致的,所以可能找不出病因。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每次嗓子痒后都会头痛一天。各种情况下,根属性就“强行”的存在了。也就是说,证明现状下头痛(弊害)有极大概率会发生即可。换言之,在实在找不出因果机制的时候,“强相关”也近似地可以看做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明。
而与不可接受的“存在型根属”不同的是,这种证明方式需提交专业证据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却不是简单地宣称:只要弊端存在,现状就肯定有缺陷所以必须改革。从论证强度上来讲,如果能够证明具体因果关系存在则会大大加强“不改变现状就继续会发生弊害”的可信度。除非实在找不出明确的原因,否则把根属性建立在未知因素上将会面临巨大的不成立风险,因而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要用强相关来代替因果机制的证明。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根属性旨在指出现状和损害之间存在一种确切关系,一般来说是因果关系,也有可能是现状的一个必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