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花忆】海棠
认识一些花,追忆一些事。这次是海棠。 近几周骑自行车上下班,在路边经常见到一树树的、开得极其茂盛的花,白色的花团夹杂着绿色的新叶。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速度和架势。 开始并没有将它们与海棠联系起来,记忆中的海棠没有这样浓密。 直到一天在公寓门口,近处观察时,枝桠向上,花叶并发,花瓣白中透红,落满树下的车盖与路面。用花伴侣扫了扫,确是海棠(蔷薇科-苹果属),再进一步细查,应是西府海棠(又名:解语花)。

同时盛开的有很多形似的花,大都是苹果属,办公楼下的团结公园里,远看也是满树的花团簇簇的,花叶相间,而近看则不是海棠。根据自己的观察,粗略总结下西府海棠的特征: 1、树干四、五米高,枝干整体趋势是向上不斜出的(尤其下半部分),不像梅与桃,枝桠蜿蜒横生; 2、花与叶并发,整棵树白绿相间或红绿相间,叶片椭圆而端尖; 3、花朵直径约两个硬币大小,花瓣5~8瓣,或一层或两层,白里透着粉红,淡黄的蕊点缀其中。

细看海棠的花,颜色轻淡,花叶相衬,有一种说不出的气质,很讨人喜。没有丹贵梅姿,也没有浓烈的香,却温而润人。清晨站在树下,落花人独立,光影斑驳。 从小至今多居东北和岭南,与常居华北、华东的海棠花刚好错过。对海棠没有相生相伴的记忆,想到海棠,首先跃入脑海的,还是那些诗词典故: 1、比如李清照那首如梦令:

短短几十字,写满春暮时 身体的倦、心里的戚、嘴上的嗔。而海棠的花语,本就有离愁别绪之意。
已近四月中旬,这几天也到了海棠绿肥红瘦的时节。 2、再比如苏轼那首酒席上赠李宜(一说李琪)的:

这个片断,写苏东坡生平的书多会提到。东坡贬在黄州五年后,朝廷再次起用,离开北上之时,黄州各路朋友酒席相送。席间一名歌姬李宜仰慕苏轼很久,斗胆扯下半尺绫罗向苏轼求诗,苏轼心情很好,问了姓名,提笔便写了前两句: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 后两句沉吟未下笔,就被人拉走饮酒笑谈去了。李宜观这两句诗,似乎有嗔怪自己的意思,就红着脸退下了。眼见着筵宴将尽,忍着眼泪再次请诗,苏轼哈哈一笑似乎也想起来刚刚忘了一件事,挥笔补到: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这两句一出,一改前两句的气氛,将李宜比喻成海棠而借杜甫托出,极其巧妙,传为佳话。 诚然,杜甫一生一千多首诗,写尽无数花,却没有一首是提及海棠的,据说是因为避母亲名字的讳。这个细节被苏轼拿出来讲,可见海棠在文人心中的位置不一般,近代张爱玲也提起海棠,说起人间三恨:鲫鱼多刺、红楼未完,另外一个就是海棠无香。 3、再比如苏轼调戏张先老爷子的“一树梨花压海棠”,因出处不明,不展开。 除了诗词典故,记忆中还有两处海棠:一处在2019年春天的北京,周末从天津过去看望生娃的同学和一位失恋的老朋友。与朋友分开后,傍晚一个人走到什刹海,巷子里兜兜转转,拐过几面红墙,瞥见几株海棠,在黄昏的光线里亭亭而立。 那是第一次认识海棠,不像天津街头开的繁茂,枝桠清秀,花身淡雅。围着树转了几圈,它也似个旧人,轻轻摇曳,问询我一春的心情。

再向前走到后海边上,路过一家酒吧,门牌上题着:声声慢。声声慢、李清照、海棠、如梦令,这一连串相互关联的词蹦出来,就果断旋身进去,倚窗点了杯啤酒,听台上女歌手爵士般的唱音,看窗外湖水中,灯光碎……

那时是天津最闲适的时候。 第二处,是一位素昧谋面的朋友,嗜书如命,曾写了一段时间原创小说。小说里海棠是个女人的名字,生活在民国的绍兴,兵荒马乱的时代。朦胧中记得是个成熟的、姐姐般人物,哥哥死在城里求医看病的路上,其它的情节已经记不起了,只留下一个以花为名的模糊的形象。 嗯,海棠,也确实像个女人的名字,温而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