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论文面谈之后——正恃如抽丝之念,踉跄行走中
还是避免不了在疑似日记的随笔开头写“今天”二字。
那,就写吧。
今天。
今天去找导师面谈论文初稿。是生死时速半个月之后第一次给他看自己炮制出来的水货。
意料之外还行。可能也是因为阿导没看内容吧。
总之挑了一些边边角角零零碎碎的毛病,还没有触及到内容。
但是,至少逻辑通的,这我就稍稍放心。
以上!是第一次和导师面谈之后写下的文字。
那个时候的自己当然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
今天(2021/4/8)准备写一篇关于《波斯语课》的影评的时候点开“日记”发现上次写的东西居然还在。
那就接着上次的写吧,影评就等白天再说。
上次这样的结果,真的就是因为导师没看内容。然后到了最后其实应该也没怎么看,所以我现在还在不停地改论文,从框架到内容。
真的太好笑了。都已经拿去送审了。我居然,还在改框架。
不过我倒一直安慰自己,论文嘛,缺憾的艺术,而且是越改越好的。
所以我倒要看看,毕业的时候我的论文能改成什么样子,和第一版有多大差别。再回头,回味一下整个过程中自己的心境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正如标题所说,每次把论文拿给老师们看,自己都是恃抽丝之念前往,虚弱游离但独独还有一丝坚定在,这份坚定就是自己仅存的一点点自信心——我应该还没有那么糟糕,我还听得懂人话,我还有修改余地。
没有这条丝,我早破罐破摔了。
就想之前微博上自决的那个女孩子,总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上帝把一个自己想要的东西放在自己面前,就在面前,伸伸手就能够到的那种。但每次去够的时候,上帝总是“嗖”地一下,往前一拉,这东西离自己又远了一点,随即不死心,继续前往去够。反复几次,方知这就是个没头没尾的玩笑,不如自己了断,退出这场玩笑,还能留个体面。
每次去跟老师聊论文,改论文,批论文,改论文,自己就是这种感觉,总把我以为我快要够到的东西再往前拉一拉,又得重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到底是哪里不对呢。
自己虽然现在的心态没有之前那么容易崩坏了,但还是一个很容易就破碎的人,总是需要别人的缝补才能逐渐痊愈。
昨天和爸爸打电话,爸爸也说,你以前不是这样的,现在怎么了。
我也想知道自己怎么了。
一不小心就被质疑和不动声色的批评声给乱了阵脚,自己再把自己打回无尽的黑洞之中,等待一段时间的自我疗愈,慢慢爬出洞来。
现在自己也在一直寻找答案,但是还没有一个能足够说服自己。
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再回头看这段时光,能够透彻而清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