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2021.03 | 摸鱼读书的一个月
骂爹不骂妈,文明你我ta
三月活得很累,非常累,下班时常常有种被掏空的感觉。
三月的我⬇️

只能趁着摸鱼的时间读一段,但算下来其实也读了不少,一共22本:5本非虚构,2本诗集,3本绘本,12本小说。
但!读得不爽,主要是没有读到心甘情愿打五星的小说!
1// 非虚构
这个月应该算是我的non-fiction month(非虚构月),读了很多,而且基本上没有踩雷。
很喜欢!从性别的角度分析了语言中的厌女倾向,从日常用词、音调口音,到词汇的阴阳性、常见的粗口脏话,比如mistress一开始是作为master(男主人)的对应词,表示女主人,但在使用中逐渐被污名化,用来指情人;比如我们对女性的羞辱就是叫她slut(荡妇),但对男性的羞辱就是把他比做女人。比如我们形容性行为会用penetrate,仿佛只有男性的插入才定义了性行为。
书中的材料足够详实又浅显生动。强烈推荐有声书——粗口要用听才够劲啊。作者还援引了调查来证明粗口的人更聪明、更有创意(which也为我自己爆粗找到了借口)。但不管说不说粗口,选择不去用一些词,重新定义一些词语,拒绝被消音,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践行的。
Language is the next frontier of modern gender equality!
从今天开始,骂爹不骂妈,文明你我ta😊
三月最爱!说是写作指南,其实很适合当作读书指南。Saunders手把手领着你读短篇小说(包括了契诃夫、果戈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四位俄罗斯大师的七个短篇),不断向你抛出问题:作为读者,你了解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觉得接下来故事会怎么发展?到这里算是“故事”了吗?
作者说道,所有的故事都是先构建出一个期待,然后作家所做的就是去回应这个期待,既不能百分之百符合,但又不能完全跳出这个期待,要符合因果关系。还讲到文章应该要有counterweight,不能写得太直白,否则就成了说教,丧失了作为故事暧昧复杂的体验。
Saunders讲到一句我很喜欢:“the true beauty of a story is not in its apparent conclusion but in the alteration in the mind of the reader that has occurred along the way.”
另一位诗织的故事:1999年日本埼玉县桶川市桶川的一名女大学生猪野诗织在车站前遭人持刀刺死。根据死者父亲所言,诗织被杀死了三次:
一次是被控制狂男友,视她为所有品般任意辱骂监视骚扰;
一次是被冷漠对待消极调查的警方,将案发前受害者的报案称之为男女纠纷一笑了之;
一次是被沦为警方走狗的主流媒体,根据警方资料轻易就把受害者定调为“拜金酒女”。
整本书就是作者清水洁他对案件的调查,也是围绕这个三个“杀死”展开的:谁是杀死诗织的凶手?警方是怎么处理这个案件的?媒体又是如何进行报道的?作为纪实文学来说本书非常精彩,节奏紧凑,层层推进。
猪野诗织不是个例。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女性遭受着情感暴力、性骚扰或者性侵害,甚至死于非命,但只因为对方是男友,是丈夫,是伴侣,而被视为情感纠纷,不与介入,比如拉姆。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女性,在受害之后还会被标上“仙人跳”、“拜金”、“荡妇”的标签,比如朱军案中的弦子,比如刘强东案件中的受害者,比如鮑毓明案件中的养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会不断想到另外一位诗织,伊藤诗织,在《黑箱:日本之耻》这本书中,伊藤诗织也是被本书作者清水洁鼓舞,记下了这一段话:
“对细小的声音,侧耳倾听;对巨大的声音,保持质疑。”
这也是我觉得作为个人我们能做的事。不要追求完美受害者,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要追求的是作为人,作为一个不完美的人,能健康、安全、幸福地活在这世上的权利。看见她们,听见她们,和她们站在一起。
中二少年黑魔法入门指南,一本充斥着无用知识——黑魔法、炼金术、塔罗牌的文集。比如第一章讲了各种历史上的魔法师以及ta们召唤魔鬼的方式,其中一种方法作者还重点推荐,说是十分简单:手拿一只没下过蛋的黑色母鸡,走到十字路口把它撕成两半,开始鸣唱并且拿着柏树枝向东方下跪。
我:作为一个禽类恐惧症叫我抓着一只母鸡比遇见恶魔还可怕好吗?!
斯坦纳的谈话录,书名取自《新约》,在并不知道星期天的复活会来临之前,我们必须在星期六经历漫长而痛苦的等待。在未读过他其他著作的情况下读这本书,阅读体验上折损了不少,但还是从中得以一窥这位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反对一切审查、拒绝简单明了的阐释、推崇个人发声的重要性。
想要摘抄的句子很多:
“我知道我们应该爱人类。但有时候我觉得爱人类很难。”
“我既不相信护照这种荒唐的东西,也不相信祖国。我深信与新事物相遇是一种恩赐。”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只能说:‘不,我不明白。”
“一门语言是一种言说事物的方式,就这么简单。每种语言里的动词将来时态一一在某些语言里表示意愿一一各不相同。对人类探险的潜力和人类处境的期待,也视语言而各不相同。其丰富度就像回忆,像回忆构成的巨大整体一样。”
读到这里,我为自己只懂一门外语的懒惰、浅薄和无知而痛哭流涕。
还有一本没读完的:
大概读到30%弃了。一本前色情片明星的回忆录,我本来期待读到成人影片行业的种种内幕,结果前面一大部分都是关于她家庭和渣男友的流水账。写回忆录就是容易陷入自怜和自恋,虽然可看得出作者采用了很多种手法试图让这本书有趣起来,但我读的时候就是“你谁?我为什么要care这么多你和你爹的事?“
同类型的话更推荐《伦敦应召女郎秘密日记》,篇幅短小又幽默。
2 //诗集
读了两本诗集。
酒鬼必读书目。一定要读Edward Fitzgerald的译本!读着读着就想喝酒: “fill the cup, before life’s liquor in its cup be dry”。
me reading this book⬇️

打雷姐的诗集。是粉丝的话应该会很喜欢(可惜我不是)。
意象和韵律上都与书中频频致敬的Plath没法比,但听有声书的阅读体验绝对值得五星,宛如夏日夜晚一个好友在低声吟诵,你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诗,也不仅仅是她的声调,还有那一刻的风、气味、颜色,背景中若有似无的人声和音乐,所有这一切组成的氛围,悲伤、浪漫、美丽。录音效果真的太棒了,粉丝必听!
3 // 绘本
读了三本绘本:
被友邻安利的。作为入门读物不错,但读完原著再来读终究还是觉得不过瘾,胜在插图真的太美了!
以及为什么封面不是奥德修斯而是(只出现了一会的)风王?!
致敬二战中的女性工程师,封面上Rosie所戴的头巾就是We Can Do It海报上的红色波点同款。文字押韵读起来很舒服,画风也很可爱⬇️

一本手绘明信片合集,收录了各式各样的offensive remarks。本书起源于作者一个企划,每人付给他一小笔钱,他就会寄去一张明信片,正面是风景如画的图片,背面就是各色手绘的骂人话。本来就是一个玩笑之举,结果挂了没几天网站就被刷爆了,作者自己也吐槽说没想到这么多人付钱给他来找骂:“It reinforces the notion that people really like paying good money to be told to fuck off; it also restores my faith in humanity that people are funnier and sillier than I thought”.
画风如下⬇️



4 // 小说
一个美国人写的法国爱情故事。标准的元小说,整个故事建立在叙事者兼局外人“我”对这个爱情故事的窥视和想象之中,读者像是透过叙述者这个墙上禁忌的小孔,在窥测一场激烈的性事,从开始到消亡,it’s as creepy as it’s erotic。
读的第一本Salter,一开始我被书背后的推荐语所吸引:“the prose is as good as sex”,但事实上我觉得the prose is better。Salter的文字句子很短,但莫名有种绵延悠长的感觉,有种伤感的美:
“Duration is everything. One knows that instinctively. It hangs over the two of them like an unpronounced sentence. It lies in their bed. All of Anne-Marie’s joy proceeds from the hope that they are only beginning, that before them is marriage. “and farewell to Autun, while like the negative from which her dreams are printed, he perceives the opposite. For Dean, every hour is piercing because it is closer to the end.”
很少能读到一本书如此深入且多层次去讨论在当下时代的gender issues:trans, cis, queerness, womanhood, mothering,heteronormativity. 小说特别擅长把这些性别关系中的种种微妙之处展现出来。
我喜欢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莫名其妙有种音乐剧感,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章节上的构造,往往一个小节最后忽然来了个小高潮,然后戛然而止。但总体来说文笔一般,大部分情节都是靠对话和各个角色的内心活动推进,有些部分读起来像作者通过角色在科普,但还是很开心读到这样的作品。
印象很深的有这么一段:Katrina和Reese在买婴儿用品时,看中手中的婴儿UGG,想着孩子这些衣物可能还没穿过小孩就已经长大了——“We are living the saddest short story ever told”。
我还蛮喜欢这类故事的:侦探在城市中寻觅一个陌生女子,不断收集不同人的记忆碎片,拼拼凑凑。但作为一个BE爱好者,我对结局无感......
非常火的一本,中英文都读了。同样是AI的题材,我会更喜欢《Frankissstein》一点。就这本来说,我最喜欢第一部分中Klara透过橱窗从有限的视角观察世界的部分,但可惜的是这一部分展现出来的世界观,在之后并没有被好好挖掘。不过考虑到这原本就是一个讲给女儿的童话,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播客中非常详细地聊了这本书(大量剧透!),感兴趣的可点击跳转小宇宙收听

成为社畜之后来重读有不一样的感受:哪怕身体不舒服还有挣扎着起床真的过分真实了,而且迟到的下一秒经理就找来了,这不就是现在的一秒不回微信急CALL吗?

卡夫卡写得太好了,明明写的是荒诞可怜人的故事,笔触却异常克制冷静。非常喜欢书中对空间的处理:格雷戈尔被禁锢在房间内,只能凭借偷听和窥测来了解外界,哪怕偶尔踏出房间也只能遭遇排斥和驱赶,直到小说结局视野才再一次开阔起来,春意也来了,但格雷戈尔的结局却显得更冷了。
谷崎润一郎的早期短篇集,笔力上远不及后来作品来得成熟,但还是沿袭了谷崎一贯的氛围。谷崎写情爱、欲望、疯狂,都仿佛是在透过墙上的小孔窥测角色的一举一动,在这种私密的、禁忌的视角之下,多么平常之事都变得愈发奇异诡谲。
最喜欢的反倒不是很多人大赞的《白昼鬼语》,而是第一篇把极致的牙疼和梦境联系在一起的《病榻上的幻想》。不过谷崎的作品,我倒是最喜欢最不像他一贯风格的《细雪》。
买了中文版但最终还是听了有声书,带点口音的narration听起来怪可爱的。完成度相当高,剧情抓人,节奏紧凑,比较可惜的一点是有涉及到书中社会的黑暗面但没有深挖下去,不过这也是读起来“爽”的原因之一吧。适合影视化。
老挝裔加拿大作家Thammavongsa的第一部作品,以老挝、移民、底层和语言为主题的短篇集。我觉得移民这个主题真的很难写出彩了,这本算是平平,部分篇目有些匠气,但好在并不沉重,有些细节和氛围的刻画会让我想起卡佛,只是温柔了许多。
读了好几本童书,就不一一聊了(主要是也没啥好聊的,我真的未老先衰,很少会读到喜欢的童书):
慢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衣橱整理】临近春天,沉迷收拾 (30人喜欢)
- 2024读书十佳(潦草版) (6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