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中学到:教育需顺势而导、要有坚持不懈的态度
《庄子》中有众多关于技艺的寓言故事。庄子笔下的技艺高超的匠人庖丁、轮扁、为圃者、承蜩者、操舟者、蹈水者等,他们的一言一行,为我们展现了庄子对于匠人的模画。
从这些寓言故事中,可以提炼庄子的教育思想,突破我们对技艺教育的固定印象,从而获得对于当代教育的启发。

《庄子·马蹄》:“伯乐治马,而马性尽失。‘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在这里,庄子延续了老子“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思想,认可“不尚贤,使民不争”。
庄子认为,“性”不需“治”,因此,不可忽视本性,需顺势而导,方成完人,方臻大道。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摒弃那些伤害人自然本性的行为。总的来说,教育只需“致性”,不可“治性”;为的“成”人,不为“教”人。

《庄子·达生》:“工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追求的境界之美。梓庆的示范,教我们如何做到物我二合。
叔本华曾以为艺术的直觉才是直达本体的不二法门,不过东方哲学本就是叔氏思想的源头,在这一点上倒有些不谋而合。在庄子的寓言故事中,工匠的技艺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启示我们在技艺教育中引导学生静心专注沉浸在技艺之中,感受技艺之美。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佝痀偻者底气满满地宣称“我有道也”。什么是他的“道”?抱朴守一。老者心无旁骛地练习专注于粘蝉过程,用始终如一的努力、坚持不懈的态度,最后取得了成果。在这里,我们能看到道家与儒家的些许交集。佝痀偻者精进专注的道家匠人形象,浸染着一份儒家底色。

《庄子·达生》:“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湣。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这则寓言说明了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如果将世间生死利害全都看破,无所用心,顺乎自然,保持精神上的纯朴专一,就能畅达生命,获得真正的自由。反之,若被身外的利害得失所牵制,内心就会昏乱,神志就会恍惚,做事就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