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
磁州窑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彭城和磁县等地,是中国著名的民间陶瓷窑系,是北方陶瓷的代表。磁州窑始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经元代、南宋而终止于明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磁州窑白釉黑彩狗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磁州窑白地黑花云凤纹四系瓶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民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清未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锐减,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彭城镇仅剩缸磁窑130等座,瓷业工人千余名。
《磁州志》 :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

北京故宫博物院 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
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原料中含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等。
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
磁州窑还往往使用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

北京故宫博物院 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
磁州窑的珍珠地划花技法也特别精致,这种装饰手法则是吸取了唐代金银器上錾花工艺的特征,转而在瓷器上开创的一种新的装饰手法。
磁州窑的装饰技法,开创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使传统审美观念再次升华,展现历代陶瓷工匠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