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坟墓早晚会带回城市呢

本次学员专访我们邀请到来自湖南城市学院的郭同学,郭同学已获得丹麦皇家艺术学院(KADK )的offer。在本次分享中,郭同学介绍了他的设计Cemetery Park,这是一种对于城市里老坟的消亡的回应,一种将坟墓带回城市的方式,并谈到了对于申请方向的观念,以及对KADK硕士项目Political Architecture: Critical Sustainability的介绍。



毕业于丹麦奥胡思建筑艺术学院的Zhai老师熟知北欧教育体系,并拥有多年实际项目经验,作为北欧正统建筑师的她作品风格鲜明,尤其擅长于,建筑材质/形体表现、室内设计、渲染表现。翟老师教授的hygge学员,Guan同学、Zhao同学、Liu同学等先后收到米兰理工大学、米兰新美术学院、密歇根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等众多offer。
请描述一个最能代表你的作品 Cemetery Park “Cemetery Park”的构思是基于我对当下城市里老坟的消亡的观察而产生的,老坟象征着传统文化,老坟被蹂躏和被遗忘是后者境遇的缩影,我们社会对死亡的象征物的排斥具有很强的排斥性。考虑到当下社会的排斥,我想试图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将坟墓带回城市,而我选择的场地是我的故乡深圳,一座建立在无数旧村镇幽灵上的全新城市。

我选择让墓园以城市公园的面貌被市民认知,墓园部分会被森林覆盖,公园部分都是坡地,通过森林的阻隔以及高度的差异,让墓园和公园之间形成温和的屏障,而开阔的草坡和浓密的森林,则形成了生命和死亡的对比。

坡地公园之间通过环形的空中廊道连接,游客最终会走到正中间的中央坡地,悼念者们会从地面进入墓园,悼念完后可能会在中央坡地停留,两方会相互感知,甚至会产生交流,之后悼念者们会走上空中廊道,而游客们可能会走到地面,双方交换流线和情绪。

游客和悼念者分享了环形的空中廊道,游客多半走在上方,环绕于阳光和浪潮般的树冠,悼念者走在地上,伴随着墓碑和树林的阴影,二者展现出一种共存的方式。空中廊道的结构形成柱廊,将道路从墓园隔离开,上方的构造避免了板材,尽量使下方阴暗的走道显得通透,密布的格栅遮挡了结构,避免打破游客和悼念者自身的情绪,从而进入更加理性的状态。
这个作品让我想起钟喜明老师于埃及开罗的游记《住在坟墓里的的人》 埃及首都开罗有一著名的“卡拉发”公墓群,“死人城”(CITY OF THE DEAD),占地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死人城”是埃及首都开罗最有名的墓地,其墓宅是按照民居风格来建造的,有院落、围墙、大门、房屋和墓室。“死人城”地下埋着死人,而地上住着活人(大约有100万)。也因为这些特殊的“活人”居民,“死人城”而变成了开罗最有名的贫民区。在人口激增、住房紧张、地皮昂贵的条件下,它逐渐成为开罗最穷者的集中地,也是犯罪活动最多的地区。“死人城”里通公共汽车,有出租车,有清真寺,有咖啡馆、水烟馆、商店、地摊,垃圾遍地。但这里的街巷更狭窄杂乱,既无街名指示牌,也无交通警和治安警,这些全部是居民自发建设的力量。如何激发良性的建设行为,拆除不良的自我建设行为是成为整治贫民窟的新办法 。

为什么选择KADK? KADK是众多我选择的北欧建筑学院之一,因为一直以来,我一直很喜欢北欧的音乐、艺术和建筑。 另外国外教育更具开放性和跨学科性,课程内容更自由,更能包容学生的奇思妙想,相比国内考研,考核标准也更多元,我本科和绩点都很一般,显然我的机会在国外会更多。
你对你所报的硕士项目有什么了解吗? KADK里我申请的方向是Political Architecture: Critical Sustainability,课题内容更多涉及到政治和社会文化层面,这一些也是我平常阅读较多的感兴趣的领域。 KADK官网对于本项目的介绍:https://kadk.dk/en/programme/political-architecture-critical-sustainability
你为什么要选择灰格? 初识灰格是一个意外,有一次搜建筑案例时偶然点进了灰格的主页,被风格吸引浏览了下发现有实习时认识的来自阿尔托的前辈在这当老师。后来选择灰格是一个综合考虑和仔细咨询后的结果。 因为作品集机构们一直以来风评不佳,常被诟病“套路化”“千篇一律”。我不想让这件事情变得如此功利化,作品集还是要真正属于自己。质控老师给我看了以往的学员的作品集,我感受到了设计者很强的自身特点,并没有被样板化的被抹平,因此我最终选择了灰格。
你是如何完成作品集的? 大概18年末开始准备的,19年末做完,准备了三个作品。 大学期间的作品全都放弃了,仅仅保留其中一个的场地作为我作品集其中一个的地形。大学时期的那份作品集的项目都是以学校所在城市为场地设计的,曾经熟悉的场地和城市如今已经记忆模糊,无法支撑我进行三个项目的设计。我是毕业后工作了一段时间才开始准备出国的,因此这个问题比较严重,重做显然要比改旧作更为适宜,质量、效率、花费时间上考虑都是上策。

翟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对我最有启发的重中之重是在“如何表达”这件事上,比方说如何去传递一个想法,如何去构思一张图,用怎样的方式表现这张图。例如“mapping”这个概念,通过翟老师,我了解到它是兼具了某种数据的理性和感性的表现形式,这种认识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这种作图和构思作图的方式大大启发了我,很显然这些“所得”不仅对作品集有帮助,也会对自己将来的设计有所助益。 翟老师也分享了很多案例以及关于海外院校的情报给我,让我对学校和专业的选取更加清晰,这些是我始料未及的,很感谢翟老师。

叙事性建筑是一种比较artistic的建筑研究方法。但不同于某些推崇“架空于现实”的方法论,叙事性建筑是有一套很严谨的逻辑,必须清晰的关联现实,关注场所的特殊性,从场所和现实情景出发;每一步之间相互关联和互证,同时非常关注感官和故事的artistic方法论。Peter zumthor是这样阐述的:每一个建筑都为一个特定的社会,在一个特定的场所,实现一种特定的功能。力图准确而批判性地回答那些从简单事实中产生的问题。 毕业于丹麦奥胡思建筑艺术学院的Zhai老师熟知北欧教育体系,并拥有多年实际项目经验,作为北欧正统建筑师的她作品风格鲜明,尤其擅长于,建筑材质/形体表现、室内设计、渲染表现。翟老师教授的hygge学员,Guan同学、Zhao同学、Liu同学等先后收到米兰理工大学、米兰新美术学院、密歇根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等众多offer。
你有哪些申请经验分享给同学们? 我的学校背景和绩点都比较一般,我的经验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和自身特点,然后将它们体现在作品和申请文书里,找到跟自己最契合的专业和学校,这样当考核时,这份契合度可能会有意外之喜。 比方说我申请的Political Architecture: CriticalSustainability专业,它们会对社会议题(比如说灰格最近关于全球变暖的课题研究)展现更大的关注度,如果自己的作品出发点也有相同的倾向,申请几率可能会更高。 从我的教训来说,我更倾向先搞定语言考试,然后给自己限定一段时间做作品集,做完之后一口气申请。先做作品集的话因为剩余时间太多,总会想改,没有紧迫感可能会很长时间出不了成果,限定时间内找到感觉,保持好新鲜感和敏锐度,以免成为消耗战(显然我没做好哈哈哈)。

收到offer之后是怎样的心情? 材料寄送后有一种空虚感,收到offer也没有想象中的狂喜。 可能“收到offer”这件事我一直以为会和“中彩票”相似,但整个流程下来,“收到offer”更像是出考试成绩,“中彩票”则是天降的不劳而获,二者有一些微妙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