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国家制度比较研究的范式—《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读书报告
福利国家制度比较研究的范式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读书报告
1.引言
“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这个术语出现于二战后,就本质而言是一种社会政策的安排方式。它表现于各国经济政治制度对于本国国民抵御市场化危机的手段,或是使民众具有脱离市场获得物质来源的能力保证。如今的福利国家一般被分化为三大簇群。其中一方是以斯堪的那维亚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一方是以法国、德国等欧陆国家为代表的保守主义国家,另一方则是以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国家。这三种模式,也就是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该书探讨了两个有关福利制度研究的中心问题:福利制度是如何产生与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福利国家体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书名: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1.1作者及简介
〔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Gosta Esping-Andersen)
艾斯平一安德森是比较社会政策学和福利国家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出版本书时,年仅43岁,他是一位多产的学者,用英文、法文撰写的专著或主编和参与撰写的著作近十部,用英、法、西、意、丹麦等语言发表的论文近百篇。他的著述和研究兴趣主要有三个领域:
一是集中在社会民主党的研究上,其代表作是《政治反对市场》(1985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第二个领域是社会政策和福利国家制度的比较研究,艾斯平-安德森在这方面有大量的著述,其代表作是两部著作,即本书和《转型中的福利国家》(1996年,Sage);
第三个领域涉及就业、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服务经济,其中,《变化中的阶级》(1994年,Sage)是关于服务业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专门研究,《为何放松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2000年,合著,牛津大学出版社)是关于劳动力市场效果比较研究的专著,《后工业经济体的社会基础》(1999年,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新服务经济”的困境及其主要社会推动力的相互关系。
最近几年,艾斯平-安德森的学术兴趣转向了欧盟国家低收入就业陷阱、人的生命过程动力学和社会边缘化的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他认为,目前发达国家正在呈现出一种新的后工业社会的生命过程,这是一个大问题,实际上这是人们生活方式结构的一个全新的转变形态。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被称为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并使他一举成名,即使在其出版十几年以后的今天,许多欧洲大学开设的比较资本主义制度相关的课程中,都将此书作为重要的参考书,并将该书中界定的三种福利制度类型作为学生讨论的基本参照系;在讨论“资本主义的多样性”时,该书以“非商品化”的方法对资本主义三个福利制度的划分既成了学生们讨论的焦点,又是他们继续无限划分下去的起点,艾斯平-安德森的名字已为他们所熟知。
1.2相关信息
1. 译者:郑秉文
2.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该版本后附有译者的跋,总结梳理了福利模式的分类特点和改革绩效的比较研究,也非常具有阅读的价值。)
3. 出版日期:2003.11
2.全书提要
全书分三个部分, 第一编论述福利国家的性质、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第二编主要分析福利国家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第三编是全书的结论,进一步阐述三种福利模式下劳动力市场分层化结果及其可能的冲突。
第一章起到总领与引言的作用,在回顾了福利国家发展比较研究的成果后,作者指出传统福利国家分类方法存在缺陷:以福利支出作为标准并不能揭示福利制度的本质特征, 福利的内容才应成为区分福利国家的标准。他认为, 带有非商品化性质的社会权利、社会分层以及国家、市场、家庭在福利制度中的角色应作为确定福利国家性质的三个根本性原则。他按照这个评价标准将18个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分作三类, 即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的和社会民主主义的。 第一编的二、三、四章分别论述三类福利国家的非商品化程度、 社会分层体系以及福利制度中国家和市场的作用,第五章具体分析阶级结构和权力结构对福利国家外在特征的作用。
第二编主要研究福利国家体制如何影响该国的劳动力市场。该编选取了美国、德国、瑞典作为三类福利国家体制的范例。在这一部分中, 作者指出福利国家已超出了传统领域—在人们遇到突变、危机甚至丧失工作能力时给予帮助,它开始影响人们的整个生命周期,社会经济决定着福利国家,但反过来,福利国家也深深影响着经济,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可以说后工业时代的就业路径和职业结构深受其影响。第六章从制度层面上探讨福利国家制度形态与劳动力市场行为一般特征之间的关联, 每一种福利国家体制都对应一种特定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其中这种差异性可以体现在劳动力的供给条件、劳动力在合同范围内行动的条件、劳动需求三个方面。比如, 自由主义的美国虽然劳动力市场参与率很高, 但主要是私营部门的贡献, 国家的直接作用非常有限。保守主义的德国倾向于减少劳动供给以维持充分就业, 因此支持人们退出劳动力市场,消减财税,公共部门的就业机会并未扩大, 及早退休却很盛行, 劳动力市场参与率处于中等水平。社会民主主义的瑞典倾向于劳动力供给最大化, 因此国家主导公共服务的扩张, 而女性多从事公共部门的服务性职业,从而造就了很高的劳动力市场参与率, 但分化为一个高度男性化的私人部门和一个女性占优势的公共部门。 第七章进一步研究福利国家体制怎样决定性地影响了各国战后保持充分就业的能力和方式,并得出了一个结论: 福利国家无法保证充分就业。第八章引申论述第六章的三类劳动力市场, 指出福利国家对于当代“后工业化”社会的就业变动和社会分层的影响。
在前两编的研究和探讨后,本书的第三编集中讨论的是,福利模式的差异还会通过影响就业增长路径, 进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带来新的社会分层, 而后者则构成了后工业社会中新的阶级冲突和社会冲突。为此,作者继续比较瑞典、德国和美国的“后工业化”就业演变轨迹,德国产生了“局内人-局外人”困境;瑞典极度地倾向于高度重视专业化的社会福利就业;美国则呈现出几种不同的竞争趋势, 并用事实材料指出, 三种不同发展轨迹产生的原因来源于福利制度安排的差异。论证了其基本命题: 当代福利国家并非只是工业发展的 “副产品”, 而是已经成为一种一定程度上对未来社会具有决定作用的社会机制。
3.心得与感悟
我个人理解与感悟最深的是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想就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一个更深入的讨论。
艾斯平–安德森认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质就隐藏在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之中:那就是“去商品化”。“去商品化”程度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民众不依赖于劳动力市场而获得生存机会的空间和可能性的大小。
既然“去商品化机制”描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本质,而“去商品化”实际上描述的便是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问题。因此,把握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就抓住了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一条主线。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之初,便是为了应对工业革命之后的“劳动力商品化”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既以劳动力市场状况为依托,又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面临改革的诉求,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出现了新的变化。郑功成教授指出“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中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它们应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但现实中却处于相互分割状态,这种状态直接影响了两大宏观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就业是最好的社会保障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这是割裂两大密切相关的政策体系的误区,应将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协同考虑。中国的未来发展既需要长期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亦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健康与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一论断直接阐述了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应该协调发展的观点。
4.结语
作为一个二年级学生,说实话,阅读本书的过程是有点痛苦的。但同时我也收获颇丰,通读全书,我对福利国家体制及相关知识建立起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保障、社会政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联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我想这就是名著的意义所在,不论谁来阅读,都能得到启发,就算过了很长时间,它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仍是巨大的。
作者二十年前在中文版序言中写到的“当今中国从过去继承下来的社会保障体制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中是行不通的”,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也要求着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尽管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着巨大差别,但艾斯平-安德森对欧洲福利国家的研究,对处在不断改革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保障事业无疑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丹麦] 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Gosta Esping-Andersen).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M]. 郑秉文.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2]童星,庞绍堂.社会保障经典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李棉管.社会福利制度研究中的中轴原理——论社会福利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14(06):170-178.
-------------------------------------------------------------------------------------------------------------
本篇读书报告是我在自己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参考教科书、老师PPT等资料完成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一起交流学习。如果有需要的同学想要参考这篇笔记,请记得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