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A”面与“-A”面---测试结果记录
你的人格“A”面与“-A”面

负人格,也称影子人格,由心理学大师荣格在1917年出版的《潜意识心理学》中提出,是指自我中被隐藏、压抑在潜意识内、未能充分发展的人格面。 在这里,我们将其称为人格“-A”面,而将对外表现的“显性人格”称为人格“A”面。 “A”与“-A”这样的一对词汇,意味着相生相伴,也意味着二元对立。于是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我们意识上使劲朝向A,而我们潜意识却总是被-A吸引。这不可避免引来内心的矛盾冲突,甚至导致分裂。 我们希望和你一起探索这种冲突,寻找人格的圆满之径。当你能系统地接纳、整合自我时,真实的人生才随之开启。正如武志红老师曾说:你既可以“A”,也可以“-A”。

你人格中的“A”面是能量人格。 能量人格是指个体对自我能力及其信念有充分的判断,类似于效能感,即“我能行”。它决定了你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励以及如何行动。 在生活中,你是一个充满活力,主动进取的“开拓者”。你相信一件事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但你并不会像个无头苍蝇一样盲目地去努力,去开拓。这件事情是要你自己选择的,是要能触发你的内在驱动力,让你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和潜力的。 你会善于利用自己的强项,在你感兴趣的领域去开拓更多的成绩。而这些成绩也反过来再次巩固了你的效能感,使你获取更多的能量。 这样的你,有着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坚韧性。在困难面前,你会尝试用各种方法,从中选择最优,并直到问题解决。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哪怕前路很漫长,你也会鞭策自己不要止步。 一方面,这是源自于内在“我能行”的信念,你相信自己最后一定能成功。甚至于,从决定那一刻开始,你就看到了成功的结果。另一方面,这是源自于内在不放弃的信念,你相信,只要坚持下来,就会更加接近成功。 对你来说,困难更多是学习和成功的垫脚石。你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善于迁移学习到的知识。更最难能可贵的是,你不会轻易表现出退缩和怀疑。你那不畏险阻的胆识,乘风破浪的激情,或许共同构成你能量人格里最重要的部分。 在他人看来,你是一个有始有终,说到做到的人。你所展现出的充分的自信,果敢的毅力或许也经常使你成为他人称赞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 在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看来,这是我们人作为一种生物想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我们无法接受以掷骰子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因而产生一种推动力,以求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和被动性,而进入一个自由和自觉的王国。 当这一需要被早年经历塑造的“超我”所强化,会形成“能量人格”。“超我”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是指符合家庭/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和自我理想的部分。 在你小时候,也许你的父母或抚养者,在养育过程中为你提供了尽可能多尝试挑战的机会,并给予无条件的鼓励。他们鼓励你追求成功,相信自己。在他们的影响下,你有着对非凡成功的渴望和对自己取得卓越成就的期待。 又或者,你的父母或抚养者本身就是充满能量的人,他们将这种能量通过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你。 总之,你希望自己呈现出“我很棒,我很强大”的样子,并静静等着困难到来,因为你正好可以借此开始“绚烂的表演”。 你的能量人格给你带来强大的动力,它的存在就像一个发动机持续不断地为你提供能量。同时,能量也暗示着一种主动权,你可以有能力去主宰和决定事情的走向。虽然你身处当下,但一定程度上你已经奔向未来。 也正因如此,你敢于挑战和突破自我,选择能体现自身能力最大化的任务,把每次困难都将成为一次机遇。你深知这是成长的历练,也是迈上下一个台阶的石阶。

你人格中的“-A”面是无能人格。 无能人格,是指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感到自己没用,甚至深深的自卑,即“自我效能感低下”。 作为人格的“-A”面,“无能人格”属于经常被你压抑的、或你不愿意去直面的人格。 它存在于你的内心深处,似乎牵连着一种无意识的“放弃”欲望。它带起一股“逃避”的暗示,有时甚至可能促使你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行为。它就像一个小恶魔,“逃避责任”、“削弱动力”、“自暴自弃”,是它常对你发出的信号。 具体而言,在“无能人格”的影响下,你会有一种无语言说的无能感,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以至于对未知的事情充满了焦虑,比如在事情还没开始时就担心自己会失败,在问题发生时频频感到无助,不敢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等。 于是在事情面前,你常会有一种逃避倾向,仿佛不去面对问题就会自动消失。然而你越是逃避,无能感越是强烈。最后,你可能会陷入“逃避-无能”的恶性循环中,并由此产生脆弱、抑郁的负面情绪。 这巨大的负面情绪快要把你淹没,你感受到自我的渺小和局限性,更是觉得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命。在这状态下的你,渴望掌握主动权,渴望突破自身的局限,但无能的感觉却一次次打击你。 从这个角度看,无能感激发了你对于能量的渴望,只是这种渴望没有得到很好地转化就被无能感拉回“无能”的深渊。 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大部分时候你都呈现出充满能量,积极进取且有能力,能行的面貌。不仅是因为“能量”能让你感觉到对自我生命的掌控,对自我局限的超越,还因为“能量”能让你将自己无用,渺小、自卑的“无能”那一面压抑下去。 与此同时,这也符合你对自我的期待,以及过去你所学习到的家庭/社会规则。所以,潜意识中,你总会将这种“无能”的欲望压抑下去。 然而越是压抑,“无能人格”越会强硬。正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但凡被压抑的,都会以更丑陋的方式卷土重来。表面上你很能量,实际上内心有着无能的一面。 比如,当努力了很久事情还是没有走向正规时,你可能会给自己贴上“无能”的标签;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不行,而企图将这件事甩给身边人,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事情还没开始做之前,忍不住试探性地问别人:我真的可以吗? 隐约中,你对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能否成功有着一丝担心和害怕。无能人格就像是隐藏在面具背后的你,无形中影响你的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无能人格”的发展和你内在未被满足的一些原始欲望相关。这些欲望在不断地压抑中最终会形成“本我”——一种被压抑的本能自我,促使你去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 在前面的报告里,我们讲到,过去充满能量的成长环境培养了你的“能量人格”,但这股能量背后可能藏着对“无能”的贬低或害怕。譬如他们从不向你展示脆弱的一面,又或者他们向你传递着一定要坚强,不可以脆弱的人生观念。这会让你觉得“无能”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因此,伪装自己的一个“戏法”,就是带上能量的面具,尽力去做更多的事情,并努力做得很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表扬,以掩盖你的无力感。 其次,这股能量背后可能也伴随着父母对你的过度管教或过度关怀。当他们有意无意地干涉你的选择,替你决定,帮你解决问题时,激发了你的无能感。成年后的你,在面对困境时,心中会升起一种“希望有人能帮助我”的愿望。 也正因如此,它与你外在展现的“能量人格”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与对抗。具体是怎样的矛盾冲突?二者又是如何对抗的?我们看下一节的内容。
人格“A”与“-A”的对抗
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想要超越自身的局限,掌控自我的生命。对你来说,赋予自己“能量”就是你实现这种渴望和满足的途径;而“无能”是潜藏在内心里对自己无法掌控与超越的恐惧。 在人格系统中,“人格A面”即“能量人格”,会化身成严厉的督导,时刻提醒、鞭策你展现出一种有能力、有能量、我能行的姿态,这给你带来拼搏的动力。但“人格-A面”即“无能人格”,却像是一个隐藏在身后的影子,通过潜意识来掌控你的心灵。 这两者之间的对抗会给你的行为,感受,以及思维方式带来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1. 及时 vs 拖延 从行为来看,你多数时候都善于保持自己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你会积极地投入将要面对的事情,并全方位调动自己的本领,力求把事情做到令自己和他人都能满意。辛苦百倍,困难重重,但你依旧能保持热情洋溢。 但“懒散”有时会突然出现,此时,你可能像一个松了气的皮球,突然很懈怠。你怀疑自己这么做究竟能有多好的效果,担心即使自己很努力但最后还是可能会失败。于是,你停了下来。仿佛“做得慢一点”或者干脆“不做”,就不会到达失败的终点,也就不用直面失望和自责。 可是“能量人格”的要求又让你对自己有要求。于是,当“无能人格”出现时,你可能会陷在“我可以”和“我不可以”之间来回纠结,摇摆。 当“无能人格”占上风时,你可能会做出一些自我设限的事情来阻止自己前进,并以此作为借口安慰自己“不是我不行,而是事出有因”。 2. 把控 vs 放纵 从感受上来说,当出现负面情绪时,你会去努力地“消化”,希望给他人,也给自己呈现出来坚强、乐观的模样。这使得你可能处于这样一种境地:内心饱受痛苦折磨,却还是会咬牙坚持,尽力平复自己的情绪,不让别人觉得你“惊慌失措”。 无疑,这培养了你良好的情绪掌控能力。但若是过分压抑它,终有一天,负面情绪会以一种难以收拾的形式爆发出来,比如大哭大闹,情绪崩溃。 而事后,你的内心可能会感到十分煎熬,对自己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失望感和责怪感。一方面是你觉得这印证了自己是“无能”的,另一方面,你并不希望让他人看见自己这般脆弱的模样。 这可能会影响你和他人真实关系的建立,因为脆弱与无能产生的信任,是增进关系的第一步。此外,情绪的压抑,无法得到真实的流动,可能会影响你的情绪健康。 3. 乐观 vs 颓废 从动力来源来看,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充满能量是因为自己一贯如此,或者说这是你的生活准则,你始终要求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但实际上,你展现出来的能量,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为了压抑内在的“无能”、“颓废”而刻意营造出来的。 享乐和懒惰是我们人类的本能,奋斗和挑战才是大脑“强迫”你做出的决定——为了生存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超越自身。优哉游哉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只要这样的方式是不被你认可的。你期待着自己能够活出自我,活得更有力量。 因此,这可能会让你处于一个分裂,矛盾的状态。一旦你无法通过自己目前的能力取得成绩,你就会十分失落和自责。有时,你的“能力”可能不能托着你摘到梦想的星星,于是你怀疑是不是本身这个梦想就遥不可及,但可能成功只是时间的问题。 可是等待、沉淀对你来说又是痛苦的。如何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或许是你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 人之复杂,“A”与“-A”的矛盾冲突远不止于此,一个具有深厚洞察力的、有过专业精神分析受训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带领你深入潜意识的花园,探索未知的人格面,从而踏上通往自由的人生路。
拥抱完整的自己
拥有人格的对立面其实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去接纳它,拥抱它,让两种人格能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趋向人性的完整。以下是一些帮助你融合,接纳两种人格的小建议。 1. 将你的能量更加精炼地花在有意义的地方,避免浪费精力,贯彻“精要主义” a. 记住“三个关键” 作为一个能量人格,其实用“斜杠青年”来描述你再适合不过了,在你看来,能够同时兼顾多方面,似乎才是真正优秀的人,比如,你可能既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又想在家庭上取得成功,最好还能培养一些爱好,这很容易就会让你感受到能量上的消耗,被“无能感”吞噬。 因此,在生活中,可以记住三个比较重要的关注点: 1)自己去选择想做的事情,不被他人的声音所带跑 2)从众多要做的事情中挑选最关键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利弊的衡量,就比如,如果你想要学英语,那么你可能需要去寻找最有效的方式,就好像去找老师上课可能比自学更加有效,那么这对你来说就是相对来讲更加高效率的方式。 3)取舍不必要的小事,事事追求完美是很有负担的,灵活地运用自己的能量,摒弃一些相对来说没那么重要的事情,往往会为你带来更多的动力。 b. 明确自我边界,维系有必要的人际关系 想要充满能量的你可能常常希望自己能和大家都相处融洽,和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好朋友,可是,这种情况下,你的心理边界就会变得比较模糊,什么对你来说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好像都失去了清晰的定义。 因此,在和人交际的时候,应该明确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当他人有越界的要求或行为时,勇敢地说“不”,减少内心的负担。 2. 确认自己的价值观,并进行更正,围绕着自身的需求,重新看待如何保持“能量感”。 a. 检验什么是“效能感” 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追求着自我效能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工作和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贡献,但是,达成“效能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一样的方式,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可以从生活中的事情中探索答案,比如,你可以对比坐在咖啡厅看书两小时和坐在家里盯着电脑两小时哪一个对你来说产出更高,更有意义,通过这些“小实验”,你会发现不同的方式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效能感”,因此,在日后的生活中,就能够使用更加高效率,让你更加轻松的方式。 b. 尝试独处 每天晚上,你都可以花15分钟到半个小时和自己独处,和自己聊聊天,问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真正的追求是什么。这些听上去是有些”深奥“的问题,不过,如果你真的能够静下心来仔细聆听内心的话,你也许就会发现其实自己想要的,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对于某些事情的激情也并不是那么强烈。 当你能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于某些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有热情,充满能量的时候,就代表,你开始渐渐地觉察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愿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