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时我谈些什么
不知为何,前几天突然想看村上春树那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清晰的记得买过这本书,也清晰的记得读过这本书,同时也清晰记不得任何书里的内容。这让我意识到再年轻一点时,看书总是有一种想要尽快看完的急促感,总有一种看完就获得了书本内容的错觉。这或许就是时代加速浪潮裹挟下,个人的不由自主。
书中描述了他从33岁开始跑步,坚持了二十多年每年参加马拉松,后来又加入铁人三项的种种过程。看完后我对马拉松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理解,有别于其他运动,马拉松更像是人生的缩影:尽管一直有对手,可始终人只是跟自己在比赛。相比天赋啊、装备啊、起点啊、顺风逆风啊那些客观或是无法自控的条件,人的意志和节奏更为重要。而这里的节奏指的不是跑步时的节奏,而是为了完成比赛,或是成绩有些许提高,而在日常中需要保持的节奏。村上先生也说了,对于他这样一个非职业运动员,想要放弃跑步的理由可能有一卡车,继续跑步的理由可能就那么一两个,而人有时候就是要牢牢抓住这脆弱的意愿,这才是人生的意义啊。
我认真搜索了一下,身边似乎都没有几个跑完全马的人,更不用说连续完成二十多年。所以,抛开他是厉害的小说家这一身份,即便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主业和运动无关,能够连续二十多年每年都跑完全马,也会让我心生敬佩!这种把生命延展开来的持之以恒,让人感到无比的踏实和心安!现在的我们太沉迷于勇猛精进和立竿见影,而对于那种“不见其长,日有所长”的生命力却毫无了解。
谈到为什么会开始跑步时,他说了一个朴素却时常会被忽略的原因:健康。如果我们坐在桌子前,把健康、家庭、工作进行排序,我想绝大多数人的顺序都是如上所示。可是仔细审视自己当下的情况时,却恰恰相反。这几年已有几位同龄人因为疾病去世,更有部分进入了“带病生存”、“终生服药”的状态。现代生活给我带来了无数的便利、选择,同时也在极大的挑战我们的意志、克制。我甚至一度觉得涉猎“商业”,是对人的慢行扼杀,因为商业追求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利润。而人的喜悦和平静往往来自更少的欲望、更简单的生活。一直到最近领悟一些依然有些模糊的观点,才开始有了找到出口的感觉。
“金钱是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没有人可以栖居在桥梁之上。”
财富是手段、工具,而不是目的,最终的价值才是目的。让我们深深陷入漩涡的,是对于“最终价值”的丝毫没有概念,以及把财富当作目的。那么,最终价值是什么呢?这可能就是最为麻烦的问题了。因为这个问题并无标准答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不一样,并没有一个外界的声音可以告诉你,唯有自己跋涉。这个过程即使算不上痛苦,也是相当孤独。
几年前我有意开始控制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强度。一方面我觉得如果真要拼事业,我当初就不会从北京回到昆明,既然选择回到这样一个节奏稍缓的城市,就要如当初吹下的牛逼一般,让生活过的更加丰富;另一方面,我并不觉得工作只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到时候,我就可以……”。我找到了我喜欢的事,我想要尽量长久、有热情、并且心有余力的一直做下去。毕竟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工作,如何度过比重这么大时间,尤为重要。
村上先生写到:“人总有一日会走下坡路。不管愿意与否,变随时间的流逝,肉体总会消亡。一旦肉体消亡,精神也将日暮途穷。此事我心知肚明,却想把那个岔口(即我的活力被毒素击败与凌驾的岔口)向后推迟,哪怕只是一丁半点。”
这是他保持节奏跑步、保持节奏工作最大的原因。对于我们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个理想且可以效仿的状态呢。当然,我说的效仿并不是也去跑马拉松,毕竟每个人的身体条件、运动喜好有很大差别。
前段时间我开始尝试寻找自己的节奏,在诸多不可抗力、必办事项之间,找到想做且可以做的事。例如每周两天带小也去上运动课,他在里面上课45分钟,我在外面跳绳半个小时。第一次跳的时候,觉着小学生跳绳都动辄1000个,给自己定了2000个的目标,结果还不到1000个,就有些低血糖。实打实的小学生都不如。经过这段时间的练习,现在完成2000个,是比较舒服的状态。
除了跳绳,去村里住那天我也会早起跑5公里,住城里的几天里也会有两天在家里做波比。这样就能保持较好的运动量,而且不是“专门”去运动。村上先生说他易胖体质其实有好处,它会经常提醒你、给你敲健康的警钟。而像我这种怎么吃都不胖的人,很容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而不自知。所以,在身体让我意识到应该锻炼之前,我要先意识并找到锻炼的节奏!
其实现在会觉得感悟啊、体会这些东西,别人说出来的,大多只是知道而不能“领会”。同样我写的这些东西,大家看到,也一样。甚至都看不到这里。可是呢,就像村上先生说的, 如果不写出来,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知道什么。也像沈复说的,那些细节的想法不写下来,就都溜走了,多可惜啊!
© 本文版权归 布川 winber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