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卫国战争》里面一点细节
(本子写不出来,权当写写这个寻求点灵感)
在第二季第七集里,介绍到卡纳里斯的时候,提及天气和情报不力是德军未能在1941年冬天拿下莫斯科的两大解释原因。这里暂且不提情报问题。天气是德军打不下莫斯科的原因吗……可能是吧。不过天气对德军是个问题,对苏军也是个问题。这里我还是比较赞同第一季里第二集里的描述“泥泞的道路给两军都带来了不便,如果它碍于德军进攻,则同样也给苏联红军防守带来诸多不利”。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越琢磨,就越可以感觉到德军的巴巴罗萨行动以及台风行动带有比较强的赌博意图,赌的是在德军闪电战袭击下苏军溃不成军,赌的是在行动一开始就聚歼苏军主力,赌的是苏军没有啥后备力量,进而在秋冬天以前打到莫斯科。
这里似乎可以对苏联的气候做一点点展开(外行话)。我们知道西欧各国在欧亚大陆西侧,毗邻大西洋。得益于发源于墨西哥湾的强力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欧诸国的气候比同纬度的中国各地区要暖和一些。同样是介于北纬45°以及50°之间,巴黎的冬天裹个棉服就能凑合凑合,而哈尔滨的冬天,单纯裹个棉服会冻蒙圈。得益于强力的北大西洋暖流,巴黎、伦敦等都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天不会太冷。这一威力强大的暖流,一直会延伸到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港,造就这个北极圈内的不冻良港。而和伦敦纬度接近的柏林,就更靠近内陆,冬天也就冷一些。从柏林出发一路向东到莫斯科,其纬度是几乎不变的,不同点在于一路向东越来越远离海洋而深入大陆。气候逐步从温带海洋性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冬季的气温会逐步下降(歪一句,十几年前翻《读者》的时候,看到某篇文章的开篇大致就是那年冬天,莫斯科的气温跌至-38℃)。这里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有着较为详细的介绍(虽然这本书的实际用意是讲地缘政治的,可能间接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中高纬度大范围的大陆,冬天的突出特征就是高气压,冷,冷空气的策源地。因此从东普鲁士等地出发的德军,越向东进发,冬天遇到的气温就越低。不凑巧的是,1941年的冬天,貌似是14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习惯了-10℃的人去-30℃的地方,或多或少会被冻一下。
这里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例子,就是1950年发生在长津湖的那场惨烈的战役。志愿军9兵团原属于第三野战军,常年在华东地区作战(华东地区冬天最冷也不会到-20℃),紧急入朝时身上穿的棉衣是3斤的。而长津湖地区的气温,最冷的时候达到了-40℃,在这种环境下,6斤的棉衣未必管用。除了棉衣,还需要专门的棉鞋、棉裤、手套、帽子等等。习惯了在华东地区作战的9兵团,缺乏在严寒地区的防冻经验,战斗过程中的大量非战斗减员就不可避免。而在类似环境下,原隶属于第四野战军的志愿军13兵团的发挥受到天气的影响就小很多,非战斗减员就明显小很多(多数官兵都是从东北长大的,习惯了冬天的严寒,也知道该怎么做)。
回到德军身上,德军里面知晓如何抵抗严寒的部队是不多的,估计山地部队可能知晓,其余的就不好说了。这么一群没怎么被严寒折腾过的军队,冬天去莫斯科,不挨冻是不可能的。他们身上的装备,也没有为严寒做好准备(如果对《辛德勒的名单》有点印象的话,就可能对冻住的鞋油有一点印象)(听说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也因为冬天,衣服上的锡扣发生了相变,从白锡变成了灰锡变成粉末,御寒效果大打折扣)。夏天的时候,德军没能及时打过斯摩棱斯克,打开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在冬天挨冻就成了必然结果。另外随着德军不断深入苏联境内,德军外线作战态势愈发明显,而苏军的内线作战态势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大。德军的补给线不断拉长……可不是啥好消息。德国和苏联的铁路轨距是不同的,德国是1435mm标准轨距,而苏联是1524mm宽轨。到了边境火车物资装卸需要倒腾,进入苏联短时间内没那么多火车头,运力受到影响。那公路呢?还是和天气有关……冬天苏联那么冷,夏天到20℃,总觉得有些不对……土里的水分冬天会冻住,夏天又会化……很容易出现冻土呀。在冻土上修路一向很困难。修铁路还好点,毕竟有道砟垫着,能缓冲一下。公路直接就铺在上面,冬天冻土冻住贼硬还好,那夏天土化了就成了泥地,路就烂了。因此德军能用的交通线着实不多,以铁路为主。随着德军越大越远,补给自然会越来越困难。而在当时的德国,当时的氛围,为严寒做准备……可不是啥好的准备呀(狂热的脑子容不下这些)。因此巴巴罗萨行动就有赌的意思,只是这个赌风险太大了。事实印证了这个风险吞噬了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