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2021年2-3月读书报告

2021年2-3月共计阅读9本,阅读字数300万字以上。5本纸质,4本电子。读书评论3篇,读书笔记3篇。在读《西游记》上颇花了点时间,首尾算起来,可能读了有一个月。期间,最为惊艳的小说属《绝叫》,读起来最快的属《司藤》,最费劲的竟然是《考古的故事》。


1.《革命之路》
争吵到了这一步两人都失控了。他们的胳膊和腿都在颤抖,脸也完全扭曲变形了,表达的只有愤怒和仇恨。两人更深更狠地挖掘着对方的弱点,不择手段地攻陷对方的堡垒,变换策略、声东击西、再次进攻。在停下来喘口气的间歇,两人就从过去的记忆里搜寻武器,互揭对方的老伤疤。如此循环反复。
读书群里的书影共读,若干年前看了电影,那时候年轻,没太看懂。
阅读原著的第一反应是太压抑。原本以为这是讲令人绝望的婚姻,没想到作者的格局更高,讲的其实是整个人生都是绝望且孤独的。如果你想逃离这样的生活,唯一的选择可能只有一死了之 。像女主这样敏感又文艺的心灵,不那么满足于日复一日的世界,最后的结局往往会是两个极端。
电影和原著的感觉不太一样,能从生动的画面中,演员的表情与对话,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看到令人失望的种种。也许想简单平安的活于世界中,最好就是闭上眼睛,或对很多东西视而不见。
2.《推拿》
盲人是黑户。每一个盲人都是黑户。连沙复明自己都是。盲人的人生有点类似于因特网络里头的人生,在健全人需要的时候,一个点击,盲人具体起来了;健全人一关机,盲人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虚拟空间。总之,盲人既在,又不在。盲人的人生是似是而非的人生。面对盲人,社会更像一个瞎子,盲人始终在盲区里头。这就决定了盲人的一生是一场赌,只能是一场赌,必然是一场赌。一个小小的意外就足以让你的一生输得精光。
作者描述了“盲人”这一群体,从生活到心理,盲人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广阔很多,他们和“健全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并且有丰富的喜怒哀乐情绪在当中。盲人为了维持自身尊严,必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也告诉我们,对残障人士最大的尊重也许就是把他们当作正常人,只是大家生活行动方式不同。 作者一定是深入了解了盲人这个群体,才能描写的这样真实,单元式的写作,每一个章节中心人物都不同,让每一个人物都十分立体。结局是突然的、悲伤的,却又是意料之中、还能看到希望的。
3.《西游记》
色色色原无色,空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
小时候看过无数遍影视化的《西游记》,原著读起来却不那么令人兴奋。这不是我曾经以为的一路打怪升级成佛的过程,通篇读起来不禁有些悲悯,师徒四人一路时刻准备散伙,从未是一心。唯唯诺诺、胆小如鼠的唐僧,只会拖后腿;大闹天宫、无拘无束的齐天大圣,最后也回归正统,尊师重道会找关系;更别说猪八戒和沙和尚了。 《西游记》的主角只能是孙悟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走了十万八千里,金箍当头,取了佛经,到后来,一切也不过如梦幻泡影。
4.《山花对海树》

韦一航确信那个花语已被他推翻,那些不幸从此形同虚设,无数次奖励已经提前支付,不容拒绝
六个短篇,描写的都是身边的群体—病人、老人、文艺青年、留学生,叙述的也是当下的故事,普通却息息相关。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清醒的将这些一一写出。读完更多的是怅然若失。短篇名取的也都好听好看,最喜欢《灰里焰》《长生林》 。
5.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
只有真心、善心不需要安慰!一切正面的东西不需要安慰。因为至真至善,所以至刚至强!世界上所有假的、恶的、丑的,反倒需要安慰

对《西游记》初读者挺有帮助的一本书。解答了刚读时的一些困惑。作者主要考据了《西游记》一书从作者、写作年代到所包含的儒释道三家文化等,引用了大量文献。尤其喜欢作者对《西游记》里精神的解读,没有过度解析也不是阴谋论,名著之所以能流传,还是在于对普遍人性真实的揭露与同情。表面写的都是妖怪,其实还是人间百态。但因为是一百天在网上不断更新,作者似乎对字数有些执着,单看文章恐怕还好,集结成书感觉有些过于啰嗦了。有些地方感觉有点跑题,只想跳过去。
6.《绝叫》
追本溯源,最后只能怪自己不该被生下来。然而,出不出生本来就由不得你,所以你无从怪起。
啊,对了,这就是所谓的“人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没有道理可言”啊。
懊悔是一种只会腐蚀内心的情感,毫无存在的意义——不,或许所有的情感都没有意义。
这本书以推理方式描写了一个普通被pua女人的人生。绝叫的绝,是女主处境的绝望,几乎可以用“生而为人对不起”来概况,她所历经的一切令人窒息,可以说来到世上她未曾体会到什么叫幸福,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绝叫的叫,是她曾经发出的呐喊、困惑、挣扎以及最后一搏。结局很绝,尤其明白了,为什么作者采取第二人称这种特别的方式叙述。女主可以说死了,也可以说没有死。
7.《考古的故事》

真正的考古并不总像好莱坞电影描绘的那样浪漫,每一个重要发现都是经过许多天或好几周土里来、泥里去的挖掘才做出的,挖掘者有时会流血,总是要流汗,偶尔还会流泪。然而所得的回报也令人难忘,或是生来第一次参加考古挖掘的独特经历,或是重返挖掘现场的兴奋,或是发表挖掘结果带来的满足感
还不错的了解考古知识的书籍。作者分地域分时期,详细写了一些代表性古墓被发现被挖掘的过程,及其相应的时代背景。最深刻的还是希腊文明,完全不逊于现代社会。作者同时还科普了一些考古知识,比如如何确定古物的年代、考古时所需的工具以及有关流程。令人头疼的是诸多人名、冗长的外国地名及并不了解的历史知识,读前面忘后面 。
读完之后,正好三星堆的考古新闻出来。感慨了一下,通过遗弃了解过去,会发现历史真的是螺旋式上升。古今有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如此大差距。站在文物古迹面前,更能感受时光飞速。此时此刻心情此人渺小。
8.《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
听、说、读、写”顺序不容颠覆。“二语习得”理论的重要观点是先大量听,获得必要的输入。在儿童阶段尤其应该如此。英语启蒙是“英语声音的启蒙”,首先要建立孩子的英语语音体系。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建立“声音”与“图像”或“情境”的直接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借助于文字。对应得越好,英语就会越流利。
一个小时就能翻完的书,作者完全可以用一篇文章就可以讲完怎么启蒙英语,不过加上彩色纸张以及各种资源介绍,拼凑成了一本书。总结下来,初期还是听听听,作者介绍的“习得”学习外语方法,很有启发意义。之前也思考过努力学习外语的意义,就算今后未必能送孩子出国,多一种运用语音的能力似乎也很不错。
9.《司藤》
妖能依山林丘泽而活,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去害人?生而为藤,你以为我喜欢化作人形,把自己塞进这些奇奇怪怪的衣服鞋子里?我长在西南密林,抬首是天,低头是地,风霜雨露,日月精华,想开花就开花,想不开花就不开花,想爱谁就去爱,不爱我我就走,若不是丘山多事,谁想一头扎进人间道,活也活不成,爱也爱不到?
没耐心看热播剧,倒是找来原著读。网络文学不谈文学价值,只看故事,有时候还挺有意思。再上升一点,妖魔鬼怪的故事总能读出世间冷暖。
作者所有挖下的坑都能很好的补上,情节推进很快,时不时又有出人意料的反转,书读起来飞快。女主的人设确实讨喜,女性少了情感的羁绊,基本没男人什么事情。喜欢司藤最后的选择,变成一根藤,晒晒太阳吹吹风,少了人世间很多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