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困境——以某社交app发帖以及回复统计分析为例
一、导言:“事件”中不断增长的“事件性”
哲学家阿兰·巴迪欧近年来提出了无法被还原为简单变化的事件概念,在巴迪欧看来,事件是一种被转化为必然性的偶然性(偶然的相遇或发生),也就是说,事件产生出一种普遍原则,这种原则呼唤着对于新秩序的忠诚与努力。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 王师 译 《事件》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年3月
这是齐泽克在《事件》一书中所提到的关于巴迪欧的思想,显然在一个各地区联系不断加强的现代社会,我们所面对的各种“事情”不断增多,这些事情在互联网科技的场域中被赋予了“因果关系”“道德评价”以及“大众讨论”等等环节。于是那种单一的只局限于个人的“事情”变成了一个自我与他者有间接与直接关联的“事件”。对于这一词的阐述中巴迪欧走向了“新秩序”的思考,齐泽克则是从精神分析角度构思概念中的“超我性”。但无论如何,每一次“事件”所能够讨论的意义越多,那么“事件”的“事件性”就不断增强。因此我也将就本人之前遇到的一次“事件”中挖掘其中的“事件性”。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二、故事介绍
简单来说就是我在某app上发表了一个经历,然后一些人开始批判我,然后我做了解释,结果评论风向一边倒的开始支持我。
三、困境一:本质——“同一”与“特殊”的“矛盾辩证”
“就感受的感受性而言,人属于感觉世界;就不经过感觉直接达到意识,就他的纯粹能动性而言,人属于理智世界。”
——[德]伊曼努尔·康德 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人们总是要求哲学家提供一种道德体系,它不仅包含着各种原理和结论,而且还可以利用无懈可击的逻辑和坚实可靠的效果来解决所有的道德两难···当然,学说必须具有一般性、自明性、普遍性和必然性。”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多诺 著 梁渠东 曹卫东 翻译《启蒙辩证法》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4月
在我对于300多条评论进行整理之后发现的第一个有意思的结果是超过一半的人对于这个事情进行了一种道德判断。要么是直接的说我是否做得对或者错,要么就是通过骂我的方式间接的表达对于我的不满。因此我在这里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点在于:我们在网络中是如何将道德伦理与具体的发生在他人的事件进行一种关联。那么这又引申出两个点:一是我们所坚持的道德体系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二是如果具备着普遍意义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把它放之到任何具体的事件处理之中。阿多诺在谈到道德的非同一性的时候便指出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处理特殊事物和普遍性相互对立的关系。这种个体行为和道德法则间的内在张力放在网络之中尤其的明显。我们可以发现网友们其实普遍遵循着一种朴素的正义感,这种正义感可以帮助个人快速的理解事情的性质以及思考的路径,但是当这种正义感形成一种合力的时候,就很容易变成了一种压迫,转而走向一种道德权威主义。在权威主义之下,“衰弱的自我”便形成了,因为我个人需要和集体大众同一化并在其中寻找安全,我无需进行体验,“群众”已经作为向导帮助我进行思考。同一性占据了统治地位,事件所谓的客体性不断主体化,就是说事情本身表面上让位于个体的道德体验,但是本质上是让位于一种更加具备普遍意义的道德权威。这就是为什么在网络中冲浪人们更加会在意热评、高赞回复,因为往往它具备着人们思考导向的作用。恰好事件的整体性我们是很难进行获知的,对于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我们往往也会采取这样的倾向。
那么按上面的分析,我们大致的初这样的结论,就是道德评论就走向同一性了。但是我在整理评论分析时常常出现这样的一个词:代入。显然“代入”是非常具有“特殊性”的感性体验,那么这是否说明道德思考的非同一呢?阿多诺提出一一个“客体优先性”的观点,在他认为客体之所以要赋予一种优先性,正是因为主体在反思客体时,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客体保持距离乃至吞噬客体,却浑然忘记“自己依然是客体”。所以这种代入我们需要分类讨论看是否主体存在着一种预设。如果预设是存在的(比如事件中很多人预设我是故意要“孤立”这个女孩,那么我就是一个残酷的加害者形象,代入女孩的情感那么明显我是不道德的。),那么代入其实毫无意义,最终无法实现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平和”,也无法实现“没有统治的差异化状态”。最终还是秉持着同一性思路。
四、困境二:形式——语言与死亡
“这些人既不想放弃自己思考的权利,又不想直接卷入到很实际的事务中去。他们似乎也会发现反面的逻辑和合理性。逻辑总是为进步和反动服务的,或者在根本上是为现实服务的。”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多诺 著 梁渠东 曹卫东 翻译《启蒙辩证法》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4月
因为与经验必然相关的不是知识而是权威性,也就是说,词语和叙述的影响力;而现在似乎没有人行使足够的权威来确保经验的真实,即使有人这样做了,他们也根本不会想到他们的权威性根源于经验。
——[意]吉奥乔·阿甘本 著 尹星 译 陈永国 校 《幼年与历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1-4
我们继续回归到对于评论的整理上,第二个发现就是:很多人的词语保持着高度的相似性,甚至有的语言结构都保持着相似。从他们的评判以及逻辑中可以发现他们语言存在着一种匮乏性。并且很多人的逻辑渐渐的脱离了现实,即使他们“真的”付诸了实践。因此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即使是表面与现实联系的语言本质仍然是非现实的?阿甘本从海德格尔的“此在”观点出发认为这源自于语言的否定性。人使用语言去定义了自己,但是语言本身却是人所天然不具备的东西,即我们只是“使用”,并不拥有。这边构造了从语言到言语的否定性形成。同时存在和此在的矛盾,人本身也成为了否定性的场所。因此语言从人通过声音发出的表达的意识必然是脱离了自己的,一种异化的语言是持续必然的存在的。我们的语言不仅在本质上脱离了我们,同时技术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感性经验的丧失,类似于项飚说的“附近的消亡”。那么在网络中面对的各种异于自己的事件,无论是从语言描述还是语言评价,很难达到真正的“推己及人”。这样,从“观众”到“主角”之间构成了“否定的空间”。因此,“人的情感真的是相通的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五、困境三:内容——话语思考的“驱力”
“驱力”来自于拉康的观点,即人们情不自禁做出的行为(比如看到一块淤青就情不自禁想摁一下)。那么在网络评论中也存在着这种思考的“驱力”。其实这来自于评论中特别让我不解的:很多人批评我是绿茶,或者直接称呼我为大姐。有朋友帮我分析说我用的表情包啊语言啊可能不太像个男生。那我在想什么像个男生?什么是男生语言?就是在这些评论中已经发现部分群体已经构造了对于女性“应有”的形象,这种形象是普遍的由此可以代入到任何事件中,恰好这些事件的性质如果判定为负面的,那么加强了他们对于这种形象的认可。在现代的环境中我们对群体划分的越细致其实认识却走向了一种模糊,这促使着群众把认知推向了传统,即怀旧情感。它是能给予人稳定感和意义感的,从历史上讲,对女性气质的理想化,一直是男人和女人表达怀旧归家渴望的重要场域。那么现代社会,怀旧成为了民族自豪,主体认知,群体认同思考的感性推动力。驱力只是表面的,这种“怀旧”是实质需要我们去克服的。
六、希望
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德]卡尔·马克思 著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14年12月
手稿的笔记本三最后马克思运用了十分独特的关于人的爱的哲学理论。在马克思看来我们对于人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现实的并且与我的意志相符合的特定表现。那就是我们必须要明白自己在交往行为中,展现给自己的同时也是在反映着你和对象之间的那种特殊且独一无二的关系。因此普遍的道德律令或许有,但其实是空洞的。绝对的理性分析或许也会有,但一定是冰冷的。通往正确生活的道路或许就是一条走向爱的道路,既要爱成为自己的自己,又要爱成为他人的他人。
文稿参考文献
【1】罗松涛 著 《在通往正确生活的途中:阿多诺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年12月
【2】[英]亚里克斯·默里 著 王立秋 译 《为什么是阿甘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11月
【3】[美]芮塔·菲尔斯基 (Rita Felski) 著 陈琳 译 但汉松(校译)《现代性的性别》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6
【4】[德]卡尔·马克思 著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