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饕餮盛宴
食物,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它同时也是一个地区文化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类总是会为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寻找寄托,人们想象着嫦娥居住在月亮中的广寒宫,想象着竹子拥有一种“文人风骨”。同样,人们也赋予不同的食物以精神内涵。
我们今天所吃的食物,没有一样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中凝结着人类祖祖辈辈的心血与汗水。与此同时,食物也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什么时候才能不再忍受饥饿?
食物意味着团聚和丰收,但是在某些地区,拥有充足的食物以然是一种奢侈的事情。
即使是在21世纪,就全球范围内来说,依然有很多人在忍饥挨饿。尤其是过去的2020年,许多人不仅要应对疫情的打击,还要面对粮食短缺这一严峻的问题。生活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有时候很难想象这竟然真的会是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人不吃东西,就会死。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文明的人类连如此基本的一个问题都无法解决。
如今,马尔萨斯的“陷阱”依然像一个阴魂一样游荡在现代社会:人类生产出来多少粮食,就会相应地养育多少人口,粮食会成为限制人口的重要影响因素。生产出来的多余的粮食,并不会让人类吃得更饱,而是让他们养育更多的后代。
正如《人类简史》中所说,农业文明就像是一个陷阱,它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却没有提高人类的平均水准,反而让人类陷入了“吃得越多,生的越多,生产的粮食越多”这一怪圈之中,将大部分的人束缚在温饱的水平。
无可奈何的午餐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意识到我们吃的食品有多么糟糕,它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把它几乎当成了理所当然。生活在大城市中的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没有时间做饭,不得不忍受不新鲜的食材,不健康的烹饪方式,不均衡的饮食,甚至连刚做好的饭菜也无法立即食用,还需等待将饭菜打包,运输到自己的面前才能果腹。
我们被工业食品包围,对未经加工的食品摄入变得非常之少,反而吃到的都是一些添加了许多添加剂的食品,甚至那些对我们身体有害的东西也被我们吃进肚里。更糟糕的是,有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新的记录方式
似乎我们千万年来的美食传统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好在有了摄像这一现代技术,可以将我们的美食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的食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吃我们现在所吃的食物,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来了解曾经的我们食物是什么样的。
我们不知道《红楼梦》中王熙凤口中那著名的“茄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形状的?颜色如何?但是如果有后人想要知道云吞捞面是什么样子的,那这部纪录片会给他答案,我们得以用文字以外的方式记录美食,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也许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记录美食的气味或者味道也未可知。
对美食的爱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部纪录片?很简单的一个回答是:它足够好。但是,具体好在哪里呢?
这部纪录片的诞生首先一定是对美食的热爱,一种对食物的“痴”。这说的不仅是制作团队,而且更重要的是镜头中的那些主角们:制作美食的美食家。
饮食文化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文化:我们可以不懂唐诗宋词,但是我们一日三餐是少不了的。如果没有了对美食的渴求,我们只能够知道哪里的人在吃什么,而不会知道如何做出更好吃的食物,更不用说找到好吃的东西了。
那就引申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算是好吃呢?每个人的胃口都不一样,一个人觉得好吃,换一个人那可就未必了。可见,美味完全是一种主观。那这部纪录片还要记录什么呢?是我爱吃的,还是他爱吃的,还是隔壁老王爱吃的?
还好,我们有两个解决方案:一就是“主流”,也就是大多数人爱吃的东西,拍这些总没错,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就足够了,如果只能收获很小一部分人的喜爱,那么这部记录片就会更私人,与主流不沾边了。另一种解决方案就是拍摄你没有吃过的东西,能够把全中国的美食都尝遍的人想必并不多吧,我们大多数人的活动范围与960万平方公里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没吃过,自然不会妄加评判,反而会勾起兴趣。
歌颂劳动
除了热爱,这部纪录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打动我们的地方,比如对劳动以及劳动者勤的歌颂。劳动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被记录的事。在劳动中蕴涵着一种美感,在纪录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能够感受到美食制作者们乐在其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制作美食的耐心,精巧的手艺,那种劳动的氛围,甚至能够感受到他们那勤劳质朴的心。
纪录片在选材上也看得出这是为普通的老百姓拍摄的。片中出现的美食都是一些家常出现的食材,也是我们平常自己家里就会做的,并非山珍海味,并没有出现“茄鲞”这一类超级富豪们才能消费得起的经过复杂制作的食物,其中有一个名句:“高端的食材,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技术层面
技术层面相对于主题没有那么突出,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技术上粗制滥造的纪录片。
明显这是一部制作精良,诚意满满的纪录片:摄影非常出色(有时候甚至有些危险),配音有感染力(听起来温柔舒服),剪辑也很棒,音乐与主题相得益彰。尤其是场面的安排,颇为精心(虽然明显一部分是导演的安排的摆拍)。
观看这部纪录片可真是一场视听盛宴,千万不要在饿着肚子的时候看,要不然口水可能流到地上都不知道。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人们总是将食物与家乡联系在一起。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的饮食习惯差异非常之大。每当纪录片介绍一个地方的美食的时候,就能够看到弹幕中的人们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那种自豪感简直溢出了屏幕。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交通的便捷可以使人们自由快速地流动。只要你想,几个小时之内你就能够到达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背井离乡”是如此普遍,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再继续生活在父辈生活过的土地上。
但是,以然有一些东西能够将这些人和他们的家乡联系在一起,比如美食。
也许我们已经在外地生活了很多年,但是从前在家乡的美食记忆以然清晰。我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就看到了一种我已经忘记的小时候吃过的美食,如果不是见到画面,我根本不会想起来这种食物,这美食只在家乡吃过,很多年我都不曾见过,几乎已经遗忘,但是通过这部纪录片我又找回了从前的记忆。
这部纪录片增进了人们与自己家乡的联系,从本质上说,它是反全球化的。虽然我在北京同样能够尝到中国各地的美食,但是我们都知道,一种美食一旦超出了某些地理范围,就不再是原来的味道了。北京的过桥米线永远也不会成为云南的过桥米线,因为这些美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还经历了全球本土化,为了适应当地人的口味,势必会做出口味上的调整。
这就是所谓的“家乡味”,一种“地域限定”,一种只有在家乡才能享有的美食,任何其他地方都没有,我们也因此将特定的美食与家乡联系在一起。
城市化与反城市化
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些美食的制作地点少有是在大城市中,多数是小县城。而且美食家们也很少是年轻人。这也许预示了这些美食的悲剧结局——终有一天,这些美食最终会消失不见。
人们在创造一些东西的时候,同时也在失去一些东西。
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中,纪录片中却呈现出与大都市生活非常不同的小县城生活,这里的生活节奏更为舒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没有那么紧张。这些小县城,小村落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传统的气息:人们都过着简单富足的日子,邻里相互帮助,悠闲地聚在一起聊天,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和善与信任,有一套共享的规范和价值观。这些都是在大都市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东西。
从乡村搬到城市中,改变了太多太多。大概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潜意识中仍然会对乡村生活有一种向往吧。
从各方面来说,这都是一部非常丰富,非常精彩的纪录片。它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美食,起到了非常好的“记录”功能,但是它绝不仅限于此。无论你是想寻找美食,或者是回忆一下家乡的感觉,或者见识一下其他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又或者欣赏一下自然的风景,甚至只是在寻找亲友小聚的背景节目,这部纪录片都是很好的选择。
或许我们也不仅局限于此,我们能够从美食中发现一些特别的东西,这就是一部好的记录片:虽然它仅仅是忠实地呈现,但是它包含的内容却比看上去丰富得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