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这是一篇去年在其他平台写过的文章,今天我发在这里。
先说明一下:如果有家长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请仔细看我后面的案例分享!内容比较长也比较细,我自己写的很费力,但我觉得对大家是有借鉴意义的。
通常我们给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用事前提醒、说教、假设或者预演。
一个是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家长还是存在侥幸心理的(包括性教育),觉得一般不会有事情发生;还有一个是因为生活中确实没有必要整天提心吊胆,而且针对没有发生的事,大人一般不太愿意去把这些“真没想到”的事提前在脑子里过一遍。
我想说,要想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那家长必须要自己先有安全意识!如果在家长眼中,那些闯红灯、逆行、把在电梯扶手玩等等那不叫事儿;那么,很难培养出有安全意识的孩子!而且,这些小小的不当回事,极有可能带来血的教训。
而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孩子的安全意识培养需要:
不断的说教、预演、案例展示+复盘(复盘这一点特别重要!)
下面重点要看我案例中的“处理方法”部分,个人认为很重要!
事件回顾:
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些真实经历:
先说下去年5月,是我对孩子安全意识培养的收获月。因为经历了几件以前从未有过的“大事情”。让我提心吊胆了好一阵子。但是通过这个月,我也发现自己平日的唠叨和说教做的颇有成效,结果甚至比我预期的要好很多!
事件一:姥爷带娃,娃走丢
事件二:自己带娃,娃被跟丢
事件三:自己带娃,娃遇到处馊主意的大孩子(之前本来想写娃掉水里的,现在换一个更要紧的案例)
事件一:姥爷带娃,娃走丢
5月初的时候,姥爷每天会带娃下楼溜溜。因为疫情逐渐缓解,就没有特别在意孩子的活动范围。某日,姥爷正在健身器处活动胳膊,娃就开始了自己探路。姥爷知道娃爱跑,特意留了个心眼。怎知越跑远越远一拐弯就爱不见人影。
姥爷心想:“小样,知道我跟不上你还故意跟我玩躲猫猫!结果,爷孙俩玩起了游戏。姥爷也藏到了一边,在暗处观察等待娃的出现。
老远,娃饶了一圈跑回原处,一看见不到人,又四处找寻无果。
于是乎,人家径直跑去找旁边散步的奶奶求助。让人家奶奶帮着找姥爷。
姥爷见娃向外人开展了求助攻略,也不好再躲了,冒出头来解释了经过。
回家后老爸给我讲了整个过程,我又仔细询问了孩子具体是怎么跟对方奶奶求助的过程:(因为这是我娃第一次在小区因为找不到家人而主动向外人求助)
我:“你找不到姥爷,是怎么跟那个奶奶说的?”
娃:“我就说奶奶,我找不到姥爷了,你能帮我找一下吗?”
我:“那这位奶奶是怎么说的?”
娃:“她问你姥爷穿什么颜色衣服,然后说我们边走边找吧。”
我:“然后呢?奶奶还说什么了吗?”
娃:“没有,就说了这个。然后走了几步姥爷就出来了。”
以上就是跟娃关于他第一次走失后的对话过程,但问完这些之后,事情并没有完。因为,这在我看来是一次绝好的加强培养孩子安全意识的机会!我必须要抓住!记住,是加强!因为孩子知道找不见大人去问别人,而不是站在原地哭或者干着急。这已经是一大进步。
——我的处理方法:
1、 首先给娃一个大大的拥抱!
因为这一次事件我本人并非目击证人,不了解事情经过,更不知道娃当时的状况、表情和举止。所以,我先用一个大大的拥抱安抚他!
2、 鼓励孩子做的好
这点我必须鼓励,鼓励他做的非常好!我特意用夸张的语气赞了他。说:“真棒!你居然知道找不到姥爷要去找人寻求帮助!非常好!妈妈真为你骄傲! ”
(这时候千万不要批评不要严呵。因为孩子本身可能会有些惊魂不定,你再呵斥他会雪上加霜)
3、 话风一转开始复盘
抱也抱了夸也夸了,复盘也要开始。
我:“你今天找不见姥爷的时候担心了吗?害怕了吗?”——确认情绪
娃:“我才不害怕呢!”(我知道他夸过他之后,他有点想要故意逞强了)
我:“好,你不害怕就好。但是你害怕了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害怕了也要赶紧想办法。今天的情况还是有点危险的,以后记得出去要跟紧大人,不能让自己离开家人的视线。”——安抚说教
我:“你来想想,如果再遇到一次这样的情况,除了找路边散步的奶奶,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复盘
娃:“找警察!”
我:“你看看咱们院子里哪里有警察?马路上也很少能见到警察啊!”——故意设问
娃:“找门口保安叔叔!”
我:“找保安叔叔是一个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层层递进找方法
娃:“打电话!”
我:“给谁打电话?打多少?你没有手机怎么打电话?”——确认细节
娃:“我可以借别人的手机给妈妈打电话!”1XXX…..
我:“太好了!自己没有手机的时候借别人手机打电话是很好的方法,而且你把妈妈的手机号记得很清楚!”——肯定回答
我:“但是,你跟别人借手机应该怎么说?”——提醒获得帮助后要感恩
娃:“阿姨,我找不到妈妈了,能借你手机给妈妈打个电话吗?”
我:“太好了,记得说完这句话要跟对方说:“谢谢”如果你还记得的话!(最后证实小朋友在紧张的时候,能把诉求表达清楚就不错了,提醒他说谢谢是要他记得礼貌)
我:“如果对方说,别打电话了,你住在哪里,我送你过去,你会跟对方走吗?”——变换假设条件
娃:“不会,我要等妈妈来找我。”
我:“非常好!记住,你不能跟任何人走,说自己是警察的人也不可以。”还有一点,如果你借一个人的手机,这个人不同意,可以再找一个人求助。”——再次强调关键点
…
这是事件一的复盘过程,事情就算过了。我不能十分肯定这样的说教是不是有效。但是,因为平日里这类说教比较多,这一次孩子的表现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事件二:自己带娃,娃被跟丢
眼瞅着小区管理越来越松,孩子们已经开始互相在一起玩了。
我们小区比较大,树多还有假山喷泉。有时候孩子藏在某处不容易被发现。
5月中的时候,我带孩子在院里放风,遇到一个7岁的哥哥后一起玩的起劲。也许是因为太久没有互动的玩伴了,这次在小区跑的很疯。
眼瞅着他追着那个哥哥到处跑。但是人家个大腿长跑得快。结果孩子绕大圈没找到哥哥于是选择了抄近道绕过树林找。
到底年纪大腿脚不行了,我追不动也抄近道跟娃。但是在远处,我看到那个小哥哥发现娃没跟上他,也开始找娃…
我遥看四周心想坏了,这回不知道娃追到哪里去了!
其实我和他当时的距离就不到20米,但是被一片树丛挡住娃扭头没看到我。而我那时候,也不知道他的准确位置。
这回好了,心一下子紧张起来加快了步子。
不一会我的手机居然响了。
一看是个陌生的号,我赶紧接听。
手机里是娃的声音,听上去有点怯怯的:“妈妈,你在哪?”
我:“我就在小区里,你在哪?”
娃:“我,我在中心广场!”娃说话的语气里带着一点点哽咽,但不是哭腔。
我:“哪个中心广场?说清楚。旁边有什么?你前方能看到什么?都告诉我!”我当时也没好气,要孩子表达清楚具体位置。
第一次把娃跟丢,我也很着急。好在目前园区都是封闭式管理,只要他在院子里就都还好说。
娃:“就在柿子树这里!”
我:“好的我知道了!你站在原地,我马上过来!”
因为我们是新搬入这个小区的,地方还不是很熟。什么广场的表述我一概不知。但平日里我经常带娃去看看各种花草植物,所以他一说什么树,我就知道他的位置。
当时眼前就是树丛,不到半分钟我一下子飞奔穿过去就看到了娃!
小小的人儿手里拿着个手机,戴着口罩的小脸不太好看,眼睛有一点点红。
旁边站着位大叔在锻炼身体。
我当时就知道他借了大叔的手机打电话给我。
我立马向大叔道了谢。
大叔说:“不客气,他跟我说要借手机给妈妈打电话。我说你住几单元我送你回去吧?他说不用,妈妈就在楼下跟着我…”
我:“真的太谢谢您了!”我跟大叔解释了缘由。确实是因为自己追不上跟丢了。大叔人很好,也很客气。说了没关系。还夸娃知道走丢了要给大人打电话。
跟大叔谢过后我拉走到楼下,第一句话就说“你吓死妈妈了!”
的确,跟丢孩子的心很不好受。因为平日里看的都比较紧,这一次想着放羊让他自己跑跑小试一次,结果还弄成这样。自责,也内疚,但同时也有点小欣慰。
有了上次跟丢姥爷的经历,显然这次娃更长了记性。
但这次更惊险,他表现的比上次要成熟些。
——我的处理方法:
同样的,回家后第一时间表扬+安抚!接下来又来一次复盘!
我:“这次走丢你害怕吗?妈妈看你眼睛有点红,哭了吗?”
娃:“就一点点…没哭。“(没哭到是真的,但确实紧张了回到家里还装大)
我:“还好我其实就跟在你后面,但这次也把妈妈吓到了!喊了你好几次不听也不等我,光顾着疯跑!”
娃:“妈妈对不起,下次我会注意的。”——这次真的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好了。
我:“这次你跟叔叔说借手机,叔叔怎么说的?”
娃:“他问我住哪里,然后要送我回来。”
我:“那你怎么回答的?”
娃:“我说妈妈就在院子里等我。”
我:“宝贝你这次做的很棒!知道找不到妈妈就跟人借手机给我打电话。而且,你没有因为紧张把妈妈的电话忘掉。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你也没有因为叔叔说送你回家就答应,这样很好!”
但你还要记住一件事,以后如果找不到妈妈,周围也没有人可以借手机,除了找人求助,还有一些事你一定要记得:
1、 你找不到妈妈的时候,妈妈也一定非常着急的在找你
2、 妈妈找不到你,不会自己先回家
3、 找不到妈妈不能自己一个人进楼里,也不能自己一个人上电梯
4、 不要自己进单元楼里呆着,可以坐在单元最外面的门口最显眼的地方等妈妈
5、 谁叫你去他家都不可以,哪怕是熟悉的小盆友,但是你可以跟他们的家长借电话
6、 妈妈一定会在咱们最熟悉的,玩过的几个地方找你。比如你今天去过的滑梯,还有你放自行车的地方(孩子当天骑了自行车,骑了一半把车扔到一边后开始乱跑),自行车肯定不能扔在外面过夜对吗?你也可以先去找车,然后看看妈妈是不是在那里。
以上,是头两次事件的发生经过、我处理的过程以及复盘的内容。
虽然很啰嗦,但我觉得很有必要分享出来。
而且根据孩子在这两次小区内走丢事件来看,我觉得不到5岁半的他处理的比我想象的要好的多。
以前我只是试想过类似的事,虽然也不停说教,但说实话没看到孩子的处理情况我心里是没有底的。但经过这两次事件,我觉得自己之前的安全教育是有效的。
事件三:娃遇到出馊主意的大孩子——集体玩起躲猫猫游戏
这一次的经历比之前两次还要让人心惊肉跳,原因是这次娃居然连人带车的丢了。
事件回顾:
在小区封闭管理的日子里,大部分都开始骑上了自己的坐骑。
我们是自行车新手,刚练了不到3天就开始喜欢跟在几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后面。
一开始我还每次都跟着,但后来实在跑不动了。小区大,靠脚力完全追不上飙车党。
于是我和娃做了约定:“妈妈就在中心广场站着,你每骑一圈就要过来到我跟前报道一次。”
娃满口答应:“没问题!”
虽然这样说好了,但其实我还是忐忑的。因为娃才刚学会骑车,一怕摔伤,二怕被人撞,三怕他撞到别人。因为院子里骑车的孩子实在太多了。
但是没办法,孩子总归要单飞,就从练他自己独立骑车开始吧。

娃绕着小区骑一大圈大约需要3分钟,在骑头几圈的时候,娃每次骑过来都会到我面前晃一晃,可突然有一圈我等了好久都不见人影。
我一开始心想着他可能绕小路去练习了,但又担心自己离开中心广场娃找到我而着急。可是又等了2分钟依旧不见人影。于是我有点心慌了,满脑子想着会不会又有事发生。
果真,这回又出幺蛾子!我小跑到东门不见人影,又跑到西门也看不到娃。心里盘算着这样一会跑东一会跑西肯定不是办法!没办法,我边喊、边跑、边问骑车的其他小朋友有没有看见我家娃,问了头几个孩子都纷纷摇头。
好容易遇到一个知道情况的男孩,说娃和另外两个我认识的大孩子一起藏起来了!
我再问藏哪里了?那男孩不知道,只说:“他们不想让大人发现!”
我靠!听到这个我心里真的要骂人。孩子扎堆玩,就容易出事!
知道孩子和小伙伴在一起,也知道了他们的动机,我心里的石头落下了一半。
眼看着已经中午12点半了,院儿里剩下的孩子和大人都不多了。我发现其中有2家人也开始着急各自喊自家娃的名字。有一家是个妈妈,开始给孩子打电话。
我见此情况,立马冲上去询问,从那位妈妈与孩子通话中了解到,原来我家娃正是和她家娃一起,再加上另一个大一点的女孩,三个孩子连人带车藏到了某单元楼里!
在那位妈妈苦口婆心的劝告下,几位孩子终于肯说出自己在几号楼里。娃了们终于都被找到了!这个过程耗费了差不多40分钟。
一刹那,几个孩子都兴奋的骑车冲了出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同前两次一样一样的,回家后我立马做了复盘!
但基于这一次娃的表现并不好,我又怕又气,没有话可以鼓励他。
我们的对话如下:
我:“妈妈这次被你吓死了!你怎么回事会跟他们躲起来?”
娃:“就是一起骑车,藏猫猫。”
我:“这是谁出的主意?哪个小朋友你记得吗?”
娃:“那个姐姐说的。”
我:“姐姐原话是怎么说的还记得?
娃:姐姐说我们藏起来吧,让大人找不到我们!
我:“然后呢?”
娃:“然后我们就把车都推到了一个楼里,躲起来了”
我:“后来XX的妈妈打电话给XX叫你们出来,为什么你们耽误了那么长时间?”
娃:“姐姐说不要出去…”
我:“好吧,妈妈知道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熊孩子出的馊主意!
好了,接下来就是教育时间!
首先要跟孩子明确的是:
观点1——不是所有人都是你的朋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常听人说一句话:“和XX好好一起玩啊!大家都是好朋友!”
每当我听到这个,我都暗暗在心里感慨:“错!”孩子跟孩子不会都是朋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因为,5+的年纪,是需要告诉孩子,“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也不是任何人都会喜欢你。简言之,有的人是朋友,有的人不会是。因为人与人本来就不同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有磁场的。
没有必要把所有人都当朋友,更没有必要为了某个朋友而去讨好对方。
开了这个头,孩子才能慢慢意识到,自己只需要选择觉得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做朋友,而不是与强迫自己、打骂自己、甚至威胁自己的人成为朋友。(避免校园凌霸)
有了这个意识,孩子慢慢的会学着交朋友。
有了这个意识,孩子会学会选择那些帮助自己、相处的开心、性情温和、正能量多的朋友。但是家长们请注意,我这里说的交朋友是不以学习成绩为判定标准的。
观点2——学着辨别朋友的建议是对是错
这个是重点!也需要慢慢引导孩子。
比如今天这个案例,我问孩子:
我:“你觉得今天跟小朋友这样藏猫猫躲大人,你们开心吗?”——确认情绪
娃:“开心啊!藏猫猫最好玩了!”
我:“可是你现在想一想,姐姐提出的这个建议是个聪明的建议吗?”——反问引发思考
娃:“什么是聪明的建议?”
我:“一个聪明的建议是对大家都安全的、有帮助的,而不是让小朋友处于危险之中的。比如,你看过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的建议就是对小朋友有帮助、好的建议。”——明确复盘目的
我:“你觉得“小姐姐的建议对小伙伴来说是安全的、是有帮助的吗?”——再次引导孩子思考
娃一开始不说话…因为他觉得在当时环境下,自己玩的很开心。
但是,他后来想了想说:“不是好建议,因为大人找不到我们会担心。”——自己得出结论
我:“对的!妈妈觉得小姐姐的建议并不是聪明的。虽然你们当时躲的很开心,但是,躲猫猫的结果是:三个小朋友的家里人都找不到自己的孩子,都非常着急!而且,你们躲在楼道里,万一出什么事情那该怎么办?”
娃:彻底不说话了,因为他想到了我从前跟他提过的各种“唠叨”
我:“藏猫猫是好玩,但是小朋友躲在无人发现的角落也极有可能遇到危险。故意躲着大人不出来更是不对!小姐姐提出的建议让每个小朋友都处在危险之中,不是个好建议!如果不是好建议,那你就要主动提出来,而且不管别人怎么做,自己觉得危险就一定不要跟着”——重申结论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教训,孩子每次出去玩,我都会跟的比较紧,有时候是远远的看着,有时候会在近处观察。但我更多观察的,是孩子们之间的相处方式。
的确,有的孩子会提出聪明的建议,而有的孩子提出的建议就很“危险”。而提出危险建议的孩子,也经常处于懵懂之中,而这时候,更为懵懂的年龄较小的孩子就会跟随。
跟着大孩子爬树上墙、从高空往下跳、甚至在秘密之处模仿一些成人的亲密游戏…现实中,孩子们把游戏玩成安全事故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当类似事件发生时,很多时候大人都不在身边,出事后后悔莫及!
这些情况细想一下都是极其危险的。
而在这一次事件中,我又长了心眼,而且还得出结论:
孩子在学龄前的时候,是需要告诉他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朋友;对小朋友出的“主意”要学会做出判断,馊主意不能听,要听取哪些对大家安全的、健康的、有帮助的建议。
二、安全意识培养重点要素回顾
至于有的家长可能会问,为什么在一开始的事件一当中,孩子的处理方法也不错,既没有紧张也没有把平时家长的告诫忘脑后勺?孩子平时的安全教育是从哪些方面着手的?
我总结了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 不要怕唠叨
我在孩子的安全教育花了很多功夫,其中一点就是“唠叨”!而且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唠叨的。我觉得在安全教育方面多唠叨永远没有坏处。
2、 允许有安全守护下的“冒险”
禁止冒险并不是说绝对不让孩子去接触危险的事。而是允许在一个合理范围内进行尝试。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想要尝试爬高,在有家长保护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这样的游戏,但一定有前提条件的。不允许自己独立尝试!
再比如,孩子想要尝试用剪刀,不是绝对不可以,而是先要进行演示,其次也要告知操作风险(剪刀可以剪纸,但手指头也有可能变成被划伤),再次可以手把手的教,然后让孩子自己小心尝试。
所以,大人眼中的危险不需要完全禁止,而是需要在一定条件的进行!这一点需提前跟孩子“唠叨”清楚
3、 懂得尝试的代价
中国有句话:“不见棺材不掉泪”。小孩子玩火劝解是没有用的,被烧一次就长记性了。所以,对于危险性不大的尝试,劝说又无果的,可以在可控范围内让孩子“吃点亏”。
当然,我说的这个亏一定是小亏!比如俗话说“摔一次就记住了”~
但是,千万别搞出类似某商场小孩被电梯夹断手指的事件——据说那次是因为孩子在电梯乱跑不听劝,老人为了让孩子吸取点教训没管他,结果没想到…火玩大了!
4、 借助外部力加强防护
这个就牵扯到后来要说的事件三了,我这里简要提一下:因为有了前2次的经历的心惊胆战。出门后眼睛一刻也不敢走神。但临近月末的时候娃学会了骑自行车….一次独自掉入中心湖全身湿透被人捞上来的经历让我一下子决定,要立马订一块智能手表!!!刻不容缓!
眼神不好腿脚不便的时候,借助外部设备——儿童智能手表是很好的选择。
儿童智能手表类似成人的手机,可以通话、视频、定位、语音、放水…该有的基本功能都有。标识简单使用方便,配一张电话卡就可以操作(可以选择副卡绑定到大人的主卡上)。
外出的时候,给孩子佩戴一块儿童智能手表心里能够踏实很多。
孩子大了特别是会骑自行车之后,家长尤其是老人很难跟的上。有一块智能手表方便定位,随时通话,能够解决很大的难题。
但是,别以为娃有了智能手表出门就万事放宽心完全不用大人盯着!No,No,No!! 孩子大了,麻烦惹祸的还在后面!
5、 预演可以依靠剧本
很多家长喜欢在家跟孩子进行安全意识的演练。这一点上我建议充分利用绘本的作用!最早《三只小猪》的故事是我们小时候常演的内容。
情商系列教育的那套《长大我最棒》,英文名《Learning to Get Along》,有一本“Be Careful and Stay Safe”,讲的也很好,内容我觉得也比较全面。家里有的朋友可以经常拿出来和孩子读。
整本书里的每个场景都可以演练,家长平时可以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延伸一下,对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很有帮助!
个人感觉,这套加上平时类似主题的绘本,再选一些关于儿童性教育的绘本,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6、 别让安全教育只停留在故事层面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做安全教育的时候只是嘴上举例子,或者看书。但我建议平日里的真实案例不管是新闻或者视频也要经常给孩子“唠叨”甚至观看。不要担心孩子看了这些会有心理阴影,避开血腥镜头正确引导就可以。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些案例发生的原因...
我就经常和娃探讨一些小朋友出现安全事故的案例,让娃自己分析为什么案例中的孩子会受伤,哪些做得好,哪些行为是危险的。
跟孩子讨论一遍,能够帮助加深孩子内心的安全意识!
还是那句话:孩子的安全教育一直是家长的心腹大患,育儿的路真的好长好长,管你孩子学霸学渣,在“平安”二字面前,那都不叫事儿!
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平平安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