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机器翻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昨晚看了一些关于翻译的讨论,我是英语专业出身,目前算是自由译者,也受到过“使用机器翻译”的指责,所以想谈谈我的想法。
1. 我理解的机器翻译
通常说到机器翻译,我想起的就是“粗制滥造、狗屁不通”,比如把“小心地滑”翻译成“slip carefully”的奇葩标示牌。
至少在我的个人经验中,英语专业的老师是严禁学生使用机器翻译的。有一次课堂展示中,同学的PPT上有一段内容完全不通,老师问她是不是用了机器翻译,她承认了。她是直接把想说的中文放进翻译器,然后粘贴了翻译出的英文,可能本身也没有足够的水平来修改,所以呈现的效果很可怕。当然,这种做法在老师看来应该类似于作弊,让机器代替自己做作业,是一种偷懒行为。
从我上大学的十年前到现在,机器翻译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偶尔也会用谷歌翻译,比如把德语邮件翻译成英语,用英语写完回信再翻译成德语,出国旅游时拍照翻译的功能也很实用。
但我始终认为机器翻译是给不懂原语言或者水平不够好的人用的,只适用于想快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场景。对于要求更高的文学文本,我坚持认为需要人工翻译。
2. 翻译专业和CAT(计算机辅助翻译)
严格地说我不是翻译专业的,我的方向是英语文学,只上过一门文学翻译的课,所以对这方面不算太了解,就抛砖引玉一下,欢迎补充。
今天看到有人说,所有高翻专业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使用机器翻译。我想这里指的应该不是我上一部分提到的那种机器翻译,而是CAT,我就偷懒直接贴两段维基百科:
电脑辅助翻译(英语: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或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缩写:CAT),亦称电脑辅助翻译系统,透过人工智能搜索及比对技术以及运用参考资料库和翻译记忆程序,纪录翻译人员所完成之译文,当遇到相同与重复的句型、词组或专业术语时,能提供翻译人员建议和解决方案,以节省翻译时间及成本,同时确保翻译质量与风格的一致性。
简而言之,电脑辅助翻译就是充分运用数据库功能,将已翻译的文本内容加以存储。当日后遇到相似或相同的翻译文句时,电脑会自动比对并建议翻译人员使用数据库中已有的译文作为可能的翻译,让翻译人员自行决定是否接受、编辑或拒绝使用。概念上与一般机器翻译、翻译机、翻译软件及在线翻译软件截然不同。并非仅仅是将文句词语交给软件处理后,软件处理结果即为最终的翻译结果。电脑辅助翻译中,电脑处理的结果仅供翻译人员参考,并非最终的翻译结果,最终是由翻译人员来决定最适合的翻译结果。
翻译公司经常要求译员会用的Trados就是一种CAT软件。翻译专业的朋友告诉我,她大学时就上过一门教Trados的课,那么高翻要求学生必须使用CAT也不是难以理解的事情。
在我印象中CAT主要用在商业翻译,因为术语比较多,当然,也可能是文学译者买不起Trados……我翻译时会整理人名地名表,后续碰到就去搜索然后复制粘贴,免得打错,如果有类似的语句,我就凭记忆去前面找——从原理上看,CAT确实可以帮我省些力气。
3. 大众语境中的机器翻译
现在很多读者会评论某本书像或者是用机器翻译的,其实已经脱离了最初的含义,变成了“语言生硬、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代名词。
我相信很多译者听到这样的评价会感到委屈,明明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怎么就成了机器翻译呢?平心而论,听到“用机翻”这样的话,我觉得是在指控译者不遵守职业道德(此处考虑的是第一条的那种机器翻译),本来文学翻译就吃力不讨好,反正我这个玻璃心听了只想转行。
【这次事件的情况又更微妙一点,“机翻痕迹严重”这句话在译者看来是第一条含义,在说话者口中是第二条含义(兼有第三条),在其他读者眼中又是第三条含义。】
我的感觉是,直译/异化有时也会被当作机器翻译。其实人做翻译和机器翻译的原理差不多,先输入源语言,然后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词汇,最后组合成句子。有时候逐字直译出来,得到的结果就显得生硬。这又要分是水平不够造成的硬译,还是特意保留的效果。我个人倾向于异化,读外国文学当然是要了解外国的文化,全都改成很本土的语言岂不是很奇怪?
4. 机器翻译的未来和我的担忧
实事求是地讲,有了DeepL这样的高质量机器翻译后,机译的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了,至少要高出人类翻译的下限。我是很欢迎DeepL的,以前别人找我翻译论文摘要,我不好推辞就只能免费帮忙翻译,现在可以直接让对方用DeepL,不伤身体也不伤感情!我觉得论文啊合同啊都不值得花那么大力气去翻译,没有多少美学价值,如果能保证准确度,用机器就够了。
但是在文学翻译上我的态度还是有所保留,至少暂时还不能放手交给机器。语感这个东西很微妙,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同样的书,有的人觉得译笔优美,有的人觉得翻译得很差。
我倒是不担心机器翻译会取代人。机器学习是建立在海量语料上的,也就是人类的翻译成果,机器之所以能翻译对,是因为它吸收了大量正确的人类译文。如果没有人去翻译了,不就没有新的语料了?而且会不断出现新词汇新概念,需要人去创造新的译法。
我的担忧比较实际,一个是机器翻译加人工编辑的知识产权问题,另一个是译者的价值会被贬低。
在和朋友讨论时,她认为语料库就像字典,从中选用不会产生知识产权的纠纷,但我觉得一千字里参考了十个字的语料和一千字里只改了十个字,差别还是很大的。但我们说的东西可能不一样,她可能更倾向于指使用CAT,而我说的是先用DeepL翻译再修改。
第二个担忧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现实了。我听说过有人名义上是招校对,实际上是找人校对谷歌翻译出的译文,这个工作量其实和从头翻译也差不多,但价格差远了。另一方面,DeepL这样的机器翻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了优秀译文才变得越来越好的,但人们可能只看重机器的部分,把人的价值和能动性消解了,觉得现在的文学译者还不如机器,相当于利用完了人就把人抛弃(虽然不是同一批人)。这一点让我想起之前看的《数据时代的打工人》,送餐员们为科技巨头提供了数据,不但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还被剥夺了劳动的意义:公司不停告诉他们,你们做的不是真正的工作……
就说这么多吧。
慕愁空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如何驯服一只巨型橡皮鸭? (7人喜欢)
- 我一个中国人,竟然把一本爱尔兰小说推荐给了爱尔兰人 (24人喜欢)
- 今晚凑的热闹,或活着的一个个瞬间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