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城访书记(十)——北京潘家园、模范书局
五月十四日——五月十六日 北京访书-中国书店
赶到北京已经是将近晚上十点了,因远在大兴机场(彼时我还不知道其实已经远在河北廊坊附近),我坐地铁赶到位于北京朝阳区银河soho的公司附近是已经将近凌晨。在朝内小区的宿舍内匆匆洗漱后倒床便睡了。次日到后来均在北京分公司处理各类日常琐事,直到十四日老板安排我去拜访中国社科院的某位老师,我才真实感受到帝都的辽阔。跟老师约在了奥林匹克公园附近,我们相约边走边聊。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明清史研究专家,老师颇为健谈。在路上,我们从朱元璋聊到姚广孝,又从顾亭林聊到了王国维。老师路过北顶娘娘庙也会颇为详尽地介绍一番,我仍记得彼时在B站颇喜欢看的一些灵异事件中就提到此处当年奥运修建场馆时就出过许多怪事,但大多数时候就跟北京灵异公交车一样,是以讹传讹的民间奇闻。我们一直走着,几乎把整个奥林匹克公园逛了个遍。中途路过中国历史研究院时,老师也是饶有兴致,告诉我这名字还是郭沫若所题。鸟巢、水立方这些彼时投入巨资的地标建筑如今仍矗立在那里,而已然成了许多市民休闲遛弯的好去处。我陪着老师沿途返回时,还看到了那栋颇为神秘的“盘古”大楼,拜访之后我与老师互留联系方式相约下次再见。




第二天因工作早早完成,我便踏上去布衣古书局的道路。好在从朝阳门地铁站去到通惠河附近的「春风习习」似乎并不远,只可惜到了那边发现大门紧闭,询问方知此处租约到期,掌柜胡同正在另觅佳处。因之不遇,只能去西直门内大街附近的中国书店去看看。去到时已是中午时分,店内亦仅寥寥几位客人,一位老先生操着一口京腔跟店员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另外有位从东北来的年轻人背着背包在询问有无《全宋词》,我从旁看他拿下几套老版,翻开书封底后的尾页时皱了下眉头,于是又赶忙合上岔开话题咨询物流能否运抵哈尔滨诸如此类。我径自向里走去,旧书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书架上,说是旧书,也无非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出版物居多,鲜少看见架上有民国本子,更遑论清刻本了。不过这也不奇怪,民国书一般价格甚昂,品相好的市场上本就不多,藏家放在手里待价而沽自是不假,到了国字头的书店里,赚得也是信息差。中国书店的旧书陈列是真的整齐,开本大小放得很规整,但随意抽出一本看后面用铅笔标得价格绝对让人倒吸冷气。
对于一个常年混迹于旧书市场的人,看到背后的标价往往会怀疑恍如隔世。一本普通版本的旧书在这里至少溢价三倍。不过后来我站在经营者的角度一想,瞬间也能明白实体旧书店同样也面临着房租、水电、人工等一系列的费用,而单一形态的商业模式使得“旧书”成为店里唯一的商品。也就不难理解这里价格昂贵的原因了。我四处打量了一圈,实在没有办法下手带走任何一本,于是只得悻悻离开。朋友告诉我恰逢周末,不如明日周末去潘家园逛逛。

五月十六日 潘家园访书
大概是我第二次逛潘家园,之前与“废纸帮”的朋友们一起游玩时方知京城有这么一个淘书的好去处,但友人高兄却跟我说,彼时未有疫情之际,潘家园从凌晨开始就有“鬼市”,其出摊儿质量远远要超过晚去的时候。如今疫情之下,“鬼市”几无可能,于是只能选择早上八点去那里试试运气。进门前首先是安检,不曾想周六大清早潘家园门前聚满了人,安检人员的暴脾气瞬间就上来了,因为担心疫情,所有人都要在原地等到九点半才能进去。一听要等这么长时间,这一下可炸了锅,众人上前理论。小伙子自知眼前这帮“淘宝”人实在难以对付,便跟领导请示了下是否放行,领导倒是开明,让大家有序排队,扫码进入。进去之后我就只身往书摊儿那块区域走去。
不知是疫情之下久未开放还是怎的,今日人比我去岁冬月来时更多。各大书摊早已就位,我也跟随着大多数“猎书客”一样,边走边打望周边地摊儿上浩如烟海的旧书。但是在这之下,想要“捡漏”几乎已不可能,高兄说过到此若无“熟人”,很难看到好东西。却也如此,逛了好几个地方,大多也是那种旧教材与儿童小书为主,甚至一些青春文学的旧书摆在了摊边最显眼的位置,这也不奇怪,毕竟来此淘书的也绝不仅是中老年人,小年轻还是见到了不少。而另一个摊位上四处散落的信札与旧画凌乱地铺在地上。有人注意,老板就会吆喝一声:“旧信札旧手稿都便宜卖了啊,两百一封。”我仔细打量了下地上的信封,字体稚拙,很像是现代人仿写,而丰子恺的画也刻意“做旧”,很显然这一类摊儿大多都是仿制前人书信,赚个“懵生杀熟”的钱。看破不说破,旁边有人津津乐道与老板讨价还价,也不多作评判。毕竟旧书旧信札圈子鱼龙混杂,早已有制假产业链,买此类最考“眼力”,去搅别人生意则大可不必。


另一书摊上大多都是外文艺术类杂志、画册,偶然也会看到几本老旧的伦敦装帧风格图书。此类书虽然较为小众,但来此淘书的大多偏于品味,甚或有些人不看穿着仅从拿书姿势就能分析出做什么行业,比如我在此摊位上时常见到穿着时髦的年轻人,大多从事也是艺术相关偏于设计类的工作。因为每本书都被摊主儿装了袋子,也可见其爱惜程度。大概在整个旧书摊前兜兜转转了几圈,大体上并没看见什么好书,但总而言之也淘到一些封面设计与内容都不错的好书。《侠隐记》与《续侠隐记》是较之《三个火枪手》的译名而言,我更喜欢这种游侠小说的味道。因为常年不停收藏《红楼梦》的关系,发现一套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红楼梦》,自然也就不会放过,毕竟家里人民文学的各个版本也是收之齐备。至于其他书,或因顾廷龙的题签,或因某些原因下架不让销售,但整体也是普普通通,无甚新意。
五月十六日 模范书局
在潘家园吃了午饭后,下午便去了杨梅竹斜街的模范书局,听说其在北京开了很多分店,但这家店里的书选择较为有特色,于是想搭乘地铁想去一窥其究竟。门前的招牌似乎并不显眼,店不大,甫一映入眼帘的是民国旧书,品相稍好的大多在两百以上。而侧边书架上也是近些年出版的书,然而可以看得出来店主是个读书人,姜寻,这个名字我还是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多套书后见到的。作为城市的一块文化名片,我不太懂得这样的书店究竟靠什么样的模式在赚钱,除了架上近些年的图书溢价加售,似乎也没看到更成熟的商业模式。
模范书局的书大体可以看出是读书人所向往的,我在侧边的书架上看到了路工的《访书见闻录》,夏承焘的《天风阁学词日记》以及三联早期出版装帧设计极为精美的黄裳著作系列(《来燕榭少作五种》、《来燕榭文存》及《珠还记幸》),这类书因为出版年份较早及印数不高而一时间成为了孔网“炒书”的范本。而这个时候,看着这些架上动辄成百上千的旧书,不禁会徒生出“我生也晚”的感慨。
晃荡半天,却是一本都没买。大致在店里踌躇了一会儿,终因囊中羞涩而放下了店内本想买的几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