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漫天黄沙日
今天 窗外漫天黄沙 乌鸦的叫声混合远处警车的声音 错觉世界末日。 为转移腹痛注意力 连刷了三个零几年的纪录片 质感极其粗糙 画面过于真实 以至于感觉自己仿佛在十年前的世界飞驰了一天 坐汽车颠簸着去了柏林 巴黎 伦敦 在Jim Morrison墓地前点了支烟 站在轮船的甲板上吹了海风 又坐着火车去了广州 西安 在夏夜吃着路边烧烤喝着啤酒。
心里有个疑问放了好几年了,今天好像忽然破案了。17年的时候,在巴黎,有一天workshop放了学,路过一个圆形广场,跟朋友一起去那里的麦当劳吃东西。它的建筑格局是进门有个大圆弧矮墙璧,正对着大门是圆弧断开的地方,可以直接顺着楼梯走到地下一层就餐。我坐在圆弧的一边喝着冰可乐观察圆弧那边的人。当时眼前的场景印象深刻,大概永远都不会忘掉。出现在我眼前的圆弧那边的人们,从圆弧断开处的一个点到另一个端点,他们相互挨着坐在弧线边,各自进食互不打扰。我如同在看一个小剧场的戏剧,在这一幕中,每一个角色都沿着各自的故事线演绎着什么,他们的外形完全区别于其他人,让我这个“临时观众”能轻易分辨每一个角色的长相和状态。我当时戳了戳旁边的朋友提醒她看对面的人,我们一致感慨,法国动画根本不需要角色设计,在路边画速写就能画出变化万千的人物形象呢。时至今日我也能记起坐在对面那个带着耳机低头吃汉堡一头巨夸张爆炸头仿佛直接从动画片里走出来的“角色”形象。后来去了纽约,见到了更多各种肤色、长相和气质各异的人,甚至路边躺在地上的流浪汉可以气质绝佳到让人误认为是什么行为艺术家。坦白说,在那样的环境中的确有一种散漫和不安定的氛围,但那也许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自由和包容,认可以及不干涉他人的人生选择。一直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我们甚至日本韩国的人长相都比较接近,行为夸张度基本都不大,这也许也是亚洲动画区别于欧美的一部分原因吧,但这个疑问一直在心里并没得到解答。
看完joyside零几年的纪录片,忽然明白了,原来在2010以前,尤其千禧年前后,东西方的“混乱”程度其实大致相近,那种每一个个体自由而独立的氛围造就了每一个人拥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他们的性格、行为甚至长相。但是后来,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忽然迅猛发展起来,规整起来,所有人都码的整整齐齐,每个人都恨不得沿着相同的“高大上”的精英路线走自己的“完美”人生。我们就像一根根葱,放在高浓度营养液里,在我们的周围围着一条细细的看不见的线,我们吸收营养而后笔直的迅猛的向上生长,噢也许比喻成韭菜会更加合适,这样被割的时候更有画面也更加生动。
十年前的中国和现在判若两个国家,仅仅十年而已,真让人惊异。一个看似落后、不富裕,空气中却弥漫着年轻人荷尔蒙和无限活力的社会,一个在平常醉着酒同时讨论着宇宙起源、哲学、人生意义以及诗歌也不觉得奇怪的社会,真让人怀念和憧憬。现在大部分年轻的人们坐在一起又在聊什么呢,嗯也许是我的问题,一定是。
如果可以穿越,希望自己去到1995年的北京,住在鼓楼东大街上,设定那一年我18岁。距离千禧年还有五年,然后在我18岁到28岁的这十年里,享受千禧年前后这个世界特有且迷人的心跳声。
过零点了,ding~~! 回到现实,借着不舒服请了一天病假,刚好恢复一下周日”听着摇滚乐 环游世界一整天”消耗的大量体力和脑力,周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