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zzled or breakthrough
一、历史感与虚无感
在鲍勃迪伦看来:年轻一代事实上很少能有真正的“焦虑”。虽然我们早就习以为常现在身边的朋友们总是被焦虑感所笼罩,但这种只指向自身的不安,是否正源于身心都越发缺少必要的实感?相反鲍勃迪伦还在不断地强调,他的创作既不是什么“写给过去的悼词”,也不是什么情绪的出口,而依旧是“属于当下的”。在我看来,个体能时刻感受到身处于一个有前后坐标的大历史中,确实特别重要。所谓“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或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听到了哪里“敲钟”也不要觉得和自己没关系,这是不是才不至于因为参照样本的稀缺而永远处在一惊一乍的状态里?
二、关心自己多于关心他人
焦虑其实不分虚实、年代,只分产生方式和效果。我们会看到,对于实感的获得,现阶段主流的解决方式是制造仪式感。但说到底都是个人与世界关系的处理问题。我们确实需要世界的锚点,通过外部世界的涟漪反光来锚定自身。人认识自身总需要他者作为样本,却也不能忽视自身内在的矛盾。
三、凝视内心的不安
我觉得困扰现在年轻人的问题是,世界提供的对人生的指导太多而不是太少了,越是立场明确的观点看起来越可信,越能收获广泛的认同,但是这些对人的自我塑造其实没有帮助。比如在同一个微博营销号首页搜索“焦虑”,前一条转发还是“清醒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焦虑”,后一条转发就是“丢掉焦虑,保持乐观的心态”,再往下翻还有“焦虑是想象力用错了地方”这样的哲思小句。每一种流行的观念都有独立的合法性,但是在某个早晨,当现代性的不安真正地降临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时,如果不真正凝视并处理自己的内心,再多未经内化就被奉为圭臬的新时代鸡汤,都不能提供任何有效帮助。
四、创造私人空间
当然我也看到另一种说法,作者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蒲实,完整搬运如下:不知道当代性是否允许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小时空里,而不必活在一个一致、统一、同质的大时空里。比如我可以生活在一种古代某个朝代某一段时期与19世纪欧洲某国相杂糅的时代精神里(如果确有Zeitgeist这种东西的话),或者在北京这样的帝都郊外过着一种南方城市与某国乡村的杂糅生活。我不太关心网络时代的新玩法,觉得它与我无关;不看最新国产剧,也不看综艺;不需要像网红或卖货主播那样月入百万年入千万,但也能按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生活方式过得不错。总之,不需要了解和融入新事物,这个世界也有我的一席之地,与21世纪20年代的最新浪潮毫无瓜葛,却也有自己的位置和轨道,自给自足地运转。大家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五、摆脱现代枷锁
现代生活中,人参与的位置变得更少了,你购买什么样的物什,就代表你拥有什么样的生活。说回来,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又是一生的课程了,每个人都没有可抄的标准答案。种种症候应该是与新事物新语境有关吧……因为感觉新鲜度这个按钮的阈值越发高、灵敏度越发低、持续性要求越发不可控制,我也下意识在回避那些过于快餐的“新”(本质上都是对于感官的进一步刺激),避免增味剂吃多了,然后吃什么都清汤寡水。
世界给我们提供了好多有关自由的虚假想象……通过花呗完成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提前消费,和广告中宣扬的在经济上获得自由解放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给自己套上另一副枷锁罢了。我们喝奶茶也好,买名牌也好,其实都是在购买消费符号或者说融入某个群体、获得某种社会身份的幻想。
六、TED人生课的观众们
而另一边总是会推送到你面前的各路TED人生课想必大家也很熟悉?那天我耐着性子看完了一个八分多钟的美女讲者视频,但除了她的长相,我只记得反反复复就讲了一个主题:你要做你自己,世界和他人不能定义你,不能提升你,只有你自己可以让自己幸福,变得更好。掌声雷动的同时,你会不会也有一丝疑惑,那就是激动的听众究竟要怎样来向这一目标靠拢?总不会是点开下一个视频?所以我这些年的感受也是,似乎年轻朋友们多半都被悬置在了自卑/自恋、逃避/上进、完全任性人/绝对理性人等状态之间,只会在某刻指向其中的一极。他们多半不喜欢自己所身处的环境,事实上也对除了旅游目的地外的其他地方缺少向往,对他人更不存有好奇,只对他们带给自我的感受和其中一小部分的光鲜生活感到好奇。但有时候,可能跑两步也得歇歇脚,站定的人才不会气喘吁吁?或许这些年也有一些虽微小但如定海神针一般的东西在支撑着你?
TED人生课对我而言其实是仅存在于知道却从未了解的区域里,主要是,我并不相信一个视频能带给我什么实质上的改变。激动的观众究竟该如何向一个目标靠拢,关于常识和常规,我只相信一点——勇气的背后往往有更大的恐惧,反过来也是一样。生活中有很多的闭合怪圈,落进去很难打破,踏出第一步很困难,有句话叫“万事开头难”,但“开头之后还是难”。真正支持我的,倒是那些时常被认为莫名其妙的趣味。我希望我的生活哪怕落满灰尘、一地鸡毛,也能像海绵宝宝玩一张纸片那样,依然保有独特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