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一篇写在几个月前的日记
《论语·子罕》中有这样的记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想这就是我参加完区优质课比赛后最大的感受。
犹记得刚开始接触小学语文时,翻看着课本,感觉课文十分简单,没什么值得讲的,也不知道要讲什么。在小语这条路上,我要感谢我的启蒙老师,杏园小学的常文萍老师,常老师在我从教的路上一直都是我深深信赖和依赖的老师,当然也一直是我为之学习的榜样。常老师为我讲的第一篇语文课文是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我永远忘不了当时的心理感受,一种很“哇塞”的感觉。原来小学语文课文,那么简单平常甚至普通的话里可以解读出这么多东西,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到什么叫“深挖教材”和大道至简。常老师平时和我交流时更喜欢用方言,说方言的她像一个大姐姐,既亲切又可爱。但是当她站上讲台张口说话的那一刻,整个人的气场瞬间改变,那一方教室就是她的“领域”,她的主场,让我深深地为之折服,在我心里那就是一个优秀老师的样子,德才兼备。
因为在尚未正式踏入教师行业之前,就有这样的榜样在前,所以我很希望自己也能成长为一个能讲出好课的老师,希望自己能变得优秀,即便勤劳小人和懒惰小人每天都会打架。所以对于能参加讲课比赛我是期待的。所以当领导询问我时,我毫不犹豫的主动报名。
8号接到通知,但没有说明比赛是自主选题还是有命题,直到13号才确定课题《凉州词》。《凉州词》这首诗的解读本身就存在歧义,对于“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诗,很多大家都有不同的解读,根据课本注释我确定了解读方向,并开始查阅资料准备备课。14号查阅资料,在心里构思。15号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将脑海里的构思变成文稿。接下来的五天就是魔鬼式磨课,每天讲一节然后进行不断的修改,再讲再改。磨课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看着自己备的课在大家的帮助下日臻完善,好像看着一个孩子逐渐长大。虽然每天睡眠不足,大脑时刻运转,非常疲惫,但是充实的内心得到了极大地满足。
备课的过程带给我很大的启迪。首先,我认识到课堂的重要性。一节课无论设计的怎样精致,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堂上,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的教育对象。在抓《凉州词》的关键字“醉”这个模块,每一次课堂教学我思考的问题都是如何变换语言把这个问题的指向性提的更加明确,让学生能够听懂。一节课设计的再完美,如果学生听不懂,没有收获,那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脱离课堂的教学设计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一小四年级三班的学生是一群非常棒的学生,如果没有他们的热情参与,那整堂课必将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灵魂。会后郭玉金老师的一句话“教学不能离开课堂,教育不能离开一线”也证明了学生的重要性。我明白了教学设计的“花哨”是华而不实的,一节课能够既舒适又愉快的让学生学到知识才更贴近课的本质,当然如果能够在过程中引导学生锻炼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将是再好不过的,我要为此而努力。
其次,我对“生本”课堂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在比赛讲课结束后,官校长教导我,“‘生本’课堂是要学生讲给学生听,而不是讲给老师听,所以学生回答问题并不是说给“我(教师)”听,而应该是说给大家听”。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对学生说“说给老师听”的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师本位”的思想,课堂教学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共同思考问题,共享学习成果。在这一方面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官校长的话的确令人醍醐灌顶。
榜样有力量,集体同样有力量。在整个磨课过程中我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而他们都是我要珍藏在心里的,因为语言有时候的确有些苍白,感激之意铭记于心。这个过程对我影响甚深,我一向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现在我也深刻的认识到一堂好的课同样是改出来的。备课磨课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是画画,先画骨骼,再填满血肉,勾画眉眼,最后连汗毛头发都要清晰可见。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前辈都想向我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我只想说,前辈不愧是前辈,每一位前辈都有“秘笈”,我学到了很多很多,这个磨砺的过程我很喜欢。
最后,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要静下心来努力学习,不断地提升打磨自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夫子诚不欺我。
对于成绩并不满意,但是它告诉了我,山外有高山,人外有高人。开眼看世界,方知世界之博大,己身之渺小。山高路远,且看山而行,望峰而攀,这一切仅仅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