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格式标准之美——读《标点符号、数字、拼音用法标准》【暂未想好专栏名,以后想好会改的,但也可能就这样了 / 1】
by 道轍
本文最初于 2020-06-03 发布于豆瓣「偶然读书会」小组。
谨以此文献给整天在朋友圈 “为这个不 standardized 的世界感到疲惫” 的老马。
由于工作和个人爱好的双重原因,最近读了《标点符号、数字、拼音用法标准》(其实就是几份国家标准汇集成册,分别都能找到下载,所以没买实体书[下载链接放在文末]),顺便读了《夹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标点符号用法(草案)》。读后第一感受是相见恨晚——这些东西不列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真是中国教育的失误(夸张手法)!
可能很多同学会说 “标点符号、数字、拼音这些东西不就是很基础的小学知识吗,有什么难的?”。的确,小学所学的那种程度足以应对日常生活,并且在这个时代,“的地得” 都可以不分、中文更是被网络语言弄得支离破碎(陈述,非贬义),谁还会在乎标点和数字这些更不起眼的东西呢?
还真有!
这个群体里首先肯定有出版社 / 出版公司的编辑,毕竟正式出版物不是网络聊天,被查出没按标准的错误是要扣钱的啊;还有应该就是对文本格式有洁癖的人。而我个人应该是二者兼有:一是工作上要给图书做封面和版式,这个不用说;二是我会经常写博客,就算发布在网络上也希望姿态正式一些。
本文并不会大量列举标准,而是从个人感受和疑惑出发,随便写写。一个说明:本文标点使用尽量遵循国标,部分标点使用与平时个人偏好不同(比如直角引号)。
一
拼音实际上用得不多,就不说了。
简短地说说数字吧。《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规定了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如何选用与一些格式。不知道纠结这个的同学多不多,我是经常会纠结的。写博客文章时经常会提到日期,比如月份,一般来说在中文文本里我个人优先使用汉字数字 “一月” 这类,国标里也说用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都可以;如果遇到 “X 日” 的话,写 “一月二十四日” 好像就有点过于正式而显得奇怪(虽然国标说也没问题),国标里说应按照 “同类别同形式” 原则,那就写成 “1 月 24 日” 吧;一旦文章里出现了 “1 月 24 日” 这种日期格式,那其他的 “X 月” 是不是应该都写成阿拉伯数字呢,还是说隔远了可以用汉字数字?然而国标没解决我的这个问题……
既然提到了日期,上面的国标还引出了《数据元和交换格式 信息交换 日期和时间表示法》(GB/T 7408—2005)这份与世界标准 ISO 接轨的国标,一份用了 22 页来说日期和时间格式的标准,相当详尽。这份并不包含在标题那本汇编里,但既然提到了,下载链接也会放到文末。
二
好了,到了标点符号这一块,《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也是一份有着 22 页的、举例丰富的标准。
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我是很熟悉的,但还是获得了一些新知:序次语后面用逗号还是顿号是有规定的, “第一” “其一” 这类后面用逗号,直接说 “一” 后面用顿号。
并且解决了一些困惑:图或表的短语式说明文字,中间可用逗号,但句末不用句号,就算中间出现了句号,最后的结尾仍然不用句号。写博客多年,图片说明要不要加句号的问题偶尔会困扰,原来这是有官方解决方案的。
当然,《标点符号用法》有一些我不太满意的地方,比如说分隔号 “/” 的用法:分隔供选择或可转换的两项,表示 “或”(这个不用举例了吧);分隔组成一对的两项,表示 “和”(例 “13/14 次特别快车”);还可以分隔层级或类别(例 “省 / 省辖市 / 县 / 乡 / 村”)。就是一种 “什么都是你说了算” 的不爽的感觉,这种含糊和多用途的用法可能是某种历史遗留问题吧。
此外还有书名号和引号。大家都知道书名号用来标示作品名称,那什么算是 “作品” 呢?“1993 年春节联欢晚会” 算不算?国标里还真给出了规则:有的名称应根据指称意义的不同确定是否用书名号,文艺晚会指一项活动时不用书名号,而指节目名称时可用书名号(例 “1993 年春节联欢晚会深受群众好评” “现在在网上也可以重温《1993 年春节联欢晚会》”)。但我个人觉得,这里面还是有太多模棱两可的地方了,判定标准可能也是各有各的理。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有人提议不用书名号,而全部改用引号(直角引号),毕竟有时真的很难判定。这似乎是参考了隔壁日本,但对于这种 “引号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的用法我持保留意见,我觉得书名号可以起到更清晰的标示作用,有存在的必要。
三
既然说到引号了也稍微扯远一下。国标里规定中文横排使用弯引号(就是本文里所用的),竖排使用 “﹁ ﹂” 这种直角引号。在横排里使用直角引号 “「 」” 是日本和台湾的标准,而在简体中文里广泛使用应该源起知乎(不确定),我个人平时也习惯使用直角引号。同时国标也规定引号的两部分各占一个字(全角)位置。
但是!问题来了!中英文的弯引号使用相同编码位置,也就是说其实不存在全角弯引号,而我们平常看到的全角弯引号,则是中文字体为符合国标硬改的结果。而在电脑和手机上,由于一般英文字体优先级别高,弯引号一般都显示为非全角,会显得很拥挤,本文为了显得不那么拥挤,在引号左右手动加了空格(不符合国标)。
但是!!正式出版物还是要遵循国标的!!!(注:国标规定叹号最多叠用三个。)
写到这里想起了前不久做的《启蒙运动的纲领》这本书的版式,中文书的标点符号一般都指定为中文字体,也就是引号会显示为一个全角字符的宽度。但是,这本书里会出现名字带撇号 “ ’ ” 的法国人名原文,在这里不应该显示为全角宽度。如果另外设定一个格式、排版人员遇到人名原文时手动调整,工作量大、还容易有疏漏;于是查找全文,发现全文里没有使用全角单引号的情况,就直接把单引号指定为英文字体了。
当初到底是谁制定了中文弯引号使用与英文相同的编码位置这个诡异标准的啊?(同时还有省略号 “……” 和间隔号 “·” 等惨遭毒手。)

四
在互联网这种中英文混用非常常见的地方,我们需要《夹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标点符号用法》(名称有点拗口),这至今只是草案而非标准,也没有包含在标题那本汇编里,但这份用法给出了很多方向,是一份很好的参考。
中英文混排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了,至今没有明确的标准,有点头疼。印刷品排版的话,Word 或 InDesign 这些专门软件会自动在中文与英文(西文)字符中间加上 1/4 个全角空格,这样不显拥挤,同时空格也不会过大而打断阅读节奏。其他软件和网页嘛,技术上暂时还实现不了,只能凑合地手动插入一个空格,但这个空格往往显得大且不自然,但没有办法啊。
说起来在中英文之间插入一个空格的做法,应该是源起苹果官网(不确定)。苹果的确是有想要标准化中英文混排文本格式的野心,在系统界面和网页这块。在最新版本的 macOS 10.15 和 iOS 13 里(截至本文发布时间),苹果给简繁体中文系统制定的新的排版引擎,就可以实现中英文之间的小空隙(应该还覆盖到日文,但日文系统下没有这个空隙[当然,日本官网的日英混排也没有插入空格]),只是目前只对系统和部分 app 有效。

扯太远了,回到《夹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标点符号用法》上,如题,这份东西只是规定了标点,并没有说中英文之间的空隙怎么办。如总则里所说,“以中文标点符号为主,以英文标点符号为辅”。
我的个人想法和总则一样,所以很多做法都没有太大问题。不过依然解决了一个困惑:这份用法里说,中文句子中出现英文普通单词和词组,就算放在句首也不用首字母大写。
但也有没解决的……这份用法最后一条讲的是英文书刊名的标示方法:中文句子中夹有英文书刊名、报刊名时,不能借用中文书名号,而应以英文斜体字表示;英文文章的标题用引号标示。这的确是出版物的一般做法,但是一串既有中文又有英文的书刊名或文章标题出现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举一个我写博客时会遇到的例子:手嶌葵在昨天的演唱会唱了《虹》、“CHINESE SOUP”、《明日への手紙》和 “NOMAD” 这几首歌,前面两首出自专辑《虹の歌集》,后面两首出自专辑 Ren’Dez-Vous。这是严格按照上面规则的,但看起来就很乱很不规则啊!我到目前为止做法是——简单粗暴全都用书名号,毕竟总则里说 “以中文标点符号为主”,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做法罢了。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说什么标点挤压这种更深入的问题了,反正本文里提到的几份标准也没说,反正电脑、手机、app、网页也都没解决这个问题。
五
以前会觉得,有些标准很烦、很没有必要。比如以前做图书封面时,如果用思源宋体或思源黑体,会有省略号靠下的情况出现(上面说了省略号也是中英文相同编码位置,思源会根据不同语言把省略号显示在不同位置),我觉得省略号靠下也好看,就没有修改,结果是往往会被编辑圈出,最后还是逃不过修改的命运。现在遇到这种问题呢,就会自觉地往标准上靠,毕竟有法必依、标准还是有它的道理,这样也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当然,上面也说了电脑和手机上是英文字体优先,所以大家看到本文里的省略号应该还是靠下,这就不是我的问题了……但在《标点符号用法》这份国标里,似乎并没有明文规定省略号是垂直居中还是靠下啊,所以省略号必须垂直居中到底是出自哪份规定?)
总而言之,现行标准并非完美,而我对于这些标准里的某些规则,是不甚满意的。在互联网这种不用那么严守标准的地方(俗称 “法外之地”),我还是会按照自己的审美和偏好来。但不管怎样,我觉得这几份国标和用法还是必读,毕竟读过了才知道有什么法可依,以及不想依的话应该用怎样的思路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
最后,再次为这个不 standardized 的世界感到疲惫。但我会尽量做到标准自洽,为世界的美好出一分力。
下载来了:
GB/T 15834—2011 标点符号用法 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GB/T 8170—2008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16159—2012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GB/T 3259—1992 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GB/T 28039—2011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 7408—2005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 信息交换 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夹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标点符号用法(草案)
(部分网址已失效,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