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学渣考上了名校 | 两度落榜,第三年拿到名校录取通知书
我一个朋友跟我提起孩子的月考成绩,班级里有的孩子成绩一直稳定,每次都有好成绩,也有后来居上的,寒假之后成绩有了提高,也有努力了好久可是收效甚微的。他家的孩子属于一直处在中游,总想提高一些却一直也没有什么效果。做家长的有几个不为自己孩子的成绩操心的呢?有时候甚至是有些焦虑。

我这位朋友倒不属于鸡娃的家长,不过面对一直处在中等成绩的孩子,她心里还是着急的。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成绩再提高一些呢?
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张成俊,从一个初中就辍学打工到参加高考拿下大学文凭,凭借自己力量改变了人生的轨迹。2015年,他和几个合伙人一起创办了一所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中等专科学校,从一个保安转变成了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知识改变了命运。他不但自己做到了,在创办的学校里,也带动了更多的孩子们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稻盛和夫说:“应当坚信,只要认真地努力向前,肯定会有好结果。应当保持心情舒畅,满怀信心,大步向前。”
正是因为不断的学习和坚持,张成俊才得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后来还创办了学校帮助家乡的孩子们成才。
很多人不免也有这样的疑问,并非自己不够努力,可是成绩往往让自己失望,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高二的一次月考后,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把所有课桌上的书都推倒了,趴在桌子上大哭。不管怎么早睡晚起不知疲倦的学习,都没有一个好成绩,能不崩溃吗?

高中的课业太多了,学习进度又很紧张很多的人都是努力的学习,当考试成绩出来之后,也有人抱怨、逃避,甚至难受得大哭一场。
书上的知识太多了,我们记不住,有的也理解不了。有人不禁要问,难道就没有改变这个局面的机会了吗?
西冈一成就读的高中从来没有学生考上日本一流的名校东京大学。可在这样的学校里他还是个成绩垫底的学生,他的成绩在10000人里排名的话差不多也是9000名以后了,所以连续两次报考东大都是以失败告终,第三年,他又报考了东大,最终以全国第四名的成绩进入了向往的名校。
如果说一个学霸考上了名校没什么惊讶的,那学渣是凭什么拿到的名校的通知书的呢?

在思考了名校学生的特点之后,他发现自己缺乏一个名校学生都有的特质,那就是“阅读力”,后来他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并且改变了自己成绩垫底的现状,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之后他把这些方法写进了自己的书中,这就是《高分读书法》,他介绍了自己从成绩垫底到发现东大学生具有的素质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提高阅读力的方法。
读书是需要天份的吗?书读不透的原因,90%都是没有提前准备好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实在是差,有的时候一本书读了很多,但是内容却没有装进脑子里。
但其实这并不是理解能力有多差的问题,而是没有提前做好准备的原因。
西冈一诚在《高分读书法》中举了一个例子;
最近,一种名为LINE"的沟通方法日渐流行,年轻人都喜欢用LINE法互相交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沟通方法呢?据说是用一根指头轻轻敲一下就能表达出自己情感的方法开心也好,愤怒也罢,用一根手指轻轻蔵一下就能“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要实现人与人的沟通,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说话语气、具体语境,这些方式都要考虑在内吧?而这种敲一下手指就能表达情感的LINE法流行起来,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乍一看这段文字,读者有点摸不着头脑,到底作者想在这篇文章里表达什么呢?尤其最后一句“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到底作者想说的是什么呢?
这其实就是没有提前做好准备的原因,那么具体需要在读书之前做些什么准备呢?

1)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或者在考试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不妨先看一下文章下面的问题。因为问题都是围绕着文章来提出的,粗看一下问题,不管文章讲的是什么,都能掌握大体的意思了。
2)除此之外还可以看一下文章的题目和引文部分,这样一来阅读的时候难度就会减少了。
3)如果是阅读一本书的话,西冈一诚也建议认真阅读标题、封面、腰封等细节处的文字。
带着这些线索来读书,在了解了作者的意图的前提下读书,不管是阅读的速度还是理解能力都是会有所提高的。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强弱并非天生,找对了读书方法,相信大家都不会再说“读书果然是凭天份了。”
2、怎么破解“感觉自己懂了”这种错觉呢?

如果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了什么,那就等于没有懂。
有很多人有过类似的困惑,书的内容反反复复读了几次了,但是要概括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讲不出来。
西冈一诚提到关于东大入学考试的必考题:请你指出***的重点。这样的题目回答的答案也是两极分化的。
可以整理出文章脉络的同学,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而整理不出文章脉络的同学也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不难看出,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是有没有读懂文章的分水岭。
能把一个问题写成1000字答案相对要比用一句话总结一段文字容易,相信大家在读书的时候也喜欢言简意赅的作者,做事儿干净利索的人大家都喜欢。
“能用简单的话概括=读懂”
3、真正做到从多个角度客观思考,拥有思辨能力
有的人也许会问光是做到这两点似乎也不难,而且平时读书的时候也会读标题或者书的封面推荐的那些文字呢。但是还是没有什么提高呢啊?
其实要想读懂读透还可以采用平行阅读法来读书,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装到脑袋里就结束了,最最重要的是把知识活用,让它变成自己的知识,同时书中的知识要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地方有自己觉得可取的地方。

1、选择两本有相关性的书
如果是两本完全不想管的书,即使做检验阅读也没有什么意义。
2、选中来到两本书要以同样的进度阅读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因为某个难点卡住”或者“读腻了”时停下来,换另一本书读。
3、时刻思考两本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样是讲明治维新的书,有的书会认为“明治维新是成功的近代化进程”,有的书会认为“明治维新实是操之过急的改革”。
就算是探讨同一个主题,世界上也没有相同的两本书,你一定可以通过平行阅读法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找到相同点或者不同点记得贴好便签
为了让记忆更牢固,一发现相同点或不同点时,你就应该在相应的书页上贴好便签。虽说是两本书,但粘在对应的页面上并不妨碍对比阅读。
不得不提示一点:一定要在贴上便签后写下另一本书的内容是如何不同的。

5、读完后,把所有不同点重看一遍。为什么两本书的观点会有分歧。自己要逐一分析原因。
“自己得出的某个结论”这一过程本身就意义重大。为了得出结论,书中看不懂的内容你会一读再读。作者站在什么立场,这一点你也会认真审视。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在“有距离”地、客观地审视这本书的观点。这绝对会锻炼你从不同角度审视一件事的能力。
写在最后:
一本书的好坏是由读那本书 的人决定的。《高分读书法》帮助你改变了“阅读力”很差的想法,把读书变成一件汲取营养的过程,让这些知识点变成自己可以活学活用的内容。从一点点的摘录、对比、分析到将内容转换成自己提升成绩的动力,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
苏轼读《汉书》的时候,他从“治世之道”、“用兵之法”,再到研究人物和官制多个角度阅读。数遍之后对《汉书》有了多方面的理解。
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那么从先从提升自己的阅读力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