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到流泪!这部神作带你走近新疆棉花背后的人
昨天,H&M抵制新疆棉花的声明一经发出,舆论算是炸开了锅。

H&M抵制新疆棉花的声明
紧接着,Nike;
阿迪达斯;
匡威。
......
这些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开始轮番爆掉热搜。


与“抵制新疆棉花”品牌有合作关系的艺人,第一时间发出声明断绝合作。


民间以及网友对H&M等品牌的抵制之声更是震耳欲聋。

小小的棉花,不仅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背后,更折射出全球化的大问题,以及普通中国人的劳作与梦想。
国内纪录片教父级人物周浩导演,就曾花费9年时间,拍摄了纪录片《棉花》。

这部反映新疆棉花生产,并贯穿棉花全产业链条的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8.0。
堪称神作。
透过这部神作,我们可以一窥小小“棉花”背后,复杂的现实问题。
棉花与汗水
“以棉花为由头,说一说普通中国人的故事。”
这是周浩创作此片的初衷。

一个普通中国人,在这片大地上,到底是如何劳作?如何生活的?
纪录片用三条线索,拍下棉花全产业链条下中国人的故事。
第一条线索聚焦新疆的棉花种植。

新疆棉农治文亭一家以种植棉花为生。
但棉花的种植工作,不仅累,而且利润少。

治文亭说“1160元以上才有收入,1160元以下什么都别想。”
可这仍挡不住他起早贪黑地劳作。
朝霞刚染红天际时,治文亭就开着拖拉机,拉着材料进地。
新疆的景色美得让人沉醉,只是对于日复一日,在此劳作的人来说,他们根本无暇欣赏。

种子倒入牛车,薄膜铺在土面,再一个个打孔、用土掩盖。
百亩棉田,都要靠人工一点点种植。


等到棉花发芽,烈日下,孩子们也帮着检查每株幼苗的长势。

到了棉花的生长期,治文亭一株株“掐顶”,还要时刻注意防治病虫害。
而棉花收成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人的投入,还取决于天灾。
在地里,治文亭哼着小调:“面朝黄土背朝天呀,好辛苦呀。”

对着镜头,他讲出了心声:
“不能让我们强强再种棉花。”
这是多少中国父母的真实写照:自己从事着苦、累、收入低的工作,盼着子女的生活能更加轻松幸福。
但正是这份工作,仍然吸引了河南、山东等地的农村妇女奔赴新疆打工。

河南滑县,三个孩子的妈妈廷威,就是她们中的一员。
在这个家庭,孩子会因为多找到盘中一片肉而欣喜。


“摘棉两三个月就能挣在家一年的钱。”
这是廷威甘愿忍受与孩子分别之苦,远赴新疆的最大理由。
赴疆采棉的打工人群浩浩汤汤。

坐上绿皮火车,远离家乡的她们,面孔是那么朴实。

火车上,她们唱起了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而到了新疆,两个月的摘棉期,每天都要工作十四、十五个小时。
廷威一天就摘了27.5公斤,但她们中,收入最高的每天也就80块。

并且从河南到新疆的往返火车票还要从收入中扣除。
夜深人静时,腰酸背痛的廷威和女工们互相诉苦。

廷威说:“明年给我一万块钱,我都不来了。
我来了要是搞出啥毛病,还要花更多的钱。”
而实际上,接下来几年,她都来了。
工厂里的残酷青春
人在流动,棉花也是。
片中第二条线索,转到河南某棉纺厂。
闷热的工厂里,女工头发上、身上都粘着棉絮。

在温度达34度的流水线上,她们一做就是几小时。
汗流浃背。

有女工因为身体不舒服请假。
但管理人员以人手紧张为由拒绝批假。
甚至,怀胎七月的孕妇还在岗位上坚持。

虽然一扎扎棉线被纺了出来,但工厂却常年招不到人。
受国际大气候影响,出口关税调节,纺织品配额降低,导致棉纺业利润微薄。
工人们的工资也普遍偏低。
年轻的女工想要辞职另谋生路。

负责人先是做起思想工作,后又开起小会,提出奖励方案。
但显然,微薄的奖励,无法使筋疲力尽的女工打起精神。

除了棉纺品,沿海的服装加工厂也是棉花的归宿。
片中第三条线索,就聚焦于广东某牛仔裤厂。
这也是离对外出口最近的一环。

这家牛仔裤厂接到外商的加急订单,2700件牛仔裤库存,加300件衬衫。
订单量虽多,但一条牛仔裤的出厂价仅8美元。
但是,打上国外名牌标签后,它们的“身价”注定翻倍。
只不过这些利润与工人们毫无关系。

为了眼前微薄的利润,牛仔裤厂工人连夜赶工,将半成品面料加工为成品。

工厂里的负责人近乎咆哮道:
“今天晚上这一百多件绝对要交出去,死了也要交出去!”

就这样,三条线索,串起了棉花的前世今生。
也串联起了这片大地上人们奔波的故事,和辛苦劳作的日日夜夜。
结语
看完这部纪录片,毒药君想谈两件事。
第一,这部纪录片成片于2014年,开拍时间更早。
某种程度上,它是一段历史的记录。
有些人说,2014年,是中国棉花种植走向大规模机械化的分水岭。
确实,治文亭女儿在片中就曾畅想过:假如等我的孩子长大,新疆肯定不用手摘棉花了。

棉农家庭质朴的梦想,正在实现,也必将全部实现。
但是,《棉花》记取的仍然是那段我们无法忽视,无比真实的历史。
曾经那些手工采摘的辛勤劳作;
那些烈日下,农民留下的辛苦汗水;
那些工厂里疲惫的背影;
那些火车上背井离乡的身影......
这些,都不应该在机械化之后,就被遗忘。
这是历史上,用影像书写的一页“工农史”。

其次,周浩在这部纪录片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旁观。
在这个各种激进观点甚嚣尘上,人们热衷于站队的年代,毒药君想,纪录片带给我们的,反而是对真实的靠近,对生活复杂性的尊重。
哪怕是一条牛仔裤,追根溯源,你都能发现背后隐藏了多少复杂的故事与问题。

诚如詹姆逊所言,所有第三世界的文本均带有寓言性和特殊性。相信不同观众,也能在《棉花》中看出不同的侧面——
里面有全球化下,“中国制造”与产业升级问题;有第三世界国家劳工利益问题;有城镇化与乡村问题;还有女性工作、就业等等问题......
但周浩导演没有对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做出立场的表态,与具体的评论。
毒药君想,导演意图呈现的就是复杂生活本身。
我们观看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除了记取一段历史,也是记取片中,同胞们那一张张或赤诚、或疲惫的面孔。
不管历史的走向如何,至少我们曾见过,他们在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