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要“试着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昨天早上打开电脑,浏览豆瓣时,读到远涛的广播:“练习翻译了一首小诗,是刚刚故去的一位波兰诗人的小作。”我觉得诗写得好,他译得也好,就在豆瓣转发。按惯例周二中午母子通话,聊到这首诗和诗人本身,远涛同意我转发新浪博客。当晚我已向博友介绍,现在还想向关注我的豆友推荐——
试着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作者:亚当·扎加耶夫斯基(1945—2021)
译者:远涛
试着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想想六月的长日,
还有野草莓,桃红酒的甘露。
流亡者遗弃的家园里
荨麻有章法地丛生。
你必须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你看过时髦的游艇与轮船;
其中一艘尚有很远的前程,
而含盐的遗忘等着别的船。
你见过难民们没有去路,
你听过行刑者快乐地唱歌。
你应该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想想我们共度的时光
在白色房间里,窗帘飘荡。
让思绪回到那次音乐奔腾的演奏厅吧。
你在秋日的公园采集过橡果,
还有地球伤疤上回旋的叶子。
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和画眉遗落的灰色羽毛
和那游去、消失再回来的
柔光。
(郑远涛据Clare Cavanagh英译本译出。
参考了黄灿然先生的译本,谨此致谢。)

三色堇吴幼坚2021-03-23 09:12:50
虽然我不敢说自己懂诗歌,但感觉这首诗引起内心应和。特别喜欢结尾几句——
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和画眉遗落的灰色羽毛
和那游去、消失再回来的
柔光。
我自勉,保持辨识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永远热泪盈眶,永远怀有希望。米尔克说得对:“……没有希望,少数族群就彻底输了。我知道,不能只靠希望,但是没有希望,生命将失去活着的意义。所以一定要给人们希望。你,你,还有你,一定要给人们希望。”将满74周岁的我,愿成为一缕柔光。
远涛和我通话后发来新照片并同意转发:


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逝世,曾以诗歌打动9·11后的美国社会
2021年03月22日 11:54 界面新闻
据波兰媒体报道,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昨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因病逝世,享年75岁。扎加耶夫斯基的朋友、中国诗人黄礼孩证实了这一消息。黄礼孩在社交网络上提到,“大概是2月初的时候,老扎打了疫苗,7天后得急性胰腺炎,进了ICU,后来又在医院感染新冠。”重重病情加身,诗人最终没能挺过来。
扎加耶夫斯基是当今波兰极具国际影响的文学家,他1945年出生于利沃夫(今属乌克兰),彼时二战欧洲战场刚刚落下帷幕,虽然扎加耶夫斯基没有直面战争的经历,却免不了在战争的暗影下成长。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成为了诗人早期创作的重要主题。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扎加耶夫斯基积极投身于波兰“新浪潮”诗歌运动,作为主要理论阐述者和代表诗人闻名。在扎加耶夫斯基和科恩豪塞尔合写的论文《未被呈现的世界》里,他们直指当代诗歌和小说逃避现实、缺乏探索当代问题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勇气。他们希望通过这场运动,恢复诗歌讲真话的权利,重提诗人独立思想的天职。
1982年,扎加耶夫斯基移居巴黎,在当地,他迅速融入波兰移民的知识分子圈子,参与文化刊物的编辑工作。关于这场“流亡”,扎加耶夫斯基一再解释是出于“个人原因”。但诗人、翻译家高兴认为,在形而上的意义上,“流亡”的意义仍然是确切的:“区别于大多数的流亡者,扎加耶夫斯基的‘流亡’更是一种自我流放,一种自觉选择。”后来,扎加耶夫斯基往来于巴黎和美国之间,先后执教于休斯敦和芝加哥大学,直到2002年才返回波兰,定居克拉科夫。
2001年“9·11事件”发生前,扎加耶夫斯基曾向《纽约客》杂志投稿一批诗作,其中就包括后来在美国引起轰动的《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尽管这首诗本身与“9·11事件”无关,但诗歌中对家园遭到毁坏后氛围的描绘和对希望的寻觅,却实实在在切中了美国人在“9·11事件”后悲痛不安的心理,这也使得扎加耶夫斯基的名字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对此,苏珊·桑塔格评价道:“这里虽然有痛苦,但平静总能不断地降临。这里有鄙视,但博爱的钟声迟早总会敲响。这里也有绝望,但慰藉的到来同样势不可挡。”

三色堇吴幼坚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接受香港男生采访的自我介绍 (5人喜欢)
- 【回忆录】母爱(134) (15人喜欢)
- 第二次上太平山有感 (9人喜欢)
- 在香港艺术馆外即兴独舞 (7人喜欢)
- 美丽小花美味佳肴美好心情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