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割韭菜?
哈喽,我是蔡掌柜。 蝌蚪传媒合伙人,极有料学院发起人。
上周有几天没有更新文章了,天天在外奔波,在内起盘:忙着代运营招商,还要拉培训业务线,还要看我们的业绩盘。
这种忙到飞起的状态,可能就是一个操盘手的日常。
很多小伙伴也问我为什么不找个销售去跑,哈哈哈,因为项目起盘阶段,流水还没有稳定,所以时刻要冲在一线。 最近很多感悟,必须要输出一下。
不管多少人能看到,起码能让我保持思考和内化。
1、
代运营是个苦逼的活。
招商、竞标、策划、定位、拍摄、文案、剪辑、运营。
看上去16个字平平无奇,但是每个环节都耗人耗精力,关键一点,达不到粉丝指标,一切白干。
这tm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拿我们来说,一个代运营组6个人:2个编导,2个拍剪,1个运营,1个策划。工资加起来4万左右。
一个代运营组最多只能接2家公司。
如果一个月要服务6家公司,要么就意味着我要再扩招至少4个编导。
随着单子越多,编导就越多,而且单子不能停,编导扩招不能停。
因为都是预收款,服务周期三个月到一年的都有,最重要的是,你还不能降低交付标准。
这就导致我们这个项目的净利润率算到最后,只剩下10%-15%。
很显然,这个数据对大公司来说,是个很可观的效益。
但是对小公司来说,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数据,要修。
2、
为什么我要把代运营做这么重?
这其实不是我决定的,而是团队的基因决定的。
团队的每个核心创始人都是编导出身,对内容有天然的高标准要求,这个要求体现在招聘环节。
我们是没有HR的,每个来公司面试的编导,都是由创始团队来一面二面加实操,层层筛选录用,再分配到各部门。
如果2个月内没有上手达到标准,我们会果断辞掉重新再招。
所以我们的各项业务:孵化、带货、代运营,其本质不是靠营销驱动,而是靠编导驱动,靠内容驱动,用内容撬动流量,再用流量结合转化的这么一件事。
有人说,不靠营销,你去接代运营,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啊,韭菜大把,你不割,别人就割了。
3、
我要割韭菜还是做服务?
首先我们是没有割韭菜的基因,我们只会偶尔凡尔赛,晒一下我们几千万粉丝的矩阵,一条视频5000多万的播放,一个视频爆单5万多单类似这样的。
但是吹不来长期的牛逼,也洗不来别人的脑,线下参加过我们分享会和喝过茶的小伙伴,对我们一致的说法:太实在!
其实我们也很羡慕那些张嘴就来的,几个月收割千把万,就靠一张嘴,闻着也香啊。
但是对我们来说,羡慕归羡慕,就是做不来,天生没那个灵气。
所以老老实实做服务,老老实实做内容,本分就着良心,赚点,可以了。
直到上周六,我和我的编导们深入聊了一个下午,更加对这一点原则达成了一致。
他们的原话:代运营如果我降低了视频质量,是可以节省时间出来多接一个公司的单子,一个组我可以去对接3家公司,但那会遇到很多问题。
不是说我不愿意去多接一个单子增加工作量,而是交付一定会出问题,出了问题就会陷入内卷化,从而恶性循环,你就要不断降低质量,不断解释沟通,不断地消耗精力。
对客户来说他没有得到相应的价值,对我们编导来说,也体现不出我们的价值!
卧槽,说完当时我就感动了,我tm有这么牛逼的编导们,在短视频领域,啥事能干不成?
4、
未来代运营板块的规划。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代运营市场,那是比较宏观的看法。
今天再细化点就是:上半年只要是找我们做代运营的,聊的来的,价格合适我们都会接,各行各业不限制。
对甲方来说,一是少走弯路,二是节省时间;
对我们来说,一是累计资本,二是累计经验。
下半年开始,我们会从上半年运营的账号里,选择垂直赛道去和甲方绑定深耕,精细化运作,往带货和转化方向去走,这也是我们基本盘的优势所在:内容电商。
未来的代运营赛道,一定是短视频+直播+带货为载体,以保量结果为交付,以口碑案例为支撑的全案运营综合运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