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古韵(四):南通狼山
望江亭:望江亭处为一观景平台,甫一至此,最为抢镜的还是银杏,望江亭上对联:千年古塔久历风霜屹立于斯尚坚实,万里长江不舍昼夜奔流至此且从容;这里所说的千年古塔当为山顶之支云塔。此处望江,虽然也能看到宽阔江面千帆过鲫,然而受限于海拔不甚高,视线还是会被树木遮挡,不怎么尽兴,匆匆一瞥遂继续前行。


康熙御碑亭:沿台阶向御碑亭方向前进几分钟,看到道路右侧高台之上有几座砖砌之坟墓,墓前各有碑文,可惜高台没有道路通行,仅从高台下碑文得知为广教禅寺历任高僧埋骨之处。高台下砖墙内砌有两块古碑,碑身均有断裂修补痕迹,此处背阴,又有青苔生于碑面,碑文全部辨识有些难度,两碑分别为立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的《狼山行美李子兼示诸将碑》与万历五年(1577年)明林云程《重修狼山寺记》碑;碑文全文载于《五山志》【1】内。


康熙御碑亭位于葵竹山房外,目前有两碑嵌于亭内山壁,原御碑亭分建于山道两侧,后二亭为风雨所毁。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建,并将二碑合立于内。【1】然而康熙六次南巡并未到过南通,后知晓为康熙御赐诗文给当地官员,然后这两位仁兄得到赐诗之后深感皇恩浩荡,刻石立碑以示荣宠。其一为赐书狼山总兵刘含高的御诗《夜对月再成》(明月中秋节,驰书海外来;自今天汉上,万里烟云开)。其二为赐书通州知州施其礼的朱熹《墨庄五咏 玩易斋》(竹几横陈处,韦编半掩时。寥寥三古意,此地有深期。)此处《五山志》记载有误:《五山志》载“一为清康熙皇帝于中秋赐书慰问狼山总兵刘含高的诗《夜对月再成》,碑高2.85米,宽0.98米”;实际据“施其礼碑”上款“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初十日”可知二月初十约略为刻碑时间;另根据多次接驾康熙南巡的江苏巡抚宋荦作于康熙四十二年的《迎銮二记》所记可知二月初十康熙乘船过常州、无锡与群臣众将并无互动的记载,反而是在二月初九日驻跸镇江金山寺时,书兴大发,多有赐书,施其礼和刘含高应该是在此时得到赐书。【2】
初九日 ......少顷,命侍卫海青将‘西陂’字取入,重书一过赐臣后,复赐御制元旦七言律诗一副,赐安徽巡抚喻成龙,除夕五言律诗一副,赐将军、都统、提督及布政使刘殿卫,江常镇道施明辅,镇江知府王佩等御书各有差,群臣谢恩讫后,赐素馔。薄暮启行,泊京口。初十日 过常州、无锡。
由上可知《五山志》所记载康熙中秋赐书刘含高实为谬传。然而《夜对月再成》这首诗确实是康熙于中秋节所作,所不同的是,康熙作此诗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中秋节;“台湾平,自海道报捷。疏至,正中秋,上赋诗旌琅功,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罔替,赐御用袍及诸服物”【3】【4】 赐书的另一位主角通州知州施其礼的经历更为传奇。施其礼,字因周,奉天人,由监贡,康熙三十一年任。(三十九年)调新泰,后(四十一年)升江南通州知州直至康熙五十一年;【5】【6】施其礼籍贯奉天人,祖籍山东泰安;其父施天裔二十四岁时,在探望外祖父的途中,于泰安郊外被入关劫掠的满清骑兵掳为奴隶,回辽途中身染重病,幸而路遇贵人周日宣(字明吾,辽东人。隶汉军镶红旗),借周日宣之助摆脱奴籍,进而以周日宣义子身份参加科考,录为贡生,随着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施天裔也一跃成为“从龙入关”的开国之臣;【7】有这一层身份在里面,康熙给仅仅履职一年的施其礼赐诗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葵竹山房:康熙御碑亭后即为葵竹山房,葵竹山房原为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四贤祠,供奉范仲淹、胡瑗(北宋如皋籍教育家)、岳飞、文天祥。后扩建为葵竹山房,晚清时为准提庵,现有“法苑珠林”和“水云深处”,因看到似有居士在内居住,故在外匆匆一瞥,并未入内,不过这匆匆一瞥也看到一面颇有特色的锦旗,也能侧面反应出现在社会就业趋势的变化吧。


白雅雨墓:过葵竹山房和御碑亭继续左行,经过一段上山台阶,台阶左侧店铺鳞次栉比,售卖各种敬香礼佛的小商品,甚是喧嚣热闹,再想起之前在幻公塔侧看到售卖烤肠的摊位,感觉南通市管理狼山风景区的单位把狼山旅游资源开发的真好,太对得起广教禅寺门口“全国重点寺院”的石碑了。似乎把山门处石碑改为“全国重点旅游开发寺院”为宜。台阶尽头处振衣亭下路侧有白雅雨烈士墓。


白雅雨,南通人,原名白毓昆,字雅雨,1868年出生于南通市城南白陆巷。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创办“中国地学会”,第二年创办我国第一份《地学杂志》期刊,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和冯玉祥将军的妻子李德全女士是他的门下桃李。武昌起义后,白雅雨在北方策应,于1912年1月2日发动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并担任参谋长,起义军在向天津进攻途中遭清军断轨阻击,白雅雨被捕就义,时年44岁。1912年9月,其灵柩归葬于狼山振衣亭下。
白雅雨墓位于高台之上,不解之处在于墓前有两个墓碑,其一书“白烈士雅雨之墓”,是1915年为纪念烈士牺牲三周年时由张謇手书的墓碑,另一碑书“白烈士之墓”,因高台上有铁索与路面隔离,故无法登台查看细节,推测既然张謇题写之碑为下葬三年后所书,另一碑或应为下葬时墓碑。另1981年10月时值辛亥革命胜利70周年之际,南通市政府在目前立白雅雨就义之绝命诗。



第一山:白雅雨墓再向上十数步就就到达山门前大观台,大观台上可见滚滚长江东逝水之景,颇为壮观,惜乎者其时天色阴沉,肃杀之气过重。大观台后山门上有红底金字竖匾,题曰"第一山,下款米芾题"。然而据光绪年间《通州直隶州志》记都穆《游固山记》:“甘露寺,榜曰"天下第一江山",宋延陵吴琚书。盖梁武帝旧尝书此,不存,琚补之也。⋯第一山”三字摹琚书,非米芾题。【8】去年冬天我也曾附庸风雅,学习古人登镇江北固山怀古,见到吴琚所题写之"天下第一江山",笔迹与现狼山之匾颇有不同。且米芾在全国各地诸多名山留有“第一山”题刻,部分如泰安岱庙等还有碑刻,狼山匾过于簇新,且广教禅寺文革期间曾遭逢大难,一块木匾应该很难留下来,个人推测今狼山匾或为后人根据米芾笔迹新制。(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狼山“第一山”匾笔迹与泰安岱庙“第一山”碑刻基本相同)





支云塔:入得大观台,二门上题一红底金字横匾,曰:"更上一层"。一门与二门间,有历270余年之银杏。其后圆通宝殿、支云塔依次排开,空间略显局促,想拍摄一张支云塔的正面照而不得。支云塔为五层方形四角砖木结构古塔,呈正方形,每层有三个小门,因耸立狼山之巅,高耸入云,故名支云;外观端正凝重,由下而上,渐次收缩。刹顶有相轮七重和宝珠、金铎等物作为镇塔之宝。支云塔原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36-984年),之后历经多次损毁和修葺,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84年开始历时一年耗资37万元的修葺,高20多米的塔刹是用从圭亚那进口的克朗木制成。【1】支云塔后有观景平台,吹吹山风,看看远处南通新区的建筑,也颇为惬意。


狼山摩崖石刻:看过支云塔,沿狼山北坡台阶一路跑下山,十分钟左右就已经到了山底。之后右转去寻找狼山摩崖石刻:
“鼓石”明万历36年(1608年)黄嘉宪书

“翕岩”是张謇集南宋晏袤题汉《石门颂》字所书;铭文为:“石乃三,起而一,名以翕,不庼侧,苔日积,护此刻;”

“五山拱北”明人严尔珪所题,范凤翼所书 “百里蒙麻山川火神止于此,万方多难云雷君子意若何;乙酉年雷公祠范伯子先生题狼山雷神庙联”范曾。

以上几处仅为目之所见,据记载狼山天祚岩,上有自五代以来的历代游山题刻15处,为狼山石刻最密集之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五代十国杨吴时姚存的题刻:“天祚三年口月十四日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姚存上西都朝觐回到此。”可惜山岩之上,青苔丛生,匆匆行过,目力所及未能寻到题刻。 摩崖石刻之后继续前行,经过赵绘沈绣之楼,过石桥可见一单开间石牌坊,上书:灵山胜地,《五山志》记载“原为张謇所书”,其隐含之意或为:原物已经破坏,后人重建?或因疫情原因,该楼大门紧锁没有开放,故只在院内约略看了一下,院内有一口六角水井,楼身紧邻山壁而建,为三层西洋式建筑,二楼有挑出之阳台。



至此结束狼山之行。狼山虽不甚高,然扼守长江入海口,是为战略要地。且古迹众多,历代文人墨客多流连于此,更有白雅雨、骆宾王、金沧江、金应等一众志士仁人安葬于此,狼山之浩气,可谓极矣!


文末吐槽一下狼山的索道,100多米的山还要建索道,建了索道还这么贵。。。。。。 参考文献:
【1】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编《五山志》
【2】清宋荦《迎銮二记》
【3】《清史稿列传四十七施琅传》
【4】王志民《康熙诗词集注》
【5】《江苏省通志稿职官志》第十三卷清康熙时期官员官职名单:通州直隶州知州施其礼 奉天人,监生。四十一年任。徐石鳞 奉天人,监生。五十一年任。
【6】郓城历代知县、县长名单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925d2520102ehp2.html
施其礼 字因周,奉天人,由监贡,康熙三十一年任。调新泰,后升江南通州知州
【7】周郢《明清易代中的泰安士人——<泰安施氏族谱>中相关人物史料考索》
【8】梁悦馨 莫祥芝《光绪通州直隶州志》
北邙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下) (30人喜欢)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上) (22人喜欢)
- 读史札记(二)--爱笑的人才会赢 (4人喜欢)
- 读史札记(一)--春申行迹图 (3人喜欢)
- 寻城记(二)--小城中的大故事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