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斯底里和就事论事,都不是吵架的正确方式!
闺蜜小雨最近非常敏感,她和男朋友已经第无数次陷入冷战期。她性子急,遇到一点矛盾常常会迫切地想解决,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对方越想让她先冷静一下。
最后,两人的相处模式变得非常内耗,一个生闷气,另一个选择避而不谈,一度让小雨怀疑自己“选错了人”。
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争吵本来是磨合双方的好机会,但往往最后闹得不欢收场。其实,争吵不是一件坏事,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到有效争吵。

学会和亲密伴侣吵架是一门学问。
我们常常觉得理性的吵架应该避免情绪化,温和地就事论事,但是安德鲁·G·马歇尔在《幸福关系的7段旅程》中告诉我们:吵得很凶是一种情绪表达,这就是建设性沟通的开始。
作为英国顶尖婚姻咨询机构的专家,作者在三十年的丰富咨询经验中总结出了让“爱情保持在依恋状态”的方法,其中有效争吵就是维持亲密关系里必备的手段。
为什么我们在吵架的过程中总是避开重点,甚至陷入情绪失控,而没法得到一个彼此认同的统一结论呢?
实际上,无效争吵都建立在以下的三个错误的认知前提上。
1. “受害者视角”
在争吵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在事情的权衡中处于“吃亏”的地位,比如:
对方没做或少做家务,
对自己缺乏关注,不关心问候,
对自己不忠....

这样的“受害者视角”让我们急于向对方身上索取补偿,理直气壮地进行问责,非要争个谁对谁错不可。
但其实冲突的产生和一系列的因素综合影响有关。在某件事必须被提出的时候,双方的责任其实是半斤八两的,我们对事件的因和果以及负面影响的承担配额,是不能完全清晰地划分的。
所以,抛弃受害者视角,平等地讨论一件事,是伴侣首先要矫正的一个认知前提。
2. "无法理解对方的情绪“
朋友小雨看上去是个非常急性子的人,而她的伴侣是截然相反的性格。
“生闷气”和“冷处理”变成了两人选择对待争吵的态度。

但“无法理解你的情绪,真是不可理喻!”这样的说辞,其实只是在气头上的想法。
两个人能走在一起,是因为彼此契合的“三观”和诸多的共同点。而在情绪模式上,双方也是基本相符的。
所谓的“投脾气”,就是指两个人在观念和气场上都能互相适应。
“无法理解你的情绪”只是一种避免麻烦的错误认知,因为害怕沟通效果不佳,害怕牵引出更本质的问题,所以才会想拉出“难以理解”的挡箭牌,选择回避。
3. “沉迷于就事论事”
很多男生常常笑谈女生的不可理喻:“这件事根本就和之前的无关,竟然能扯到八百年前的事情!”
好像绝大多数的男性都倾向于理性地“就事论事”,解决眼前的问题。
但是顽固的问题是符合二八法则的,也就是“80%与过去有关,20%关乎现在”。在争吵的过程中,女性总会罗列式地“清算旧账”,其实是看到了问题的共性。

“就事论事”看上去非常冷静合理的解决方式,即便是得出了合理化的解释和方案,也没有真正处理本质的问题。
“二八法则”的认知前提,是一起回顾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这个原因甚至追溯到童年,是一种更好了解彼此的沟通逻辑。
那么,避免了这三个争吵认知误区后,我们该怎么有效进行吵架呢?
作者给出了以下的步骤建议,并强调必须按顺序完成,不能直接跳到第三步来解决,否则又会陷入“就事论事”的虚假理性。
首先是一起探索。
情绪失控并不可怕,愤怒是一种委屈和难过的表达。更重要的是一起坐下来,把情绪疏导开来,承认它,面对它。

在探索的过程中,引爆了情绪点之后,彼此就对方的行为进行抱怨,但不要针对个人做出评价。
比如:“我希望我在需要你帮我分担家务的时候,你能够及时地承担。”
而不是:“你根本就是拖延症,也不讲卫生”
第二步是理解。
在聆听完彼此的抱怨以后,伴侣之间要做到的理解并不是嘴上认同,而是先思考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哪里的缺失导致了问题进一步爆发?
然后认同对方,换位思考,理解对方在自己某部分责任缺失的情况下感受到的压力和委屈,真诚地做出道歉。

第三步是行动。
在发泄完情绪、试图理解彼此的观点以后,两个人要一起寻找建设性的解决途径。
这个商量的过程要在尊准对方的基础上来进行,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条件交换”。
彼此妥协的过程是非常温馨的,"我愿意为你做出....改变,而你能够放弃.....",最好的关系不就是互相成就的吗?
两个人一起做出的改变,都是为了更好的自己,以及更舒适的相处模式。

以上的吵架误区和正确打开方式能帮助伴侣在产生摩擦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沟通。改变需要时间,尤其是在认知层面上的适应。
最后,也祝愿大家能够在吵架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亲密!
© 本文版权归 ᶘ-๑T ᴥ T๑-ᶅ元气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