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 神的答复之3010- 0317
20210318
早上收到了主任对于前两天日报的回信(有点点意外)。
后面发现被连续轰炸了……感觉就是忙过了前面一阵,今天有空了,就批量集中回复了。
--------答复20210317---------
网上那句话我觉得挺正确的,只是所谓的区别看你怎么去理解,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校招全外包给我带来的联想是那些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的人力资源公司,我一点都不觉得是创新,说是瞎琢磨可能更合适。
--------答复20210316---------
看起来用“想”这个词也没错,确实是你想成为的人
你这个甲方做得很到位,我同意你的观点“是组织没有解决好动力问题”,但我一直对外部驱动的作用持保留意见,就像你在后文里引用的“干部对于上级派下来的任务和我们的事业,有没有自己的理解?”,那么员工是不是也应该要有自已的理解呢?无脑听话是不存在的,无脑指挥就是普遍存在吗?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每一个“任务”都经得住质问,到底有没有意义?因为每个人对意义的理解本身就有差异。考核中物质利益驱动作用的弱化在十年前就已经显现了,现在要解决的是物质富裕条件下的内在精神动力问题,这就是当初要搞企业文化的原因。
既然是定向招聘,自然就有名单,还要谈什么推荐和环节?我不懂。我同样不懂“会给支行太大压力”的说法。
这次定向招聘,换我做的话,先征求原岗位人员意见,如果有意愿的和实际需求一致,皆大欢喜;如果有意愿的多于实际需求,采用竞聘方式;如果少于需求的,组织决定。个贷贷后管理职能划转不就是这么操作的吗?
--------答复20210315---------
为什么支行永不满足?我觉得现有的人力资源分配是一种单向的福利分配,既然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为什么不多争取一些呢?所以问题不在于怎么分配的规则,而在于有没有建立资源投入产出的后评估以及考核机制。
虽然存款和费用分配挂钩,但有哪家支行会去争存款任务多一点的?
一句话一个想法没必要上纲上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只是想想说说罢了,甚至可能是因为信任才会让你听见。
--------答复20210312---------
要多往好的方向想,这个标题可以用来回答你的气愤以及刚才那个说说想想的问题。
--------答复20210311---------
工作生活泾渭分明没有什么不好,以数字论英雄也没啥问题,缺的是把两者融合的文化认同。
每个人确定的优先等级肯定是有差别的。
改革的事大多不需要也没必要征求意见,不然也就不会叫改革了。
那封信的内容我都要想不起来了,“十九大报告”,那就是调侃的说法,别当真。
关于投资收益,能超过市场平均收益都是关键少数,而我显然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而已,该亏的一项也没拉下。
关于改革的问题,那天发给你的论述我觉得是符合国情的,渐进式的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而激进的俄罗斯改革显然是失败的。
--------答复20210310---------
部门里的年轻人因为这一年多的持续加班,出现了一些健康问题,终于下定决心每周两天不加班,去锻炼身体;
你看,所谓的职场经验根本不需要教,不加班也是可以做到的,完全是个人的选择
很多时候,“不好管”是指“不好忽悠”了,以前画大饼的那一套,对于年轻一代不起作用了,分分钟看穿。
我很好奇,年轻一代进入职场是来干嘛的?给自已找别扭吗?你真觉得现在的人聪明,以前的人傻吗?这些问题纯不是单方面的。
看起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学得不怎么样,不然没有那么多“被”。
--------答复20210309--------
追求完美很多时候都是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模糊的正确肯定比清晰的错误要好。很多事不是等万事俱备才开始去做,而是在不断完善条件的过程中去完成。
眼中有光是种什么感觉,不知道。
但因为习得了那样的技能,使得我可以在这份并不喜欢的岗位上游刃有余,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去做喜欢的事情,这不也很好吗?
没有技能就不需要做那些不喜欢的事,比如喝酒……多出来的时间何止是一点点。
就比如不思考真的可以避免一些消极情绪,多做的有时反而是有害的。
========我的答复========
关于想
是吧是吧,您也觉得是我想成为但还没成为的人吧,那是不是可以默认您也承认了您就是我想成为但还没有成为的人呀(才不是您以为的无脑模仿、没有自我呢)。
关于甲方
我这个甲方没做什么啦,只是那时动了下恻隐之心,以及试一下如果我是对方,会如何来靠近想要的结果(当然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毕竟,这是对方的课题,不是我的。所以,在我收到反馈的东西和他们的说法后,选择了快速结束,而不是继续为他们争取。
关于定向招聘
定向招聘从春节就开始做了,专业前期已经征求过相关人员意见,根据推测(因为我没有求证过),情况应该是“有意愿的多于实际需求”,然后专业从里面挑选了他们认为综合素质更好的,那时老总让我以专业结果为结果,倒置做了一个人员配置方案(都要想秃噜了)。后续没有后续了,上周突然提起这件事,就变成了定向招聘,还是支行推荐的模式。
您不懂的地方,我也不懂,于是我选择了直接问老总,为什么要推荐?既然有名单,剔除本人不愿意来的,剩下的超过招聘人数,就全部面好了,何必支行推荐呢,尤其那些只有1人符合条件的支行,“推荐”这个动作的意义何在呢?这不是逼支行必须报这个人吗……除了事后真的录用时,可以扣个“这可是你们自己同意推荐上来的”的帽子,我真的找不到推荐的必要性。
对于我的疑问,老总是这么告诉我的:第一,老大不相信专业选定的人,认为人事是中立的机构,所以要由我们来组织招聘;第二,老大认为不需要征求本人意见,如果工作需要,无论本人愿不愿意,都要来。
当时我没有再追问了,但如果您问我是不是认同这个答案,那不是的。
第一点,即便是人事组织的招聘,面试官60%是专业,老大觉得会改变什么吗……毕竟,人是专业用,应聘者是不是合适,专业部门更有发言权。无论校招还是内部招聘,我个人觉得,人事能做且该做的,是“控底线”,即确保招录人员在一定水准之上。
第二点,个人一直以来都不认同任何情况下的忽视本人意愿的做法。是的,任何情况下。
其实此处有一点是我近期有点疑惑的,即,在一些直接聆听老大的场合,比如公开会议、组织生活会上,他的讲话会让我觉得“嗯嗯,挺有道理的,是这样的”,即便是一些与我原本想法相悖的地方,很多时候也会让我觉得“从那个新的角度来看确实是的,我原来的看法太狭隘了”。但奇怪的是,经过老总或除了您之外的其他部门负责人转述的一些工作要求和想法,真的会令我产生“老大怎么会这么想啊”的想法……但因为一些事情也有事实佐证,我并不能说一定是中层的理解有误。举例,党委会的召开时间,老总说,之前她建议过老大,可以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比如周一上午),方便大家安排日程,如确有必要的临时调整,但被老大拒绝了,理由是,有需要则召开,不拘泥于时间,至于日程,他认为党委委员要把党委会放在第一顺位,日常工作产生冲突都要为其让步。也不是说错,那种感觉不太对……有点点唯我独尊吧……(和我直接听到的、看到的老大不太一致)
以及,在我的方案里,对于此次集中上收的人员,是招录后直接编制转入本部的(对支行来说清爽一些,而且这和公开招聘不一样,也不存在什么试用和退人的需求),但是老总认为我们自己出的本部招录办法里有规定6个月借调期,所以要执行。关于这一点,我和她争取过两次,因为业务集中上收而开展的定向招聘并不在当初的条款内,不算违反制度,借调期的主要作用是发现不合适并退回,基于此次是随业务上收,没有必要参照执行。当初个贷贷后管理也是直接划转的,这次性质是一样的,不能因为上次原本人就在本部、这次人是支行上来的,就区别对待。第二次的时候,我还说了挺重的话,大意是,每一项制度的制定都有其初衷,现在我的感受是,我们在为了执行一些制度而执行,已经忘记了初衷。
既然说到了个贷贷后管理职能划转,嗯,那次其实不是那么操作的,就是非常单纯的人随业务走(他们是全职做对应工作的,和这次上收的业务只占对应人员工作量的10-15%的情况不太一样)。
“会给支行太大压力”这句话我也不太理解,所以我把它替换成了“不想得罪支行”,好像逻辑上是通的。
关于网上那句话
哈哈,您觉得那句话挺正确的呀,怪不得我活到了现在,因为我是一个靠直觉和运气行走江湖的人哈哈哈,没有什么定式标准,即,同样的事情,可能这次我效率优先,下次就质量优先,至于选择的依据……看我当时感觉到的领导的氛围。
关于校招外包
倒也不是创新不创新,省分行的本质是杜绝舞弊嘛。以及对于大量的网点基层员工来说,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劳动密集型岗位了。我一直觉得,比起虚无缥缈的潜质来,个人的意愿更加重要——企业文化建设其实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把一群有着相似价值观的人凝聚起来,进而形成了文化。
关于任务和意义
新青年的不好管,正是因为他们“对于上级派下来的任务和我们的事业”,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需要从中找到他们认同的意义。
不晓得您记不记得,很早的时候我同您分享过,工作于我而言,是找到联结点,无论是部门与部门的、任务与部门的、任务与个人的、个人与部门的、个人与个人的。譬如,我的核心诉求是成长,那么我会追寻每一件事情中可以促成个人成长的点(但也有问题,会特别不耐烦做纯事物操作工作)。
您说得对,每个人对意义的理解不同,所以各级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解释和结合呀,“首席阐述官”,您好~
关于……被砸晕了
敢情今天上午是您的集中答疑时间啊,一条条回得我有点措手不及。
虽然善变程度和您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好像我也挺善变的,比如,这也没几天,一些想法已经不太一样了(或许您从这些天的文字描述上有所察觉)。
关于人力资源的调配,我想还不是目前我可能承载起的课题,毕竟以数字说话的各类考核评价尚不完善(钱还分不明白呢,何况人),但我会去看看别的一些机构的做法,去看看前人有过的一些经验,再结合我们的实际,找找优化的可能。“资源投入产出的后评估以及考核机制”,您有没有更具体的一些设想呀?
追求完美是个问题吗,会场桌椅摆完拆掉重放的您为什么不允许自己“模糊的正确”一下呢哈哈哈(玩笑,轻拍)。
如果有些事情不得不做,或者说是自己选择了做,与其一直觉得“不喜欢”,不如尝试下发现其中的乐趣。不喝酒节省时间吗,您不是说,您的时间可多了,大把大把哗啦啦的(当时好像是质问我,我的时间那么宝贵吗)。
不是不思考可以避免消极情绪,关键是思考什么东西。把注意力放到那些有助于改善现实的方面,相对也不会那么消极了(老大说的嘛,行动是解决焦虑的路径)。以及,情绪是种波,有时就会到谷底嘛。我个人的话,每年生日确实是情绪至低点(如果您有时间,可以翻看下去年的3月1日,友情提示,可以搜索关键词“三十三乱刀斩”),如果您有时间,在这个时间点可以对我多关怀一下呀,买本书什么的更佳哈哈哈~
眼中有光……就是满眼小星星啊。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是因为瞳孔放大,导致黑色底色区域变大了,从而感觉更亮了(控制条件下,被角膜折射射向观察者的光,亮度是一样的)。瞳孔放大是由植物神经控制的(也可以理解为不受主观控制),一般是内心对眼前的事物(视觉听觉)十分喜爱引起的。所以第一次您说起的时候,我问了您一个问题,“卜行长之于您,是不是类似于您之于我”,当然您从来没回答过,我就当您默认了。
那封信是您写给我的,所以您记不记得不重要,我记得就好啦。那里面,有您对我的肯定、感谢和祝福,这些美好且温暖的文字,可以穿越漫长岁月、抵御无尽黑暗。但就像核弹不能作为常规武器,这封信,轻易也不能翻出来看。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说回去看的那天翻了40+页,后来没看过了……(但那天,一看看到了十二点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