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英
《你好,李焕英》的一些观后感和母女关系的一些想法。 首先,这部电影值得高评分和高票房,由衷希望这部电影票房超过唐探3,让资本和市场以及创作者,看到尊重女性是财富密码,女性题材和女性叙事的文艺创作有着巨大的读者和观众群体。 下面都是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批评,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是一些自我反思后的想法。 个人不同意这部电影里“父”消失了,如果真的心中无“父”,那应该达成母女共识,不论母亲用了谁的精子生孩子,生下的孩子,就是她“命中”的女儿,不会因换了父,就换了女儿,这本质上,还是在体现父对孩子的所有权,女性应该意识到并扭转这种思维。 有姐妹已经讨论到:李焕英和贾晓玲之间的母女关系,依然不是“健康”的。李焕英的女儿并不如她所愿:健康快乐。贾晓玲的母亲也并不如她所愿:先是她自己、再是一个母亲。她们之间的“相亲相爱”还是体现在“互相牺牲”上,母亲对女儿的奉献自不必说,而女儿又宁愿自己“消失”也要让母亲快乐。甚至“争着当妈”要呵护照顾对方。这种对无奈现实下的脉脉温情,是一种报团取暖,甚至是报头痛哭。这种:虽然生活很苦,但是由孩子带来的“非母亲”不可体会的“甜”,正是“伟大母爱”的“自我感动”和“自赋使命”之处。 于我个人而言,我不想跟任何非我主动选择的人建立亲密关系,这其中,包括我的母亲,也包括我的女儿。若我有一个女儿,她可能会渐渐长成一个跟我脾性不和的独立的人。到那时候,我们是否还必要因为“母女关系”去维持某种“亲缘联结”或“母女传承”呢?我认为无必要,当孩子人格独立,她身上“是某某生的”这种标签也应该消失。这是理想状态下,我认可的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母亲的身份若是有额外的“使命”,她就永远无法“先做自己,再做母亲”。母女间的联结和传承应形成所有女性间广泛的共识,而非是“一对一的、具体的人”之间的联结和传承。 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如同一片广袤的森林,我们可以在森林找到最古老的几棵树,但不能也不必分清楚,每棵树的母树是哪一棵,一棵母树的子树们不会因母树聚集在一起,如同某一种树木虽然会小规模成林,但在森林里永远是万木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