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和Abercrombie
今天看这个网上的一个哈佛公开课,讨论pleasure 有没有高低之分。教授放了三段视频,一段是辛普森动画电影,一段是真人秀大挑战,还有一段是个电影对白。这做了满满当当一个礼堂的天之骄子,美国的哈佛学生们居然大多数还是选择了辛普森动画。而我立刻就喜欢上了那段电影对白,虽然我不知道那个是莎士比亚写的词。我知道,写出这段文字的我,是多么的pathetic,好像我非要从这个trivial的比较里面获取一些可怜的优越感或者优胜感。 但是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我并不知道,我是谁,我真正的天赋在哪里,和我应该怎样处理我和天赋的关系,特别是当我的天赋不能直接给我带来生产力的话。
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我的天赋,我对于严肃的文学艺术作品有着天生的敏感和理解力,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古典音乐和古典诗词可以看出来,因为我能轻松的感受和理解这些艺术。我的喜欢不是为了取悦大人,为了在同龄人中装逼。无视自己的天赋,然后努力补平自己的短板的行为,无异于老天给你掉下一块金子,却以为把金子放在一旁,然后非要下地挖煤。我的出国无异于就是这样的愚蠢行为。虽然18岁的我虽然模糊的知道自己的鉴赏力, 但是我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因为这个能力,不像商业敏感力,或者超强的编程能力,或者是超强的混社会能力,可以直接转换成生产力(钱)。
而不幸的是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们,崇尚的是这后三种能力,因为在美国取得主流文化意义上的成功的,需要的就是这三种能力。本来在国内,我还是可以优游自在的过着中产家孩子的生活,我有一定的空间的自由和经济基础去探索我自己喜欢的领域,而不用想各种无比现实的问题,比如说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工作,就会马上失去身份,不得回国打道回府,比如因为回去以后找不到工作,就会面临江东父老的质疑,看看,还是能力不行吧,学费的花是美金, 回来挣的是人民币,这辈子都换不完学费了。
但是去了美国,我从一个主流人群的中产孩子变成了来自第三世界的二等公民。在国外生活,需要省钱,会过日子,会赚钱,学有用的知识,结交有用的人脉,不需要文采风流,不需要博览群书。学校组织好不容易去一趟DC的trip,那些最受欢迎的女孩子们回去疯狂血拼一番,维持自己的形象和外貌优势,而我去的是博物馆,但是没有人和我去,之后也没有人听我在博物馆看到什么学到什么。我记得当时,她们买的品牌里面有Abercrombie还有GAP什么的,我其实非常羡慕她们,因为我去这两个店很少淘到让我满意的衣服,因为我天生就没有美国女生的那种大骨架,很多美式休闲的经典款式比如sweatshirt什么的套在我身上简直是disaster。但是somehow,她们穿起来就还是很好看。。。。
我们本科学校的大部分中国女孩子们,都比我会打扮,有着更丰富的人生经历,比我有心机,比我对实际的生活有着追求和打算,比我会更异性交流,比我有野心和手段。是的她们比我的梅根指数要高好几个数量级。 美国的那些男生们,只有短短两百年的历史积淀和底蕴,他们欣赏不了什么是书卷气,好吧,我承认,我可能只有书呆子气🤓️,他们的眼睛只会跟着各种前凸后翘金发大长腿走。
如果说一个人在不同社会体系里面生活的不同感受,如同在不同镜子里面照出的形象的话,那么之前我在中国照到的镜子里面,发现自己就是个光彩夺目的大美女,但是去美国一照,就变成了其貌不扬暗淡无光的丑小鸭。而且这第二个镜子,并不是我自己找到的,是我父亲找到, 当我由于这种巨大的反差而感到无比困惑和难过的时候,我的父亲没有给我理解和支持,只是跟我说,这第二面镜子才是更正确更权威的,第一面镜子是歪曲事实的,是不可信赖的。于是我不得不继续照着那个,让我感到无比丑陋,无比挫败的镜子,去努力学着矫正自己的各种不好看的地方,努力让自己在这面镜子的颜值能追赶上平均的路人的水平。但是在这个痛苦的矫正过程中,我本来就不太稳固的自尊自爱都逐渐的被侵蚀和瓦解。我的自信水平降到了最低点,如果不是负数。当时的我, 没有现在这样的认知,我不知道,无论哪个镜子都不能反映出来真正的我,我既不是大美女也不是丑小鸭,我只是一个有着很多可爱之处也有很多瑕疵的女孩子 。我永远买不到最物美价廉的商品,永远搞不出最适合我自己的穿搭,永远不会是那个最受异性欢迎的女孩子,但是我仍旧是非常可爱的,有着很多优点的我。
© 本文版权归 ChelseaPlum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