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自救日记
查看话题 >写给高敏感人群的action rules
日常篇
一、养成固定的作息时间。
固定的睡眠、运动时间相当于你生活的铜墙铁壁,会为你在心灵动荡时维持正常的节奏。对敏感型人格来说,养成固定的作息时间是一件性价比非常高的事。
我现在会每天记录自己的睡眠和运动情况,每天争取固定时间下班。比如下面是我当前的Daily Routine:
a.m. 8:00 起床 a.m. 8:00-9:00 洗漱、读书 a.m. 9:00-9:40 吃早餐、上班 p.m. 9:00 打车下班 p.m. 9:30-10:30 洗澡,自由活动时间
p.m 10:30-11:45 读书、关掉电子产品 p.m. 11:45 上床睡觉
二、保持专注,避免一心二用。
也许对于精力充沛的人来说,多线程做事会让他们的效率非常高。但是就我的体验来讲,同时处理几件事情,或者在工作时思绪起飞(一会儿玩玩手机,一会儿刷刷豆瓣),都会让我在之后更加疲惫,并且工作也更容易出疏漏。在这里可以使用番茄钟记录你的工作内容,工作间歇去散散步或者冥想。记录下来的工作内容也会让你更有成就感。
三、少喝咖啡,避免刺激性药物。
我能承受的咖啡因量,是每周一杯咖啡、每天上午一杯淡茶。饮咖啡会让敏感体质的人身体发抖,变得过于亢奋。过量摄入咖啡因还会加重焦虑。关键是,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会摄入过量 —— 这与身体状态有关。关于咖啡因的介绍推荐看我的另一篇文章《抑郁症高发季节,避免情绪波动的N种方法》
也不要轻易摄入类似 γ-氨基丁酸、褪黑素等精神类药物。虽然他们可能对你的焦虑状态有改善,但也有可能使身体失衡。因此如果你休息不好 or 需要提神,就喝一些牛奶或淡茶吧。
四、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
如果总觉得累,可以试试把手机放在一边。走路、上厕所、等地铁时都不要玩手机。不使用手机的时间才是你的空闲时间,否则只是被手机绑架而已。
四、有意识的避免强迫性行为。
五、进行冥想,识别脑子里的「背景音」。
有情绪的时候,尝试不被情绪牵引。当你犯了前面的错误(过量饮用咖啡、没休息好或者一心二用)的时候,身体通常就会变得很焦虑,大脑会持续不断的产生各种噪音和念头。
深呼吸,尝试着让身体安静下来。观察到脑子里的那些负面情绪,清楚那些不是你真实的处境。接纳它,然后继续专注于眼前的事。
社交篇
一、不拒绝别人的邀约。
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敏感型人格 —— 如果你自己不给自己设定义的话。你就是个正常人,只不过此时精力有限罢了。但如果你因为觉得自己是敏感型,而把自己封闭起来,那就会越来越没有“人味儿”,越来越不适应社会。这是很可怕的趋势。
假装是个正常人,别人的约会尽量不拒绝。保持放松的状态,不要怕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好的。
二、不去理解他人的潜台词。
这条建议是来自Quora的一条万赞回答 —— 不去理解他人的潜台词。 哪怕某人表现得阴阳怪气、冷冰冰,只要没直白的说出“我讨厌你,我生气了”这样话,就不要放在心上。因为不同的人表达习惯实在差太多了,你对他人的揣测往往是不准确的。没有必要因为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折磨自己(比如那个丈夫因为球队输了生气,妻子内心剧场 “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的故事)。
而如果对方是来真的,那这就是他的地狱了。
三、放慢与人交谈的速度。
我观察到,自己在与相处不自在的人交往的时候,语速会非常快,非常亢奋。这往往也会错失与对方交流感情的机会。
放慢谈话的速度,看着对方的眼睛,观察对方的呼吸。这会产生催产素,让谈话双方都有被滋养的感觉。

四、凡事以自己为先。
这一条并不是写给本身就主动开放的人看的。因为敏感内向的人本身就会不自觉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至于太谨小慎微,丧失了作为人而存在的底气。
因此,习得「凡事以自己为先」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正好的矫正这种“卑微”。毕竟别人的事,是别人应该去想得。并且这样想并不会伤害别人,而是可以以真诚的心实现合作共赢呢。并不是让你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喔。
五、坦然接受别人的好意。
“正常人”的社交是在相互麻烦的过程中增加友谊的。而敏感族群往往不会愿意主动去麻烦别人,接受他人好意,受到他人的重视和帮助的时候,往往会诚惶诚恐,反应过度。
要有“自己值得”的自信,坦然的接收,并且利用前面的谈话技术「放慢与人交谈的速度」,认真的表示感谢就可以了。也不用一定要回馈对方什么。
这是在建立一个心理底气:我是有能力的,并且值得主动交往的。(虽然我没有回馈你什么,但)我允许我们的关系更进一步,将来你有需要的时候我也会有力量帮助你。
六、不要害怕表露自己的羞涩/尴尬。
不必把自己假装得过于外向,因为这样根本不真诚,其实大家一眼就看出来了。其实每个人都有点社恐,不熟的人聊天找不到话题,或者相互客套也是正常现象。如果你觉得没话说,或者羞涩、尴尬,就表露出来就好了。
这会让彼此都更自在些。会让你感觉更真实,并可以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
七、交谈过程中有意识的对他人产生兴趣。
这是我在日剧《凪的新生活》中学会的技能,也点醒了我为什么和人聊天总是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因为虽然我口头上一直在应和别人,但其实却一直在关心自己(有没有出丑,有没有合群),根本没有关心对方在说什么。
“喔?你为什么选择去大理呢?原来你很怕冷啊!”、“你昨天加班啦,好辛苦!那你现在一定很累,要点一杯热牛奶吗?” 别忘了你对面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感受的人,而不是一台对你评判的机器。还记得婴儿的那种好奇的眼神吗?发自内心的向对方产生兴趣。他的经历、他的初衷、他的感受,会让你们在谈话中都感觉非常幸福。
但这并不是能轻易做到的事。如果你时常感受不到爱,有朋友关系却很难更进一步,让对方走进你心里,那么可能是陷入了「假性亲密关系」。说到底就是觉得社交的本质都是出于“利用”,因此无法从关系中得到滋养。可能你以前受过什么伤害,所以心灰意冷。但我想说,不如放下“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去拥抱不确定、让缘分充分碰撞。既然都这样了,还能怎么样呢?
(关于这方面,可以阅读一下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它揭示了人际交往的本质。)
——
希望你今天也开心~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