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
看完这两天听《别人的》一直在回味这部电影,想到什么说什么好了。
和解真的是一个很复杂的感情和行为。
人这一辈子总会对某些事情、某些人心存芥蒂,有时候是小事,说开了便好,有时候是大事,一辈子也无法原谅。
但其实把恨留存一生的人其实极少吧,时间的力量是强大的,再浓烈的恨意也会有随着时间淡化的一天。
看到很多人指责孤味最后在洗白渣男,比如林秀英签下离婚协议、女儿们吃父亲带来的点心等等。其实我第一想法也是觉得不太舒服。
但这两天想想又不是这样。
林秀英签下离婚协议,并让蔡美林代替她出席葬礼,就好像是顺了陈伯昌的意,她妥协般地和解了。
但其实林秀英和解并不是因为妥协,只是因为陈伯昌去世了。
东方人的和解有很多都是因为死亡。
既然恨的对象早已不在这个世界上,满腔的恨意发泄便没有了意义,再大的恨也只是捶打空气,因为对方不会再承担任何恨意的结果了。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和解,放下仇恨,与这段过去诀别,反而让自己更轻松。
其实林秀英也是如此,其实她活着,而对方死去,她其实才是处于优势地位的那一个人。所以恨不如让自己快意。更何况,她内心应该还是存有对陈伯昌的愧疚与爱的。就如她末尾对女儿们坦白的真相一样,爱与恨在她身上相伴而生。末尾她唱歌的时候是很快乐的,她笑着幻想陈伯昌与她一同歌唱,这时候爱已经超过了她的恨了,她于是放下了,她的和解完全不是妥协。
而故事中的女儿们,她们对陈伯昌的好感其实也不难理解。一个父权制社会下,女性对父爱的向往再寻常不过了。先不去谴责这种现象是不是正确的,但这个现象是真实的。三女儿为什么对父亲和蔡阿姨最好,因为与姐姐们不同,她从来没有享受过一丝一毫的父爱,她没有经历父亲抛弃她的过程,她出生开始父爱就是缺失的,所以她渴望。再加上母亲的强势,每个人都渴望从这种强势中逃离,自然会觉得父亲也如同她们一样想要逃离。这个现象还是很普遍,只能说,我觉得这就是父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哀了。女儿们看不到母亲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强势,因为父亲没有出息、因为父亲抛弃她们,她们天生就觉得这是母亲的错。男权社会下女性们骨子里也是厌女的,她们会苛责母亲,会理解父亲,这当然是错误的,但也是真实的。当然,她们对父亲的原谅也可能是因为父亲去世了,也是死者为大的心态。但是她们对父亲表露出的伤心也确实是真的。
另外,陈伯昌的去世其实只是这个家庭里的一件事而已。死亡固然是件大事,但其实对于其他人来说它也不是永恒的。医院、殡仪馆、墓地,其实在葬礼差不多结束之时就是这件事尘埃落定之时了。我也曾参加过我奶奶的葬礼,在殡仪馆的每一天都像是在做梦,沉浸在悲伤与混沌之中,每个人都只关注这一件事。但是随着仪式的结束,所有人回家洗净了这几天的疲惫,一切回归平常。
就像宛青还有癌症治疗的抉择,宛瑜为了女儿小澄的未来而操劳,宛佳也要专心经营餐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继续。父亲的死亡只是她们生活中的一小段,她们的哀伤并不是持续到永远的。
而且葬礼确实非常能体现一个家庭的连结感。在东方,只有红白喜事和春节能将一个家庭联结起来。所以从葬礼这个角度去切入一个家庭的感情内核这点我觉得做得真的还是不错的,而且死亡的和解意义在东方来说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不过也有人一辈子也不会和解吧,就算是死亡也不会和解吧,人其实真的是多样的。
不过我最近倒是和我恨了十年的爱豆和解了。我的恨意其实也很绵长,当年只是把对爱的美好感情都投射到RPS上,所以当它崩塌时才会那么恨,其实现在想想那个恨也挺幼稚的。但正因为是在懵懂时期所以才恨了这么久而现在也才能发觉可笑而和解吧。至于现在积攒的恨,要什么时候和解还真的不知道。
和解真的是很复杂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