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成立的商业模式
产品X的商业模式不成立,我们还是得要。
蛮神奇的。
今天和老板聊了聊,老板的意思是有两点作用。
一是为了保护现有产品A和B。A和B是公司的核心资产,500Mn USD的公司估值里A+B大约占200Mn。
二是为了公司管线里多一个产品。公司在这个阶段,增加管线中的产品数目,对公司形象和投资人的信心很重要。
早在去年7月份,我就知道产品X这么个东西,当时没往深处想。这是个扩瞳药,用于检查诊断用,形式上是药械组合,但按最新的《药品管理法》,界定为2类新药也没啥问题。今年1月份,因为要进一步推进这项目,于是仔细想了想产品X的各方面特点和优劣,才发现这玩意儿虽然具有一定创新性,但似乎无力挑战现有疗法的地位,反而增加了种种不便与新的问题。当时写了几页片子,和临床的同事统一口径,准备先内部定定调,看看抛出反对意见之后老板和董事会是什么反应。过了两个月到了现在,老板又提出这个事,才把上面的两点作用最终明确了。我buy in,今天下午做了个简单版的model。虽然其中一些假设还没得到充分验证,但不妨碍交差。市场总监对推进model顾虑比较大,因为不出意外,以后(顺利的话就是明年)执行项目的就是他,要背指标的话,他首当其冲。
我们达成一致的是,产品X从商业模式来看是不成立的。
不像在US,扩瞳的检查收费是规范化的,国内多数公立机构门诊用复方托吡卡胺扩瞳收费上都比较随意。美多丽一瓶10ml,30多块,一个病人通常只需要几滴基本就好了,不丢不污染的话,一瓶用一百来病人不是问题,平摊到每个病人头上的成本忽略不计。像我之前在医院常规操作是,在住院部在病人头上开的检查用药没用完,揣兜里,回到门诊继续用。而即使在住院部,也不一定记得每个病人都开一瓶,很多时候也是想起来开一瓶,否则根本用不完,也不知道能放哪。听临床同事说,他们武汉的医院是用的单只装无防腐剂的复方托吡卡胺,在小朋友散瞳验光时用。这倒说得过去,毕竟小朋友散瞳用托吡卡胺的话,也得点好几次。但门诊用于检查眼底的话,即使是一支装,也显得多了。听说门诊在眼底检查的收费项目里,是有两个收费栏目,一个带扩瞳一个不带。之前倒没有留意过,以后如果项目有调研需求的话,关于收费的问题得去仔细了解一下。
我问市场小哥,能不能为产品X创立一个收费项目,这样收费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有了个医院自主定价的检验收费项目,多的利润医院自己留着,医院就有一定动力把药进院了。小哥说这相当麻烦,医院要新增收费项目得联合十家以上的医疗机构联名跟卫健委申请,评估是真实的临床需求才行。而产品X摆明了是要赚需求以外的钱,这样的话这条路也行不通了。
收费可行性的问题得跟医院领导回头讨论。除了这一点,使用的便利性上也有问题,有增加医生工作量的可能,这样医生也没动力去做这个事儿了。
还有价格,不忍吐槽。刚说现有疗法一瓶30多块,有医保的话OOP几块钱。可以平摊100来病人相当于不要钱;产品X为了保护未来产品A+B的价格,一套1000多块。。我model里暂时放的是送械卖药盒,这想法还没被老板cue,等cue到了再说吧。
虽然商业模式不成立,但我buy in拿下这产品的观点。因为感觉现阶段的公司冒不起这个险。
下一步问题就是全体董事的意见,以及我们得花多少代价去拿,以及更远的,怎么执行的问题了。执行的话,也是临床那边先开发,而且等到那时候董事的stakeholder还是不是一批人都不一定了。u1s1,我就是这么劝市场小哥的。
关于产品X,以后应该会有新的故事。先插个眼吧。
不涉密。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