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普林斯顿编辑甄选通识教材
Editor's Note
自上周起,我们连续策划了“北美顶级高校必读STEM教材”和“风靡全球的经济学经典教材”系列推送。后台有不少读者与我们互动,期待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在人文领域的教材名录。我们邀请到PUP的编辑们一同盘点,在本期向大家特别介绍适用于通识课程的Common Reading系列书单。
这一系列的书目内容范围广泛,覆盖大学教育、社会现状、人生哲学、职业技能等广为高校师生们讨论的话题。其中,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 5 Elements of Effective Thinking等书受到美国哈佛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校长推荐。本系列书籍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指导,引导读者们讨论更好的认识及融入社会的必要知识技能,是大学通识课程的理想教材,也是青年人士提升思维方式的最佳选择。

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诺贝尔奖后曾谈及大学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The value of a college education is not the learning of many facts but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 to think.)”这句名言点明了以通识教育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要义,即优秀的教育需要超越简单的知识记忆,抵达思维训练的维度。而当下许多教育人士认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正是中国教育中的短板。那么在此,北美高校的通识教育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面呢?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对三位专注大学通识教育的作者进行了采访,讨论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一旦走出教室,思考还有什么意义”、“如何教会学生思考”等。他们的回答如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V411v79t
上述作者访谈为读者们开启了“PUP通识教材的正确打开方式”,即阅读不在于记住书中的知识,而在于对作者观点的讨论和思考,尤其要关注“思考什么(asking what)”和“问为什么(asking why)”。带着以上建议,让我们一起领略本期的普林斯顿编辑臻选通识教材。

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之下,我们是否逐渐缺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进入大学之后,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建立“批判性思维”?针对这个问题,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启发性和娱乐性兼备的指导方案。作者基于莎士比亚其人及作品,创作出14篇简洁生动的章节,以帮助读者们在校园内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更有效的写作以及更愉快的学习。

本书作者离开名校的精英生活后,选择投入自己的人生去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并在此背景下创作了这本鼓舞人心的著作。书中引用了大量案例,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到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导人之一马尔科姆·X到意大利当代匿名作家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在浮躁的物质世界中,本书适时地提醒我们,真正充实的人生取决于精神世界上的丰盈。

聪明的人并不是特殊物种,他们只是采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美国西南大学校长、著名教育顾问Edward B. Burger教授和他的合著者、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Michael Starbird教授从土、火、气、水、能五种元素出发,阐释了聪明人进行有效思考的五个维度。土(Earth)是夯实思考的基础;火(Fire)意味着用错误引燃智慧;气(Air)代表着创造力;水(Water)是看见思想的连续性;能(Change)就是最终做出改变。通过“五维思考法”,你会发现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并获取之前隐藏的机遇。

人类学是什么?
人类学能向我们揭示什么有关世界的知识?
为什么人类学至关重要?
一个多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家的足迹遍布全球,其研究向人们展现了人类组织生活和价值观表达的方式。本书列举了诸多令人难忘的案例,阐述了人类学经典和前沿的研究方法及研究主题,鼓励读者深入思考人类学家用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本书值得每个对人类社会感兴趣的人一读。

当今美国中产生活中的一大焦虑就是孩子的大学学费。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毕业后用了21年,直到当选总统之前4年才还清了学生贷款。沉重的学生贷款不仅将美国年轻人推向“生存危机”,也让无数美国家庭在大学这座“超级碎钞机”面前摇摇欲坠。中产父母们在餐桌上为让孩子背上学费贷款还是牺牲自己的退休储蓄而倍感苦恼,他们一方面想要尽到父母责任,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为自己的经济情况作出考量。在本书中,纽约大学教授Catlin Zaloom带大家走进全美各地的中产家庭,指出了学生贷款的潜在经济后果及其对美国中产家庭造成的严重影响。

考上大学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但进入大学之后,达到大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将成为新的挑战。为了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威廉玛丽学院的资深教师Dana T. Johnson联合生物学家Jennifer E. Price撰写了这本Will This Be on the Test?(这道题会考吗?)。在这本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作品中,两位作者分享了她们多年来的课堂经验,为读者们提供了如何解读课程大纲、如何利用好教授的办公时间等实用技能。相信大学毕业后,这些知识仍将为读者们提供灵感和助力。

如何选择好的导师?如何为你的项目申请科研基金?如何将文章投递期刊并发表?研究生毕业后如何找到工作?这些都是你在研究生期间,甚至是早在准备申请时就应该知道的事情。针对上述问题,印第安纳大学社会学系教授Jessica McCrory Calarco写作了这本实用研究生项目指南,为大家解答研究生从入学到就业的一切问题。

本书由哈佛大学前校长Derek Bok撰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Bok在书中将美国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对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书中对综合性大学与文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在线教育等广受关注的议题进行了回应。

通过高等教育向上流动是几代寒门学子的信条。人们往往关注于这条上升道路上的经济付出和奋斗历程,却很少有人谈及寒门学子们进入上层社会后所做出的个人妥协。本书讨论了“寒门出贵子”的道德困境——与原生家庭的割裂、朋友的背离、自我认同的迷茫等。作者呼吁社会在讨论阶层攀升时,不可只谈论教育提升和职业机会,更要关注人们的心理需求。

在当代语汇中,为什么会有“男护士”和“职场妈妈”等词,却没有“女护士”和“职场爸爸”呢?这背后有什么刻板印象的假设呢?本书讨论了我们谈论种族、性别、性取向和社会地位等话题时微妙的语言形式。作者提出,当我们在纪念“女性历史”和“黑人历史月”时,我们也在加强白人男性历史的表面常态。作者以批判的视角展示了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是如何被塑造和维持的。

近来,极右极端主义日益猖獗,不少年轻人受其驱使,迷恋暴力运动。本书讨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诸如“极右翼如何招兵买马?”“年轻人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极端主义信息?”本书作者揭示了极右翼团体是如何壮大队伍,发展文化、智力和财力,以及处于社区边缘的年轻人是如何沦陷的。本书带读者认识了现代极右极端主义并揭示了用以打击极端激进主义的创新战略。

极右翼政治和极端主义暴力肆虐欧洲,不少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质疑“为什么极端主义能吸引这么多的人”。本书作者研究了带有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标志的服装品牌是如何将极端主义带入德国主流的。对于关注全球极右势力复苏的读者来说,本书提出了至关重要的见解,揭示了这些看似平常的新服装品牌引导消费者对极端主义思想脱敏,让受害者失去人性的全过程。

相较于地球的漫长历史,人类的历史短如须臾。著名地质学家Marcia Bjornerud在本书中展示了从地质学视角对自然历史的认知。她解答了造山和侵蚀等地质运动的现象,并将其与海洋和大气的运动节奏进行对比,从而强调了时间观念对人类认识地球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更多阅读:普林斯顿人文社科经典著作
在普林斯顿社会学书单中,看见打工人内卷、焦虑中产、精英名流和异域风俗……
帝国的辉煌与陷落,平凡人的大历史,博古通今的普林斯顿历史书单
**书籍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