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夜晚
其实这篇日记也不完全是围绕脱口秀哈哈 因为一时不知道写什么标题 刚好晚上看了脱口秀 一些思绪也由此再度浮现 就顺便睡前记录一下吧。毕竟人很善于遗忘,写下来,就有得回忆了。
一个人在上海大半年,不常出去社交,也没有怎么认识除同事和工作接触人员之外的人了。其实我并不是一个不愿意社交的人,相反,我的很多朋友都不吝“称赞”我为交际花、社交达人。但经过这几个月,我发现我更擅长的是在一个现成的场子里去社交,比如朋友组的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比如大学社团聚会,有熟脸和生面孔;比如志愿者活动,互相都不认识。在这些情况下,我往往是那个愿意主动去打破沉默,挑动气氛的人,因为场子已经在了,要么冷要么热,要么不温不火(我认为这种最难受哈哈),再加上这种局/场子往往具有可复制性,也就是玩的好了,改天再搞一回也是问题不大。
但如果是需要我自己完全主动先去找一个场子,再去社交。虽然听起来只是多了一个步骤,但于我而言就是天差地别,南辕北辙,不能说是无法实现,至少是十分困难。因为这里面涉及一个“选择”的问题,去哪?找什么场子?如何进入?其实背后有一大堆问题,而上述那些场合,至少你在其中会有一条相对熟悉的关系,将你与这个场合连接起来,你并非完全的外来者,你只是一个新面孔。
这也是为什么我有时候会觉得挺孤独的,因为现在更多地需要自己去找场子社交。就懒得搞了。窝在家里,人是社会性动物,窝久了难免自闭。
说到今晚吧,我一个朋友来上海,其实他都待了几天了,但我们没联系,今天才偶然得知,于是火速约了见面。在上海这几个月,每当我有朋友或者同学来上海,约上见一面的时候,是我恢复本性,快乐的时刻。整个人的语言系统得到了激活,思维得到了充电,肢体语言都得到了锻炼,果然是“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他一早定了要去看一个开放式脱口秀,于是把链接给我,还有票,我火速购入。静安寺附近,周一夜晚的脱口秀,二三十人的小场地,十个脱口秀表演者(其中一大半是新人)虽然有不太熟练的段子和包袱,但对我而言,依旧是轻松愉悦的夜晚。
结束后去吃了一点夜宵,边吃边聊近况。他比我大一届,算是直系学长,大学期间因为我们都喜欢电影/话剧,交流不少,关系也还算不错。他毕业后去了北电学表演,他喜欢表演,大学时就在剧社排各种剧,我也常去看,也帮过忙。他梦想成为优秀的演员,他也在朝这条路走。
说实话,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他,除了他之外,他的几个同学,同样爱电影的,也都选择了各自的道路继续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也爱电影,爱戏剧,爱艺术,但毕业后我来上海,做了份marketing的工作,一开始我还说服自己,也有一些关联的,跟品牌打交道,也能锻炼自己。但后来我发现我无法真正享受我所做的事,这导致我的工作没有太多主动性和创造力。我任由自己的灵感在深夜稍纵即逝,放置自己的情绪,却好像没有足够的勇气回到我爱的路上,和他们一起,追求自己爱的事。
和他聊起电影和戏,聊起小说和故事,聊起那些在追求这条路上的朋友们,我的心里像重新燃起了火,我愉悦、健谈、积极调动自己对这些的艺术的感知,仿佛我从没遗忘过这份梦想,仿佛我一直也在路上。
在地铁站分别,静安寺附近的商圈,华贵亮丽,上海有它独特的味道和城市基因。我站在路上,等待出租车,天下着下雨,那一刻我竟有些享受,湿冷空气中似乎还弥散着刚刚的欢声笑语,路灯交辉的光影里,也似乎都显影着一种电影气息,令人着迷。
每当这个时刻,我都知道,我更爱什么,我要去追求什么;也正是很多个这样的时刻,让我积累了足够多的勇气和能量,去拥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