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资原则”理解“重新构想”的困难
打破舒适区之艰难,不单纯因为舒适区之“舒适”,而是因为“舒适区”裹挟着一整套系统,要从系统里脱身再造,既不舒适,风险还可能非常之大。
这一节可以理解为明斯基继续阐述为什么我们会将自己困在由点阵构成的虚拟的正方形中,以及换一个角度来阐述打破之艰难,因为旧有理念的裹挟,导致新思维的无法推进——虽然他并没有解释这背后的基因机制和生理结构。
此处明斯基首先定义一个投资原则:我们的旧理念与新理念相比,具有不公平的优势。我们越早学会一种技能,通过这种技能所掌握的方法就越多,新的理念要去PK旧理念,就需要战胜大量的技能,表现出卓绝的优势,才会被我们所坚定选择。
新旧理念之争,这既体现在宏观的变革之中,颠覆性变化之困难皆是因为太痛;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迈出旧有的习惯也总是过于困难;还体现在总体的“进化”之中。
明斯基最后所举出的进化的例子最为直观: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鸟类还有蝙蝠,为什么那么多动物的脑部都包含在头颅之中的?这种安排是从3亿年前我们的水生祖先那么继承而来。或许,另一种方式也会不错,例如啄木鸟的脑就不包裹在头颅里,但一旦把多种功能集中于头部的模式建立好之后,它就会附带着巨大的从属网络,包括头部的结构、材料、身体的组织、循环的运行等,这些网络涉及身体的方方面面。基于这一点,如果这种模式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发生变化,将会干扰整体组件,导致可怕的后果。
由于进化本质上就是短视的,所以哪怕这样的改变长期来看会有优势,但也并无意义。
地球上的每种动物和植物,它们的每个细节都写在基因密码中,这些密码在十亿年单位内都不会发生什么改变。这些密码似乎并没有多么高校,但所有的结构如此建立起来,所有生物被困其中。改变密码中的某个细节,许多蛋白质将纠缠在一起,最后没有一个细胞可以存活。
然而更进一步反驳,虽然从生理结构、基因构成方面,没有谁可以脱出十亿年维度的惯性,但从社会运行里,人类依然有创新的力量。打破这个“困局”的重新构想力的确是一种非凡能力。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机器是很难具有真正的智能。
那么,数学、概率,是机器获得“重新构想力”的可行方向吗?
——明斯基《心智社会》第14章《重新构想》14.6投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