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洋场百家木客 — 沪上旧时木行历史
唐宋以来,由于青龙港和华亭县的兴盛,上海地区木材交易开始成型。明嘉靖、万历后,松江府城内城木材交易兴盛,为城内木器店铺供应木材,生产嫁妆杂品类细木家具。至清代乾嘉年间,上海县城内形成家具行业街。清后期,家具店扩展到城外,有紫来街(今紫金路)的红木街和红庙弄(今石潭弄)的白木家具街。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同治十年(1871年)泰昌木器公司(在四川路)、光绪十四年(1888年)毛全泰木器公司(在四川路)先后成立,上海市木材需求日益增多。

在上海南市区出现最早的木材交易,从南市董家渡、南码头、陆家浜路一带,安徽、浙江的客商沿江开业做木材生意,形成了从北端的竹行码头到南端的南码头,鳞次栉比、规模宏大的上海南市木业市场,称为“十里长街百家木客”。


1923年南市木行街已有元亨、仁丰、聚丰、盛大隆、正泰、震昌、怡丰、启丰、张杭记、衍康、震升裕、增泰、正裕、复记、久记、胡裕昌、祥泰森、源茂、瑞昌、恒昌、天泰、开泰、慎泰、长源、长丰、巽森、恒丰、永丰、祥泰、增泰恒记等30多家家木行。

南市木商的经营主要贩运皖南地区的徽杉和浙江龙泉地区的杭杉。造船工业发展后,上海南市木商去福建地区运销材质好的建杉,其中有10家木商自置木船29艘往来于闽沪之间。


当时南市区仁丰木行规模最大,仁丰木行店主卢柜香浙江海盐人,自置木船7艘,独资经营建杉批发业务。
皖南胡氏胡裕昌木行资力雄厚,牌子最老,先经营皖南徽杉,运销杭嘉湖地区。上海开埠后,在南市开业。胡有六子,六房胡执卿继任经营,筹资造船,运销建杉。胡执卿之子胡义儒、胡文儒又合资设瑞昌木行发展父业。胡家运销木材发财致富,成为上海木业界闻名的商贾巨子。

由于经销木材利润优厚,所以到抗战前夕,南市董家渡到南码头一段的黄浦江西岸几乎全部被木商所占有。当时上海木商已发展到近百户,其中南市木行街就拥有33家之多,多数为木材批发商。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入侵,木材运输不便,大多数批发木商处于静观囤积状态;少数小木商贩则趁机在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南市、闸北等区用低价收购拆迁仓库、民房后大批可供利用的旧木材,有的人发了“国难财”后,就在陆家浜、徐汇路一带开设零售或经营旧木材的木行。

抗战胜利后,上海木商和锯木业同业公会会员达500家之多。这时,南市木行街的木商考虑各阶层的需要,木材花色品种更多,如园木、方木、板材、企口板、泥满条、铺板等,生意十分兴隆,木商的经营特色也日趋专业化。


上海真静传统木作博物馆藏品外马路顺泰木行主要经营洋松、建杉,经销对象是营造建筑业。

南码头陆家浜路森和泰木行主要经营香樟、银杏、木禾等南方什木,经销对象是造船、木雕、口琴行业;

陆家浜路培记、祥兴板箱厂主要经营包装木箱,经销对象是肥皂厂等轻工行业。
从抗日战争胜利至解放初,南市木行街从董家渡-南码头又逐渐延伸至陆家路-徐家汇路一带,木商多达百余家。



上图:爱多亚路外滩黄浦江边正在揽客的小舢板。右侧隐约可见欧战纪念碑的雄姿。图六可以看到背景中欧战纪念碑的全貌。过去要从浦西摆渡到浦东,可以乘坐正规的摆渡船,也可以搭乘这种小舢板,价格便宜但不安全。

木行街之所以会在南市地区兴起和发展,这主要是这一带有利的水陆条件:木行街一端面临黄浦江,那里有广阔的江面,可为木商提供船舶停靠码头,江面又能贮存成批的木排;木行街的另一端靠近南火车站和日晖港,车站和水港又为木材装卸提供了有利条件。木材是笨重物资,流转过程必需要有适合于经营的地理条件,在这个地区开设木行是当年可节省大量流转费用的黄金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