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种心情
我不常感到孤独,或者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能和孤独很好的相处。
小时候,在最需要有人陪伴的年纪,父母经常性的缺席,我一个人在家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导致我很习惯,甚至很享受一个人的时光。自由、清净、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自己做决定、依自己喜好选择食物、选择娱乐活动。
长大一些,其实就没那么享受孤独了,但还是可以相处得好。我记得在中学的时候,其实我挺希望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但也许是我性格在面对非熟人的时候会表现有些内敛,甚至可以说有些装,这种装,现在回想起来,大概就是表现一种骄傲,一种清高,而这更多地是我用来冲抵孤独带给我的不安和自卑。至于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铠甲,而不是那些更熟悉的套路,诸如当个老师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又或者干脆就是暴露无遗地展示自卑与脆弱。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或许冥冥中有一些天意,我没有堕落,没有放弃认知学习的重要性,更没有成为小混混,即使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与他们也玩在一起,也很开心。
面对不熟悉的人,我似乎总是难以抑制的表现一些自己的优秀之处。或许这让别人觉得难受或者有距离,这让我与同班男生相处时,总是没法真正融入,或许小男孩都没那么多想法,大家谈论游戏,偷摸玩手机,议论谁喜欢谁,谁又在和谁谈恋爱,没什么人在乎你说的那些大道理,也没人喜欢你喜欢的那些爱好。
不过我的异性缘倒是一直不错,不知为何,也许是女孩子们对一群男同学中,有那么一个显得有一点不一样,却又不太幼稚的存在会多一些关注,又或者是这位小男孩总能理解她们感兴趣的点以及烦恼,并且能诚恳的给出一些小建议。不论如何,都感谢出现在我生命中的女孩子们,尤其是那些与我成为了好朋友并一直保持到如今的人,是你们,让我不至于真的只能独享所有的闲暇时光;是你们,让我没有因为缺失人际沟通和友情而出现心理症结。
上了高中,我慢慢打开自己。这一阶段,因为接触到了更大的世界(主要是通过书),我开始审视自己,也反思自己的内心与思考,我开始尝试放下那些我已经佩戴多年的铠甲,那些我用做防备敌意的清高与骄傲。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也并不迅速,很缓慢地,但我能感受到,我更愉悦了,身边亲近的同学和朋友也更多了。在高中阶段,我有过两位关系非常好的男性同桌,虽然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们联系渐少,但这一点也不会拉低我们曾经浓烈的友情与融洽的相处。还有一些朋友,我们至今仍时常交谈,可以嘻嘻哈哈,也可以把酒话心事。
大学阶段其实我又回到一个相对孤独的状态,跟室友的相处平平淡淡,我和室友没有太多相同的爱好,话题也不太能聊到一起,但大家人都很好,虽然没有太多燃烧青春的时刻,但也会是记在生命片段中的人。
对我而言,孤独是一种心情,就像愤怒以及失望,会伴随着激素平衡和新情绪的诞生而离去。去年大学毕业,来到上海,没有同学在这里,也没有朋友。同事,是我唯一的熟人,但也仅限于熟人。周一到周五,朝九晚六,下班后回到出租屋,房间外的霓虹灯光,车水马龙,是整个上海的呼吸,房间内的电视剧声音,洗澡的水声,是我一个人的思绪。
我也尝试要出去,要认识新朋友,生活多些颜色和机遇,在网上寻找爱网球的朋友,约了一两次球,别人没有再约我,我也没有再约别人,更多的原因不是球打的不顺心,而是打球前后,交谈不到一起,与其如此,和找个教练打球也没有区别。爱看电影,可看电影又是一件相对私人的事,约个爆米花电影倒是能看的顺畅,但也没什么关于电影的交流。
不知不觉啰里八嗦了这么多,像是在写回忆随笔。其实就是今天晚上,突然又感受到清晰且持续的孤独,我唯一与世界和人际的联系都透过互联网取得,一旦失去它,我就像失去重力支撑的原子,漂散不确定。
一位老友在微信上问我近况,我说想谈恋爱。她哈哈大笑,说你也20多岁了,该谈个恋爱体验一下了。我说我也想,可上哪去遇见呢?她说在一个地方住的久了,周围总是能变熟的吧。她列举了自己搬到新住所的情况,楼下的水果摊老板,超市老板娘,周围同样养柯基的小姐姐,还有奶茶店的店员,都已经熟络了。不过她转头又说,不过你在上海,大城市是不是都不太有机会闲聊。我想了想,没有否认,也没有回答。
我不知道,也许是我自己太不主动。也许要尝试着和身边经常遇到的人打个招呼,也许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再或许,换个环境,会有新的相遇。总之,写到这里,我的孤独情绪已经冲散了不少,所以想轻松一点结尾。希望如果有同样感到孤独朋友碰巧看到并且又有耐心看完我的这些私人表达,也可以积极一点,毕竟,好心情是可获得的,虽然也许不太容易,但一定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