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
自行车可以说是小时候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这几年共享单车遍地,我还从没骑过。有关自行车的记忆倒有不少值得一说。
开始学骑车是小学,不记得具体是几岁了。学自行车有几个步骤。首先是推车。刚开始摸车的时候,也就比自行车高出一头,先推着车子走。第二步是遛车,把左脚放在车鐙子上,右脚在地上一蹬一蹬地让车子走起来;熟练之后可以蹬一下溜出好远。第三步叫“咯噔着骑”,右腿从大梁下面穿过去踩在右侧的车鐙子上,两个脚共同发力骑车;但因为腿短或不熟练,只能是右腿倒踩,然后才左腿发力正踩。由于倒踩时是空档,所以骑起来会咯噔咯噔地响。咯噔熟练后,就进入第四步,两个腿连续不停地蹬整圈。我们管这种骑法叫“掏梁”。除了熟练,从“咯噔”到“掏梁”也有点小技巧,就是重心要适当放低,以让右腿能够得着。等长高点,就开始练第五步,骑大梁。先用遛车的方式让车子走起来,在其惯性前行时,右腿上到大梁右侧开始骑。开始只能从前面上,就是向前抬右腿从大梁上跨过去;后来才能从后面上,就是右腿向后抬起越过车座。等再长高,腿够长了,就到最后一步,可以坐在车子座上骑了。
我学自行车是用爷爷家一辆很旧很旧的白山牌自行车。现在记忆里只剩下刚会咯噔着骑时,每天早晨从爷爷家骑到自己家或者往返。家里院子中间堆了一堆豆秸,到家了也不打车梯,随手一丢,自行车就歪倒在豆秸堆上。
小时候的自行车是贵重物品,有车的人家并不多。一开始家里只有爷爷那辆好旧的白山。忘记是几岁的时候,父亲沿着公路推回了两辆崭新的红旗牌。一辆给我姑姑做结婚的陪送(嫁妆),另一辆我自己家用。这辆车用了不知多少年,我读高中的时候还骑它上学的。因为自行车是贵重物品,就有个东西叫自行车证。每辆车都有个编号,写在车证上,再用钢印打在车的五通管上面。现在还记得有村干部和派出所的人在村西的公路上拦车,强制收费打钢印。很多年以后,我哥结婚时嫂子的陪送还包含了一辆坤车——那时我都读研了吧。自行车少,就有很多人不会骑车。我的小姨就是四十岁左右才学会骑自行车。
后来,出现一种高级的带档位的自行车,可以骑得飞快,我们管它叫“赛车”或者“变速车”。最早见到赛车是一个修自行车的姥爷家的舅舅买的一辆。等读高中后,到了县城,变速车才逐渐多起来。但绝大多数车仍然是普通的二八大杠。毕竟,这样的车才结实,能驮,实用。记得高中时县城里路边车店出现过“巨凤”这个牌子,应该是捷安特和凤凰的合作。
自行车的很多配件也是小时候制作玩具的材料。最简单的是弹弓:辐条是很好的钢丝,可以弯成架子。然后把几根自行车的气门芯绑在上面,中间用一小块皮子做子弹袋。复杂一点的是小枪:把链条拆开,一节节的叠起来绑在一起,下边孔穿在钢丝折成的架子上,成为枪管。找一根辐条,头上的螺丝拧下来钉在第一节链条的上孔里。辐条磨尖折成合适的长度,后端带个环,成为撞针,用气门芯或别的弹性胶条和链条枪管绑在一起。可以把一根火柴塞在枪管里,向后拉撞针挂在枪架上。抠扳机时把撞针顶上去,撞击火柴的硫磺头爆炸,把火柴棍射出去。这枪有威力,可以打穿裤子。
上初中后,每天骑车上下学,上午下午各往返一趟,直到初三开始住宿,改为每周回家一次。经常夏天的午后,三五个人在村南公路上歇凉,等人,然后一起去上学。长大以后骑车的花样也多,比如有座不坐,却把屁股放到后架上。还有一种技术是推车,就是左手单手掌住把骑一辆,右手推着另一辆一起走。这常用于同学有事离校,帮他把车推回家。或者谁的自行车没气了,硬骑又累又坏胎,就找个人带他,再找个人给他推车。我一直没学会推车。还有一种危险的动作是扒车。公路上有些拉砖、拉化肥等的载重拖拉机,速度相对不快。我们骑着车偷偷追到后面,一手扒在车厢上,省得自己蹬费力气。一般走不多久被发现后就赶紧松开,司机会骂。
一开始我在我们乡上初中,那个位置俗称“营里窑上”。营里是个村名。有一次下雨后上游水库开闸,我们放学后骑到很远的村子去看木刀沟河里的水。一个月后我转到旁边乡的初中,俗称“小中郎”。小中郎其实应该是小东郎,也是一个村名。有段时间我和同村的赵永一起上下学,每天饭后到他家或我家汇合,放学后再一起回家。下雨后自行车会很湿,他会小心地拿出一种高级的吸水纸,把自行车擦干。从小中郎回家要经过大中郎、西郎两个村。西郎村子不大,但规划的很好,村里的街道、车道都是笔直的。有一段时间,我和赵永在下午放学回家时每天走不同的车道从西郎绕过或穿过,立志把西郎走遍。最后我自己手画了一幅西郎村的道路地图。还有一段时间,每到周五下午放学,我和他各半凑两毛钱,买一块“江米糕”(类似于沙琪马的一种膨化食品,很大块),边走边吃,解馋过瘾。顺带,关于赵永的记忆还有几点:一是我俩同桌时,地理课上经常玩一个游戏,就是拿出地图,一人记下一个地名,然后让另一个人找出来。二是生物课上,学到“种子植物”“被子植物”时,“种”和“赵永”谐音成为一个梗。还有,我第一次看到的一本《倚天屠龙记》是从他那里借的。还有段时间和永刚一起上下学,记得在路上玩的一个游戏是找姓,看是不是每个音都有一个字是姓。
记得小时候(应该是初中)有一次长距离的骑行,我骑车到县城大姨家,好像是年前去送点什么东西。找了同村两个同龄人做伴。路上的情况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在大姨家中午吃了肉馅饺子。那天我还牙疼,正好我们去街上逛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拿“免费治虫牙”牌子的人,说是残联的公益。想那时我们无知无畏,跟着他走小巷子来到一户地方。他弄了一碗不知什么药水,让我漱口后吐出来,而果然吐出来的水里飘着一条黑色的小虫子样的东西。很神奇。不记得是不是还给我做了什么别的治疗。
等上高中就要到县城读了,住宿,每周或两周或一月回一次家。学校离家二十多里地,骑自行车近一个小时。每个月要有一次,骑车从家里驮一袋麦子送到学校指定的一个面粉厂,换成饭票。学校有专门的车棚,周五下午放学才开门。我们高一的数学老师退休后就成了看车棚的。后来我们车经常不放在车棚,而是放在同学东亮那里。东亮的姑姑是学校老师,给他在教工宿舍院找了一间单独住。这小屋就成了我们的乐园。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晚上,我和建寨骑车在学校外面马路上逛时,不知怎么惹了一群社会人,追起我们来。路两边是高高的玉米,而县城并不太平,城关四铺的人又霸道,经常有欺负人打架的事情发生。我们一边虚张声势骂着还嘴,一边猛骑向学校。心跳加速,肾上腺素飙升。终于安全地进入校门,跑到东亮房子那里,还在后怕。
大学四年基本没有骑过自行车。有段时间学生不许骑。直到2000年博士入学,我和夏军一起在学校南门口的一家店子里各买了一辆变速自行车。没有牌子,两百块一辆。开始的时候很爱惜,还拿射击训练时的枪油擦车。后来很快就生锈了。这车基本就是在宿舍、食堂和机房之间往返。仅记得的一次远行是师门搞活动,我和星星各骑自行车到植物园,回来一段路是上坡,好累。这车在毕业前被抛弃了,可能是坏了,也可能是丢了。
2004年左右,骑了特郎的一辆车。她用得很少,我就一直骑着。结果有一次我弟弟来长沙,骑去烈士公园放在西门,丢了。说来惭愧,一直没有向特郎道过歉,毕竟她也没说过把车送我。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丢自行车还是常见的事。
2005年还是2006年,在著名的芙蓉广场立交桥,一百四十块钱买了一辆二(偷)手(来)的自行车。回来后发现这车有点太小了,骑时间稍长一点就憋屈得难受,所以骑得很少,一直在楼下小棚子里放着。后来搬家的时候,连铁皮棚子带自行车,一百块卖了废品。
2013年8月,我沿浏阳河徒步,在黄兴大道桥下歇凉时,碰到一个学生模样的骑车的小伙子。他说从宁乡过来,要骑到景德镇去。那时我觉得这也太牛逼了,这么热的天,这么远的路。现在回想那个小伙子好像防护不足,没有墨镜防晒什么的,也没有驮包。估计是轻装住店,边骑边玩。
2014年,我在网上买了一辆凤凰的M860变速车,从此开始了一段户外骑行时期。第一次是从家里出发沿江边到湘府路桥,过河到洋湖。洋湖自行车进不去,就沿西二环往北,到梅溪湖。在公园里转一圈,再沿桐梓坡路,过二桥回家。第一次什么也不懂,就是大力踩踏。到梅溪湖的时候,大腿抽筋了。后来才在网上学别人讲怎么提高踏频,不要用傻力。
买车的同时也给小孩买了辆凤凰独行侠变速车,替换她那拆掉保护轮的童车。带小孩骑不远,主要转转江边、公园。最远的一次是骑到园林生态园,还绕了个大圈,往返三十多公里。回程为了避免她太累太乏,不停地和她编起故事来分散她的注意力。也有时带她骑车上桥,过湘江转转。
那两年常和同事们骑车出去,刚好是大家上班心不在焉的日子。周五下午半天就可以到北山、铜官、沙坪、西湖公园等地方。远的去过次黑糜峰,还去过次香山冲。2015年,大家骑过几次岳麓山。虽然是最简单的从东门上去,但也累得要死。岳麓山那时还没有禁止骑行,路上可看到很多大神级别的摇着车噌噌就过去了。爬山时也遇到过在小路上越野骑的人。那时办公室有个“每日一晒”群,号召大家锻炼身体。
刚好那时学校的研委会搞了骑行俱乐部。也可能是非官方,主要就是个群。2016年,我在群里招呼骑行去柏加。恩强原要去的,后有事退出,结果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参加者不是学生。幸亏有俱乐部原主席老杨参加,他经验丰富。路途较远。去程走浏阳河边、黄兴、沿江山,路况不错。约每小时休息,紫霞寺太陡放弃不去。骑到柏加镇后找餐馆吃饭,然后去往仙人造水库边休息。回来的时候走的战备路,上上下下的起伏真是过(累)瘾(人)。慢慢地我落在后面了。过了左宗棠墓休息后不久,出事了。一个女生下坡摔车,头撞在路边护栏上。估计速度很快,虽然有头盔保护,额头还是被磕开好大的口子,是头盔的边缘磕的。我们赶紧拦个车把她送到长沙中心医院,缝了几针,还留院观察一晚。后来自行车被老杨他们找车拉回去的。摔的女孩子不仅学霸(钱班),性格也好,伤好了后车照骑,还独自骑去了黑糜峰,滑板什么的也玩得溜。我主要的后怕是,虽然招呼的时候说了头盔手套必备,可还是有两个男孩子没带头盔去的。在仙人造水库的时候他们先自己返回了没跟大部队。要是这次出事没有头盔,真不敢设想了。老杨也是超级优秀的学霸加大神,骑车、马拉松、游泳样样拿得起。他骑过海南岛,独自环洞庭湖,还整理了长沙周边一日骑行路线。
2017年后又很少骑车了,没了自己的时间。买凤凰后,我还买过一个在汽车后面挂自行车的架子,想着可以“4+2”去游玩。可惜,仅有的一次使用是把车带到松雅湖,后来就在床底下吃灰了。现在也会想着开车出城再骑上自行车去郊野穿行,但愿以后有时间买一辆可以放进车里的折叠吧。还有个没实现的愿望,就是去骑一次远途的。西藏不敢想了,搞个环洞庭、青海湖什么的,丰富一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