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多棱镜
一如曾经有阵子很喜欢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一样。如今非常喜欢台湾大学中文系的欧丽娟教授。日常在B站搜她的课程片段。
今天回来的比较早,闲工夫听了她的演讲。不得不说,有才华的人真的是浑身都在发光。听她引经据典的娓娓道来。都有了一种有朝一日,去到台大,一定要和她合影留念,表达下喜爱之情的冲动。
其实整个演讲听下来的首要感受有两大点:
1.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因为悲欢并不相通。所以心思才会千回百转。因为害怕开口的时候尽是伤害,对自己也好,对他人也罢。于是王维最终只能: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弹幕里的有一句很有意思。有多少的想念、关怀,最终在开口的瞬间就变成了“吃晚饭了嘛?”“家里的鹅还好吧?” 因为有些感情,你想得到回应,可是开口尽是心酸。不开口,我们还可以把它们藏在心中深处,只要只字不提,你还是阳光明媚。有多少的不把脆弱露给别人看,究其原因不过是不敢?
最让我震撼的是欧老师引用的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的祥林嫂的一段话: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最终祥林嫂都知道没有开口的必要了。而,其实听到这里的时候,我有点震惊。震惊于这么长时间以来,我对祥林嫂的记忆只剩下了她的唠叨。对于文章本身的思想,全然忘却,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一篇文章没学懂是什么状态。
我个人听完这篇演讲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时候,你分享的任何情绪,在别人眼中都只是八卦而已。哪怕你呕心泣血。所以,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自然习惯了不再开口倾诉的日子。毕竟一旦开口了,可能就需要消化更多的情绪。
孤独是多面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孤独的方式。而我,想以后当一个好的倾听者,感同身受过于可笑了,但是积极参与到别人的情绪里吧,如果朋友愿意和我分享,不至于他们在开口的时候,发现我比悲惨本身还可怕。
题外话:
如今再次去读,读罢隐约咂摸出鲁迅先生为什么愤而弃医从文。如果他看到现在的我,怕也是要弃医从文吧。而且他可能还会发现,也许文学都难以拯救我的惰性和小家即安的心态。
欧教授说的没错,诗人更像是人的感官,清晰的捕捉某种情绪,清晰的告知你。大脑可能都会骗自己,但是就有些文人、诗人,一针见血,不留退路。
2. 人最后都是寂寞的
并非只有圣贤多寂寞。每个人都是寂寞的。所以大部分的情愫其实都要靠自己去消化排解。
欧老师最后用眼泪的载体,讲述李商隐和陈子昂的《泪》。启发我们,即使排解孤独,也是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
现在的我听到这里,其实未免觉得有些鸡汤,不过没有那么浓郁,因为仔细咂摸一下,确实如此。现实生活中,也许大部分人没有有很好运,身边有个还不错的倾听者。
但其实,人们的极致孤独还会有别的排解方式,比如最后的精神寄托在神灵身上,祈祷一个未知的转折。比如寄托在习惯身上,灵魂积极的惯性会带着涣散的精神走过那段苦不堪言的日子。比如,多读书,多写字,多经历,你还可以找到共鸣。
文字的力量,文学的力量,其实就是强大在这里。
当知识面足够宽阔的时候,阅历足够丰富的时候,咬紧牙关,也许是可以渡自己的。参考叶嘉莹先生说到诗词和她自己的人生之间的关联。
所以,我们也许没有那么心系天下,没有阳光独立,但我们可以当一个可以和周遭和平相处的能自洽的人。多倾听,多读书,多写字,多去经历正向的事情,提高这种自洽的能力。
做一个温暖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