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望城首现罕见“零公摊”“负公摊”楼盘,真的吗?
在长沙,中建梅溪湖中心三期2号栋157㎡的户型公摊47㎡,176㎡户型公摊53㎡,公摊系数约30%。
协信星澜汇推新时,置业顾问说公摊是25%,经购房者测量之后发现,实际达35%。 这都不算啥,你知道吗?长沙某商铺公摊高达67%!!!
购房者与买商铺者纷纷哀嚎:伤不起啊!
那,何时才能实现“买100平得100平”的美梦?
碰巧,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就发生在长沙望城新华联梦想城。该楼盘对外宣称自己是属于长沙罕见的“零公摊”楼盘,买135平的房子,实际使用面积就有135平。
对于被各种套路绕晕的购房者来说,这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每一分公摊款都花在刀刃上,没有被开发商骗走。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什么是公摊?先来看两张图:


说白了,我们签订的购房合同上的销售面积(建筑面积),就是由套内建筑面积+分摊面积组成的。
公摊制度是香港独创的发明,后来由台湾传到内地。
以前并不存在公摊的说法,因为很久以前,房子都是整栋卖的。后来,开发商为了加快销售,把一层楼拆成几个小公寓出售,为了达到面积的平均,就把公用面积按照一定比例分摊给各个用户,这才有了公摊这一说。
所以,我们平时说的公摊,即大家一起分摊的公用面积,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等。
同样的价格,公摊面积小,自然更划算。于是,就有开发商打出了“零公摊”的称号。
弄明白了吗?进入正题。 据湖南都市探访,新华联梦想城“巧”用一个结构板与两个半赠送的阳台,成功打造出自己“零公摊”的“人设”。 样板间与户型有一定出入。结构板被一张海报简单遮挡,交房后业主可自行将海报撕掉,在8平米的空间里自行设计使用,结构板并不算入户内面积,也不包含在合同约定的精装修范围内。
什么是结构板呢?说的通俗点,就是一个楼板,可以承受荷载,可以加强空间稳固性。也就是开发商送了你一块板子,是一个可以放家具住人的空间。

再加上赠送的10多平的阳台,两者共计近20平米。置业顾问一句“赠送面积大,相当于抵消了”,就将公摊面积抹为零,这数学题解得连奥数比赛老师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在现场,连置业顾问都说:“不可能没有房子是没有公摊面积的,都要算你的公摊。”
啪的一声,谁的脸被打了? 这就是所谓的“零公摊”,即用赠送面积抵消公摊面积。这只是开发商吸引购房者的一个噱头,使了偷换概念与障眼法的伎俩,硬生生掰扯出一个卖点。
还有更厉害的!
在望城越秀湘江星汇城,建面约113㎡和143㎡的户型层高约5.8米,这两种户型因为都是复式双层,买一层得两层,再加上赠送的阳台和飘窗面积,得房率超130%。

看到没?负公摊!业主还有的赚! 但是,重点来了,上面那一层的楼板也需业主自己搭建。

那这些自建的楼板真没问题吗?
先看看长沙这些小区违建部分的命运怎么样。




看到没?一旦违建,一律拆除,没有商量、求情可言。
不仅长沙是这样,别的城市也是如此。
南京城北一小区开发商销售时宣传的“买二赠一”的“小房间”被认定为违建,城管和公安部门将其强行拆除。
南京黑龙江路的金陵大公馆公寓楼,楼顶有违建,也被拆除。

有的甚至闹到了法院。
在2018年,南京某楼盘就因为“偷面积”的行为,几百名业主的房产证没有办下来,和开发商对簿公堂。


看到了吗?这叫偷不叫送。
开发商偷面积,最后哭的是买房人!
什么“赠送可拓展面积” “N+1/N+2户型”“零公摊户型””买一层送一层”等花言巧语,通通不要信!
开发商根本就不会管你能不能用、好不好用,他只管送,送完之后,所有后果都让业主承担。 有些所谓的赠送面积,其实都是通过改变规划所得而来。在项目通过审批后,开发商对原有设计进行修改,例如搭建楼板、增加跃层等,通过对户型进行二次改造,找到可赠送的面积。 这些做法存在一定风险,可能会超出整个建筑承重极限,破坏原有的抗震、防灾设计,降低楼体安全系数及使用寿命,万一违建,甚至会导致房屋产权被冻结、无法办理房屋产权、限制房屋再次进行交易等后果。不弄明白赠送面积的性质,可能连产权证都拿不到。
这样的事情为何屡禁不止? 因为购房者每多承担一平公摊,开发商就能多赚百万、千万甚至上亿,这是动力。
因为如果不赠送面积给购房者,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吃亏了,只有让他们产生得了便宜的心理,才更乐意掏腰包。
有时候,真的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不然为什么会出现超大公摊、超大赠送这类事情?

2010年4月,新华网曾报道了当时山东高密市一处名为“贵宾首府”的楼盘,其公摊系数超过52%,被戏称为“史上最牛”的公摊面积。
《焦点访谈》也专门报道过,有什么用吗?
超大公摊事件仍层出不穷。

2017年,南京某商住公寓一些户型的公摊面积竟然比套内面积还大,得房率只有42%。
对于公摊面积大小,没有明文规定范围,开发商的数字游戏玩得越来越大。
有些公摊不得不摊,例如明亮的挑高入户大堂、几人并排走的宽敞走廊等,如果真是零公摊,没有走廊,没有电梯,住着也不舒服。
有些公摊绝不能认,例如半封顶的阳台、没有顶盖且在房屋户型之外的露台、结构净高低于2.1米的飘窗、结构净高低于2.2米的夹层等,这些均不计入建筑面积,本就是购房者可免费获得的使用面积。 还有很多被“公摊”的公摊面积,太多太多了,大家可以自行查询。
那怎么样才能避开公摊面积陷阱呢?首先要搞清楚哪些房子公摊面积高,梯户高、有设备层、有管理层、外观凹凸的房子往往公摊都比较高,不想多花冤枉钱,就要避开。 学会跟开发商索取公摊数据。在签订购房合时,业主能让开发商出示有关计算公摊面积的数据,包括整栋建筑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之和、不应分摊的建筑面积等基本数据,通过数据,算出公摊面积,再看自己是否能不能接受。
学会查阅有关资料。业主有权自查或者聘请律师向设计单位、规划单位、测绘部门等机构查阅所购房产的相关文件,比如最终设计图纸或者最终设计方案、最终面积测量报告、各种数据的计算方式及其文件等等,做到心中有数。

理想化一点,业主还可以在购房合同中约定公摊面积详细约定公摊的具体部位、面积大小(小声哔哔,这是在做梦)。如果发生纠纷,可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事实基本是开发商定好了公摊,业主只有接受的份。
只是,开发商何时能够不算公摊面积卖房,购房者何时能买到只算套内面积的房子,像外国那样,像重庆那样,清清白白卖房,让购房者明明白白买房。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已经是大发慈悲了。只希望,这个时候能够早点到来。
你曾经遇到过什么奇葩公摊事件?是怎么维护自身利益的?欢迎在后台留言,告诉我们,这个大坑,我们想让每一个人都避开。(部分资料和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