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场了
重要声明:本文仅为我自己的投资笔记,文中任何操作或看法,均可能包含我个人的偏见和错误。
所提及的任何具体产品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对投资者基于此做出的投资决策概不负责。
今儿是想和大家聊一聊我近期的一个思考——在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否适合入场。
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上证指数还3500点呢,短短几天跌到3300点。
虽然这两天跌得满地哀嚎,但其实只有年后冲进来的人伤到了肉,年前入场的投资者也只是抹掉点去年的浮盈。
市场也再一次教育了我们“不要追高”。
前一阵已经把自己的基金池定稿了,但一直在纠结在大盘3500点这种高不高低不低的时刻到底要不要入场。
不入场吧,总担心踏空;入场吧,又觉得不划算,感觉价格不够低买亏了。
那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探究,我来和聊聊我的看法。
一、投资第一课的启发
前几篇文章里有和大家提到我最近在听且慢创始人孟岩现在在做的“有知有行”APP中的“投资第一课”,听完之后对我帮助最大的是这两点——
本部分所有截图均来自有知有行APP“投资第一课”,后文就不再重复说明啦~
1.投资回报在时间上分布是不均匀的
看数据吧——
从2005年至今,错过股市涨幅最高的几天,年化收益会是多少?

可见哪怕是长持,一旦错过了“闪电劈下来”的时刻,就辛辛苦苦几年白干。而这涨幅最大的几天,不但难以预测更是转瞬即逝。

所以有知有行给到的建议就是——尽量留在市场中,不要出局。
2.择时的影响
有知有行做了个假设,三个投资者,小A每年最低点买入,小B每年的第一天买入,小C每年最高点买入,经过19年的时间,是这样的。

我们能成为幸运儿和倒霉蛋的概率都不高,那就做个轻松投资者,其实也挺好。
二、一点想法
之前的我一直坚定地想等上证指数跌到3000点以下再买入,但看看下图2014年以来上证指数的走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上证指数也是在不断走高的,那估值中枢也在走高,单纯以绝对的点位来判断还是有些片面。
再结合前文,我觉得能让我处于比较舒服的状态的策略就是——高估不买+有控制进场。
因为不愿买的太贵,因此当指数、行业、整体市场处于高位时,我宁愿不买。哪怕此后一路走高,也总有跌下来的时刻不是?
再说高位不买,确实有踏空的可能性,但未来的市场谁说得准呢,万一下跌了呢?高位进场岂不是亏了更多?
那当指数、行业进入正常估值时,我会适当建仓。
一方面不一下把子弹打光,是为了将来跌了还有子弹加仓;另一方面也确保自己上了车,市场起飞了自己不会光看别人吃肉。
这也算是我思想上的一个转变,之前的我总是觉得不在低估区域就不下手。
但发现要等到球进入低估区需要极大的耐心,这样只是等着等着心态上一直痒痒;另外在等待进入击球区的时间里,手头的钱也并没有很好的去处。
想法变了之后又恰逢这两天的大跌,于是喜滋滋进场加了点仓。
三、一些指标
对于如何判断估值、市场情绪,之前也提及过一些指标工具,这边再整理一下吧:
1.TTM等权市盈率

这个指标体现了A股整体的市场表现。
“TTM”相比“静态”能减少数据滞后的影响,而“等权”也能有效避免一些超级大盘股的涨跌对PE的影响过大。
对于市盈率的具体介绍(什么是动态、静态、TTM),可以戳之前我写过的这篇:估值老大哥——市盈率
记结论就是:45以下低估买入,65以上高估卖出。
2.股债利差

股债利差就是:用股票预期收益率减去十年国债收益率得到的差值(股票 - 债券)。
数值越大代表此时买股票性价比越高于买债券。
通常认为股债利差>3时,市场股票低估适合买入。
3.市场温度计

也是反映市场的整体表现,牛市温度高,熊市温度低。
记结论就是温度越低(蓝色区域)越买,越高(红色区域)越卖。
其实结合上面三张图就能发现,当下的市场处于低估与正常的临界点。
因此要入场的也记得稍微控制下仓位,毕竟现在算不上是最佳买入时机。
4.具体估值
前面三个指标是对于A股市场的整体情况进行判断,那对于具体的细分比如沪深300、中证500以及各行业的,可以在蛋卷、支付宝的估值板块查看。
蛋卷基金APP—指数估值
且慢APP—搜索“每日估值”
支付宝APP—理财—基金—指数红绿灯
我是何大宝,一起终身学习慢慢变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