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是要开花,才能有结果
台湾作家刘墉说过一段话,原文找不到了
大概意思还记得
就是说年轻时候人容易被欲望冲昏头脑,在欲望的趋势下草草选择一个人结婚
而想要遇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的话,还是要等到中年,唯有等所有欲望都渐渐褪去,人才能不带着欲望的有色眼镜,冷静的,理性的,找到那个真正对的人
曾经的我对这段话深信不疑
也是这段话支撑着我晚婚
但是渐渐地,我发现人世间的很多事
真的不能一概而论
我还算幸运,三十多岁的时候得遇良人
但是同我一样剩下来的很多大龄男女青年
他们往往就那样剩着了
当然结婚不一定等于幸福
不结婚也不一定等于不幸福
我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年纪越大,结婚越难
很多人会说年龄越大,越难遇到理想的结婚对象
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并不全面
因为这个遇不到理想的结婚对象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客观的,确实没有合适的
另一种则是主观上觉得没有合适的
而事实上,剩下来的男女数量同样不少
ps:虽然很多人说大龄剩女大多数在城市,而剩男则在农村
这两种人很难匹配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我曾经是大龄未婚,所以也被介绍过数目相当可观的,同我年龄相仿,或者是相当的男性,他们大多都很优秀,只不过我挑剔,他们也挑剔,所以最终无缘
这就是我真正想说的,很多人剩下来,根本是在主观上出了问题
人是一种有惰性的动物,习惯一种生活以后,往往不希望改变
尤其是在潜意识里
就好比疫情期间被困在家里,一旦解封,反而是有些不大敢出门了
当然一旦走出家门,还是会觉得户外更好
问题是那一步怎么才能迈出去
年轻的时候总是向往着改变,自己也愿意改变
就像一朵花骨朵,到了要绽放的时候
管你是春寒料峭还是春光明媚
先开了花再说
那种冲动推着你向前,顺理成章的恋爱,结婚,生子
然后在不知不觉见一天一天,一年一天逐步变得成熟
而晚婚,则是一朵花错过了开放的时节
直接萎谢了
没有开花,就要结果
是一件很难得事情
我们总是过高估计自己身为人的理性,总以为自己的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仿佛只要一步步的规划,小心翼翼的实施,人生就一定会成功
可是我们估计不到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可以知道自己的身高,体重,心跳
甚至智商这种抽象的东西,我们也可以把它数据化
可是我们不会知道我们的荷尔蒙何时会突然减少了分泌,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分泌多少酶
人要跟着社会走
不是要你抹杀掉全部个性
而是为了让你的人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意外
所以趁着年轻,好好地开放吧,因为唯有开花,才会结果
就像日本那首凤尾船之歌所唱的那样:
人生短暂,去恋爱吧,少女
趁着你的红唇尚未褪色,趁着你的青丝依然光润
趁着你的热血尚未凉却,
跟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