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以慈悲临我,高如天离地”——近期古典音乐修炼总结
标题来自近期读过的双雪涛《飞行家》里《光明堂》引用的一句诗。有意思的是,我对《光明堂》没有什么感觉,单单这一句却让我过目难忘。近来听老柴时常伴我的一种情绪,我想借来这一句再合适不过。
去年年初,我心血来潮开始做“古典音乐日课”,除了开始的第一个月小有收获,后面还是不了了之,只是听了几部著名作品和一些零零散散的片段。今年开始以“月课”为度量,在一个月的阶段内反反复复听一整张专辑,没想到收效远远大于去年。整部作品的逻辑完整性和内容丰富性比一个片段要有收获太多,哪怕这个片段可能是载入史册的高光经典,但局部理解和代入整部作品的宏大叙事去体会,完全又是另一种感受;另一方面,很多作品乍听并不入耳,要经过反复的记忆修炼才能达到“豁然开朗”的境地。但去年“日抛”选曲的浮躁让我止步不前。
一月选了德彪西的《为管弦乐而作意象集,春天和牧神午后》(Debussy: Images;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Printemps),原因仅仅是专辑标题足以激发很多梦幻而浪漫的想象。德彪西是我很偏爱的作曲家,很多年前我听《牧神午后前奏曲》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
“我每次听德彪西,都为自己的表达能力之匮乏而感到无比沮丧。'人类需要多少灵感和天赋才能创造出这样的音乐’,我只剩这样的想法,却仍不能准确描述击中灵魂的感觉之万一。”
像流动的诗,从天际倾泻而下,自然万象奇异而朦胧。时隔多年,《牧神午后》仍然是我心中永远的神篇。
之前有位好朋友有阵对古典音乐很感兴趣,让我推荐一些曲目,我开出的歌单其中就有德彪西的Clair de lune, Reverie, Arabesque No.1。据我小样本观察这几部小作品对路人朋友的吸引力几乎可以达到百发百中。
但再往下推荐他的作品,就需要靠一定的缘分了。去年读小说《钟鼓楼》看到文中人物吐槽德彪西的《大海》(La Mer)“难听”,其实更应该说是“难以听懂”,因为过于散漫听上去毫无章法,他的大部头作品对我等外行听众来说很难产生集中直白的感受,抓住清晰深刻的旋律。
年初听《意象集》,我吐槽自己大概是被下了遗忘咒,当音乐停下来的一刻,我什么都记不住,如流沙从指缝间快速消失。对印象派音乐的感受就是毫无印象,这属实有些讽刺的意味。
如果停留在过去或者去年日课的阶段,我大概会直接切掉,不过今年怀着一种莫名的好奇心,把整张专辑循环了一个月,大概到了十遍左右的时候,我突然有种“开窍”的感觉。像是随机游走的音符在一瞬间形成了某种可以贯通的逻辑,继而那些看似模糊混乱的旋律开始有了画面。像一场盛大而奇幻的画展,或是人潮涌动的华丽舞会,恣意快乐而充满了异域风情。再后来听的我恨不得想跟着跳起来,脑海中已经有了随之起舞的画面(大概也与我最近看了太多的编舞作品有关)。这种感觉是在日积月累之后突然得到的,让我想到武侠小说中得“道”之时的莫大喜悦。不得不说,这样的过程确实很让人着迷。
总的来说,《意象集》和《春天》不很算是外行友好的作品,但是迈过这个“坎”感觉对德彪西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月听了两张半专辑。
A.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B.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夜曲四首、第一叙事曲、第六波兰舞曲;
C.柴科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全集(三部)、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的回忆”
其中第二、第三弦乐四重奏目前于我还是很陌生,所以姑且算完成了半张。
柴一、肖一两部钢协是我去年日课听过很多遍的RCA专辑,这让我对新专辑的耐心和期待情绪饱满了很多,在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界时有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
一月下旬偶然的机会赶上了院线看《指挥家》(De dirigent,荷兰,2018),电影题材(古典音乐+女性奋斗史)我很喜欢,但多少还是有一些瑕疵,过于渲染平权但在人物本身的刻画(无论是人设性格还是作为指挥家的专业性上)又说服力不足,这让我有些遗憾。不过看到最后女主终得所愿站在台上指挥,曾经互相深爱但无法在一起的男主在台下看她演出的时候,这个爱乐之城般的结尾还是狠狠地虐了我一晚上,回去把Salut d'Amour(爱的礼赞)循环了一遍又一遍。
借《指挥家》后劲,我又重燃了对古典音乐题材电影的兴趣,于是补了电影《音乐会》(Le Concert,法国,2009)以及《和你在一起》(陈凯歌,2002)。
前者相较评分而言我是有些失望的,西方视角下日常辱鹅,但是或许就是前面一个半小时的铺垫过于荒诞混乱,最后的的音乐会如同混沌世界中乍然而出的一道高光,足够震撼到热泪盈眶。翻了翻好评,几乎都是因为这十五分钟的音乐会,这一整首柴小协第一乐章。肆意激昂,凄婉而又绚烂,热忱的灵魂打破了极权的冰冷,离散的亲情因音乐的共鸣而找到归途。在昏昏欲睡的一个半小时后因这样一场音乐会而掀起情绪上的高潮,不得不说十分讨巧了。冷静下来审视还是觉得这部电影的价值完全是借了老柴的才华。
《和你在一起》也是柴小协之作,用的是第三乐章。我对陈凯歌带有一种间歇性上线的滤镜。《霸王别姬》、《少年凯歌》是最高段位的人文情怀佳作,《妖猫传》以及《梅兰芳》中前半部斗戏也是我十分喜欢的作品,几位内地大导中我对他的才华滤镜是最深的。但是他近年来的作品和在很多言谈中展现出来的自负狭隘多少让我感到失望。看完《和你》,感觉才华滤镜又可以上线一下,对艺术价值选择与对中国式亲情关系的深入解读,充满了浪漫又质朴的东方哲学。小提琴天才曾受教于寄居胡同窄巷的落魄教师,学到了纯粹而真挚的艺术理想;又拜师于颇具名望的大学教授,差点就要走上殿堂收获世俗意义上的商业成功,可是他却再也无法从音乐中得到沉醉和快乐。最终,他选择了与“成名”相左的道路,在激昂的柴小协中与父亲得到了和解与情感上的相通。虽然最后的“车站柴小协”同样是电影的高光,但我也很难忘在落魄教师家中的最后一课。那个镜头的柔光美好的像一场梦,让人短暂地忘却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焦虑”,而希望少年可以在这样的课堂里多停驻片刻。
看完两部电影后,我又单独听了好几天的柴小协,实在是太伟大的作品了。能感受到轻快明朗的乐观情绪,也能体会到山河壮阔的宏大情怀,给予我温暖和安定。我最最喜欢的段落是第一乐章长笛呼应处,那一刻宛如神谕降临,以温柔有力的救赎回应前一段小提琴的长夜悲鸣。
第二张是肖邦的专辑。其中男主在废墟中弹奏的第一叙事曲是电影《钢琴家》(The Pianist,2002)最经典动人的场景之一了。剧情之外我一直没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叙一版本,直到2月份阴差阳错切到了波利尼的版本,我想我终于找到了。

这张专辑诞生于波利尼首次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后,少年朝气蓬勃而意气风发,赋予了这张专辑独特的激情,与别具浪漫的高贵色彩。一直以来我常困惑于完全听不出大师级钢琴家技术层面的差别,但反复听过这张专辑再去听另一位钢琴家的肖邦,突然就听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钝感”。这张专辑里我最喜欢的是叙一和波兰舞曲,指尖飘逸着灵动的少年心气。
另及,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我听过最惊艳的李云迪也是他肖赛刚得奖时的降B小调谐谑曲第二号(Schezo.No.2 in B-Flat Minor,Op.31),那份略带青涩又潇洒张扬的灵动,让人怀念极了。
第三张专辑又回到老柴,选了一张他的弦乐四重奏与六重奏。对我而言室内乐属于很陌生的题材,好在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是我很多年前就听过的片段(即“如歌的行板”),于是跌跌撞撞算是被引入了门。
《辛丰年音乐笔记》中提到过“最高的称为神品,其次是妙品,再低一档是能品。有些作品介乎神、妙之间,称之为逸品”。具体哪些作品属于什么位次,不属于我可评价之列,但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在第一弦乐四重奏中实在过于突出了,它的存在俨然有一种在“妙品”中“超神”的感觉。
“在我的一生中,我的作者自尊心也许还从不曾得到如此的满足和感动,因为托尔斯泰坐在我身旁,他听我的第一四重奏行板时落下了泪。”——柴科夫斯基。
“如歌的行板”中带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悲悯。我一度觉得其中有一段特别有中国式的红色风情,大抵中苏人民的质朴情怀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
春节期间读到小说中提到“它以慈悲临我,高如天离地”,我立刻就想到了老柴。那种辽阔的宽广胸怀与浓烈的情感洪流,让我对俄罗斯古典音乐着迷到无法自拔。特别是冬天行走在一片凛冽的苍茫中,感触总是格外深刻,生活中不如意的坎坎坷坷,也经常能够得到短暂的释然与治愈。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唯有在这些时刻,能让我感到一些超乎自然的强大力量,给予人内心的抚慰与澎湃的希望。
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的回忆”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兼具斯拉夫风格的广阔柔情与意式的激荡浓烈,满溢的热情几乎要从乐章中蹦出来,狂放不羁,波澜壮阔,连起第一四重奏听完全又是另一种心绪。在这张室内乐专辑中,我对第一四重奏和佛罗伦萨的喜爱远胜于另外两部。
从今年第一张古典专辑听完就总想写点什么,不过心得寥寥,即使是这一刻也并没有形成什么清晰的主题,只是想留给自己一个阶段性小结,没想到一提笔就拉拉杂杂写了半篇论文的长度。
哎,要是对自己的主业也有这种热情和探索精神,大抵现阶段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困惑和烦恼了。